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江忆:抗战八十年

冷残雪

<p class="ql-block">秋阳漫过博白县城头的老榕树,光影落在南流江的水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八十年前的风,似乎还藏在江涛里,轻轻一拂,就把那些浸着血与泪的记忆,从时光深处唤醒。作为土生土长的博白人,当“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字样在眼前铺开时,祖父留下的那只缺了口的瓷碗、村头龙眼树下的抗战标语、博物馆里泛黄的家书,忽然都有了温度,在心底慢慢铺成了一段滚烫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流江是博白的魂。1938年广州陷落后,这条江成了西南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父亲常跟我讲起当年的情景:祖父那时是江上的船工,木船排着队在江面上走,船帆被风吹得鼓鼓的,像一群展翅的鸟。船工们光着膀子喊号子,号子声混着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却没一个人敢停。有次炸弹在离船不远的地方炸开,水柱溅了祖父一身,他抹了把脸,照样掌舵往前冲——“船里装的是前线兄弟的枪和药,停了,他们就没活路了。”后来我在档案馆见过一张老照片,江面上密密麻麻的木船,船工们的身影在硝烟里若隐若现,照片下方的字写着:“1939年,博白船工支援昆仑关战役物资运输,牺牲17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4年的冬天,是博白最痛的记忆。日军的铁蹄踏进县城时,寒风卷着雪花,落在断壁残垣上。也就是那时,博白籍将领凌压西带着部队回来了。他是从昆仑关战场赶来的,军装还沾着血,却挺直了脊梁对百姓说:“有我在,就不会让日军踏坏博白的一寸土地。”双凤镇的那场仗,打了三天三夜。战士们趴在雪地里,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石头砸。战后清理战场,村民在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身上,找到了一封没寄出的家书。纸页皱巴巴的,上面写着:“娘,等打完仗,我就回家吃您做的落水包,还要帮您挑水浇菜。”这封信后来被存进了博物馆,每次去看,我都忍不住摸一摸纸页上的字迹,仿佛还能摸到小战士想家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白的百姓,从来都不是旁观者。大良村的山坳里,藏着一座抗战时的“秘密粮仓”,是村民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地窖。今年92岁的李阿婆,当年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她记得那时全村人都忙着藏粮食: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借着月光,把玉米、稻谷往地窖里搬。有次日军来搜查,阿婆的娘把她藏在粮食堆里,自己则拿着锄头守在窖口。“我听见日军的皮鞋声‘咚咚’响,吓得紧紧抱着粮食,后来才知道,娘为了不让他们发现地窖,被日军用枪托砸伤了腿。”如今地窖还在,里面摆着村民当年用过的竹筐、麻袋,阳光从窖口照进来,落在那些旧物上,像撒了一层温柔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博白中学的校史馆里,有一块褪色的黑板,上面“还我河山”四个粉笔字,是1937年师生们写的。那时“七七事变”刚爆发,校长带着老师们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学生们背着黑板、油印机,走遍了博白的乡镇。他们在晒谷场上讲课,教百姓认“抗”“战”“胜”“利”;在祠堂里演话剧,《松花江上》一开场,台下的百姓就哭成了一片。有个叫黄志强的学生,演完话剧就报名参了军,临走前在黑板上写了句:“老师,等我回来,还想上您的语文课。”可他再也没回来——1945年,他在收复南宁的战役中牺牲了,年仅19岁。现在,那块黑板还摆在校史馆里,旁边放着黄志强的课本,书页上的笔记,还带着少年的工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博白时,南流江沸腾了。百姓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有的人家把珍藏的米酒拿出来,倒在江里,敬那些牺牲的英雄。祖父说,那天他和船工们一起,把船划到江中心,对着天空鸣笛,笛声和欢呼声混在一起,盖过了江水的涛声。“我看见有人哭,有人笑,还有人抱着电线杆喊‘胜利了’,那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过去了,南流江的水依旧东流,只是江面上多了大桥,岸边多了高楼。老榕树还在,只是枝丫更粗了;抗战标语还在,只是被岁月磨得有些淡了。每年9月3日,博白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孩子们戴着红领巾,向抗战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老人们坐在树下,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就像祖父当年给我讲一样。</p> <p class="ql-block">有次我带着儿子去博物馆,他指着那封家书问:“妈妈,这个小哥哥为什么不回家吃落水包呀?”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说:“因为他要保护我们的家呀,现在我们能安心吃落水包,都是他和很多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摸了摸家书,轻声说:“小哥哥,谢谢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又吹过南流江,带着八十年的记忆,也带着无尽的思念。那些英雄的故事,就像江里的浪花,一波又一波,拍打着岁月的堤岸。我们或许记不清每一个英雄的名字,但我们记得,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赤子之心,守护了这片土地。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南流江畔,看着平静的江水、热闹的县城,更要把这份记忆藏在心里,让它像南流江的水一样,永远流淌,永远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