<p class="ql-block"> 冀南古城邢台有两个清乾隆梅花碑纪念地,一个是原碑安置处开发区十里铺村,一个在沙河市中心区,两地都命名为“梅花公园”。十里铺位于邢台市南十里、107国道路东,是耕地肥沃的古村落,也是“古驿道”的中的一个“驿站”,古道有“十里一铺”之说。当年“乾隆下江南”途径此地,问及随行人员时,随同官员答曰:“此地西两里,有唐丞相宋璟安置之地。”于是乾隆皇帝就在十里铺驻跸,挥毫行书题写了宋璟《梅花赋》等。</p> <p class="ql-block"> 十里铺村“梅花亭”,始建于明代,历经清朝复建,民国修葺,至今越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737年,唐代名相宋璟辞世,子孙奉遗嘱将其归葬于沙河城西北十里、十里铺村西边不远处的祖坟。墓园建好后,越唐宋元三朝数百年,屡经社稷革新,宋璟墓园颓败不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方豪补任沙河县知县,闻听县城西北乡遗存宋璟公墓和颜真卿书碑,便约“寮友往谒”。目睹宋璟墓园年久失修景象,决定修扩墓园。同时建的梅花亭只是一米多高平台上的普通亭子,木质结构,红柱灰瓦,斗拱飞檐,四角攒尖顶。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7.9米,檐高约4.5米,总高7米左右。明万历十八年三月地震,梅花亭坍塌,只留下靠近河岸的一座孤山。清康熙年间,洪水多次涤荡,遗址的石基平台也被洪水冲袭无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孔尚基赴任沙河知县。在任五年期间,多次凭吊宋璟墓园,痛惜诸多古建筑损毁遗失,决意自己捐款重修十里铺路边的梅花亭。他根据几位耄耋老人的回忆,勾勒一张草图,选择了明代梅花亭遗址的大概位置,重新复建了梅花亭。外形基本保留旧制,唯将梅花亭北边靠近河岸的土山进行了巩固,以土台做基础,上半部分换置青石垒砌,高达十余米。此后经年,官员频换,疏于修缮。梅花亭再遭水袭,但主体框架无大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底,沙河时任知县孙凤立赴京走亲访友,无意中获悉乾隆帝明年南巡,返途要路过沙河。回来之后提前准备,越年初春,就遣人对梅花亭和宋璟墓园启动规划和修缮。为了获得乾隆好感,孙凤立还煞费心机,将梅花亭顶部设计为金瓜顶,亭子四角安装了铜铃。夜深人静,微风刮起,铃声远扬。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乾隆巡视河南返京途中,在顺德知府和沙河知县的陪同下赴谒宋璟墓园,晚上驻跸在梅花亭“行宫”。乾隆非常开心,晚餐时一边品尝“醋溜豆芽”、“古城御藕”,一边举樽小酌。在赏读宋璟的《梅花赋》时,情至激动,感兴成吟,挥毫行书题写了宋璟的《梅花赋》,留下御题《宋璟祠诗》、《东川诗》和《梅花亭诗》三首诗,并随手画古梅一图,孙凤立见此,如获至宝,叩首谢恩。乾隆走后,在梅花亭园内建立专用祠堂,将乾隆皇帝的御笔诗画刊刻于石,供奉堂内,名曰“梅花堂”。梅花堂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庑廊外形,前有木格门窗,通檐立柱。后有石基砖墙,背靠石山,南北总宽四米左右,东西通长十米,顶高四点五米。乾隆御笔题写的赋、诗、画石刻分别镶嵌在梅花堂内的北墙和东墙上,称之为“乾隆御书石刻”。那支御笔古梅,冰清玉洁,暗香浮动,独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 放置“梅花碑”的梅花堂。</p>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新建的配廊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十里铺村道路两旁的介绍资料。</p> <p class="ql-block"> 村里农家院落的丝瓜花开得正好。</p> <p class="ql-block"> 村民出行。</p> <p class="ql-block"> 石榴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 晾晒的芝麻。</p> <p class="ql-block"> 农家院前的玉米。</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沙河市中心区的梅花公园,有复制的“乾隆皇帝御笔手书《梅花赋》、御笔画梅壁刻。公园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湖水荡漾,风光秀美。</p> <p class="ql-block"> “至若托迹隐深,寓形幽绝,耻邻市廛,甘遯岩穴”。“万木僵仆,梅英载吐;玉立冰洁,不易厥素;子善体物,永保贞固!”唐朝名相宋璟以花喻人,以梅言志,梅花骨格,忠心为国。</p> <p class="ql-block"> 宋璟《梅花赋》,作于唐中宗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宋璟时年二十五岁,科举失意,身又染病,投靠在东川为官的叔叔。他心绪低落,外出排遣,见到了荒郊野外、蓁草颓垣之间一株盛开的梅花,为这株梅虽无人赏识却迎时绽放的高贵品格所感动,心有所依,情有所托,挥毫写下了这篇略带忧郁、清丽不俗的骈文《梅花赋》。</p> <p class="ql-block"> 宋璟(公元663—737年),邢州南和人,唐代政治家,经武曌、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朝,为官52年,曾数次因犯颜直谏而遭贬,又数次因才堪大用而擢升,在朝庭历任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国子祭酒留守东都、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丞相等职,在地方历任上党尉、贝州刺史、洛州长史、楚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雍州长史、京兆府尹、睦州刺史、广州都督等,累封爵广平郡开国公。宋璟任广州都督期间,多有善政,其后任应广州百姓之请,为宋璟立宋公遗爱碑并刻宋公遗爱颂。宋璟得知后上言:“颂所以传德载功也。臣之治不足纪,广人以臣当国,故为溢辞,徒成谄谀者。欲厘正之,请自臣始。”说服当地百姓,亲自动手砸了为他立的碑。宋璟在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后,与姚崇一起团结合作,励精图治,为开创唐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以年老告归,唐玄宗许之,仍赐全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于洛阳之私宅,赠太尉,谥文贞。次年,宋璟后人虔奉遗约,归葬宋璟于沙河县之先茔。</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绽放的木槿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乾隆梅花碑,一碑梅影,半部清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秋高气爽,</span>寻觅古迹,那方乾隆梅花碑静静矗立。走近细观,碑身虽历经风雨侵蚀,刻痕间的梅枝却依旧苍劲,花瓣纹路隐约可见,仿佛能想见当年乾隆帝御笔挥毫时,对梅花傲骨的偏爱与推崇。</p><p class="ql-block"> 这方石碑最动人之处,不在于其材质的名贵,而在于它承载的双重意蕴。于历史而言,它是清代皇家巡幸沙河时留下的印记,碑上的题字、绘梅,皆是乾隆朝文化审美与帝王情志的缩影,一笔一画间蘊藏着那个时代的气象。于精神而言,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被刻入石碑、留存至今,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p><p class="ql-block"> 现今,石碑早已褪去皇家的专属光环,成为供世人瞻仰的文化遗存。它不再是帝王权威的象征,而是化作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将清代的文化风韵、梅花的精神风骨,悄悄传递给每一位来访的游人。碑上的梅影,恰似历史留下的一抹余韵,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瑰宝,从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藏在纹路里的故事与精神,能在时光流转中始终触动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