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话说直觉</p><p class="ql-block"> ——夏日走笔之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亚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觉”,在《养文簿》上作为标题存在已有好几年。</p><p class="ql-block"> 缘由是因为听到一个部门负责人把一项固本强基,且多创意出彩的事摁下暂停键。第一感觉就是缺少专业直觉,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直觉”是什么,则云里雾里,不甚明了。到后来又遇上几件与“直觉”沾边的事,又想到从前碰到过的几件类似的事,便对“直觉”真有了些直觉。于是动笔。</p> <p class="ql-block"> 一位资深作家晚年爱写纪实性人物,尤擅“好人”文字,远近闻名。一沓材料,一个叙述,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他一读,一看,一听,一访,便即刻掂出其份量,说这是“市好人”“省好人”或“中国好人”。凡出手从没落过空。像射击,正中靶心,稳稳的10.9环。问之何以如此精准?答曰:全赖“直觉”。这是身边肉眼可见的“直觉”顶级演绎。</p> <p class="ql-block"> 当然,“直觉”的天花板,还属抗美援朝的华川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后北撤。时志愿军20军58师黄朝天师长率部撤至华川。</p><p class="ql-block"> 突然,前方传来密集炮声。黄朝天师长凭借其长期作战经验和对战场态势的敏锐直觉,判断美军可能已插入我军后方,企图占领华川这个东线后勤枢纽,切断志愿军主力后撤线路。若华川失守,后果不堪设想。黄朝天在没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果断决策,停止北撤,收拢部队,迅速抢占华川以北制高点,就地转入防御。</p><p class="ql-block"> 后58师与美军血战13昼夜,以伤亡2700余人代价歼敌7400余人,成功掩护了志愿军主力后撤和物资转移。稳定了东线战局,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这是“直觉”决策且取得成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直觉”背后,是黄朝天师长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一路穿行而来的战火硝烟,和积累的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战场嗅觉,是在极端战场形势下的一种信息片断的有序拼接,模式识别的瞬间应对,超逻辑快速运筹的最优方案选择,最重要的是从红军走出来的指挥员的深厚责任感的驱动。所有这些催生了黄朝天的“战场直觉”,使其敢于跟着“直觉”走。</p> <p class="ql-block"> 在信息不足而又需要快速反应的领域(军事、应急、风投等),需要基于经验的“专业直觉”,这是一种“在战场上无法向任何人解释的'嗅觉'”(拿破仑)。</p><p class="ql-block"> “'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觉。而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不依靠实践,不依靠意识的逻辑活动的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版)词典很新,定义很老,而且不像是个规范词典的释义。说了一段“不像”什么,是什么则没深说洇透。</p><p class="ql-block"> 直觉本质上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直觉是经验的结晶。“直觉”有逻辑推理,但“未经充分”,有天赋因素,但又主要依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过往的知识、经历、经验是涵养敏锐直觉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我见过“直觉”成事,也遭遇过“直觉”的滑铁卢。</p><p class="ql-block"> 先说“直觉”成事。</p><p class="ql-block"> 一是濮塘中学生实践基地申报国家级示范性实践基地。当时都认为硬件不够,差远了,主要是基地占地面积差距较大。而直觉告诉我,肯定行。我认为优势明显,已运行近二十年,形成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全省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占地面积可以在附近用租用或征用方式扩容。后来就是按这个思路报的方案,顺利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实践基地,并获三千万国家财政专项支持。</p><p class="ql-block"> 二是成立教育摄影协会。一天一爱好摄影的同事找我,说想牵头成立这么个组织。凭“直觉”感到是好事。智能手机镜头像素也有几千万甚至过亿了,教师中有一批用相机的专业爱好者,还有一大批用手机摄影的业余爱好者,都在学校一线,都在教育现场,可随时发现、捕捉、跟踪和反映教育改革新事。光影叙事,短、平、快,且耳目一新,跟进时代。后来,去参加了他们的成立大会,为教育摄影协会举办的电子期刊写文祝贺并肯定,参观其组织的教育影展。再后来发展到各县区都有教育摄影分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擂鼓助阵,实绩与口碑均佳。</p><p class="ql-block"> 再说遭遇“直觉”滑铁卢的事。</p><p class="ql-block"> 一年轻同事,小夫妻一对,添了孩子后常为琐事吵架。有天同事妻子不依不饶,早上上班拽着同事一起跑到我办公室,说要与同事上民政局办离婚。好劝歹劝一个多钟头,把同事妻子劝走了。同事问我怎么办?我问同事你心里面怎么想的?他说过不下去了。凭直觉这是达到离婚门槛了。我说,遵从内心,建议离就离吧。第二天,是个周日,我在商场远远看见这一对小夫妻挽手搭肩,和好如初在逛商场。立即感到我昨天的直觉有严重失误,陡生被“出卖”的感觉。“清官难断家务事”,果然如此。遭遇“直觉”滑铁卢。记一辈子,教训深刻。</p> <p class="ql-block"> 直觉成事,也能坏事。</p><p class="ql-block"> 有年一学校教师对学校绩效考核奖励工资方案有意见,到上级反映。先是到市局反映诉求,局里派出分管领导和赶到现场的学校主要领导,接待至晚,教师离去。分管领导凭直觉向主要领导报告,事已平。因是周五下午,周六周日无事。周一一早同样一批教师到政府反映同样的诉求。实情是在局里啥说法没给,什么问题也没解决。老师返,主事者“直觉”以为“事已平”,问题解决了。后续的事证明,直觉是错觉。还错失了双休48小时做工作,处理诉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领导愠,对局里发狠话“两小时不劝走老师,处理好诉求,你们走人”。真所谓一出“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直觉误”戏码。</p> <p class="ql-block"> 直觉偶尔害人,而直觉上横生出的盲目自信更误人不浅。影影绰绰,故事里有直觉害人,也有生在直觉上的无厘头自信误人的事。印象里也遇上过。</p><p class="ql-block"> 一次一小学低年级家长反映孩子因冬天早晨路上结冰特殊原因上学迟到几分钟,被老师罚站教室外的事。我用家长口气去电话向校长反映情况。校长说了一通学校制度和教师负责任的事。末了来了句很自信的话:“办了大半辈子教育,许多问题我们是专家。老师和学校都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直觉告诉我,这位直觉很不错且非常自信的校长有些盲目和武断了。作为常识,是否专家不是自己说的。对孩子迟到罚站事应有些分析,不能一味只讲制度和负责,而对来自孩子自身的特殊原因和家长心情也应有分析,更不宜用所谓“专家”来扩大在与弱势一方对话中的强势。“为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p><p class="ql-block">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泉。”(孟德斯鸠)先哲曾犀评过类似现象。</p><p class="ql-block"> 直觉暗示我,这个人早迟要翻车。</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没多久此人因被多次举报办学中的种种问题而受处分。车翻了,与他自感直觉好,感觉又太好有直接关系。工作和生活中,见过这样自认直觉好而感觉更好的人,真的不少。</p> <p class="ql-block"> 直觉成人,也害人。关键看你直觉是源于你的经历、经验,还是凭空感觉,盲目自信。</p><p class="ql-block"> 法新社在特朗普二度执政一百天的时候,以“凭直觉:特朗普毫无边界的百日执政”为题进行了开涮、调侃,直指特朗普百日执政的最大特色就是“凭直觉”。说实话,从政他是一张白纸,不凭“直觉”凭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法新社写道:“第二任期,78岁的特朗普组建了一个允许他'凭直觉'治国的团队——他本人用这个词形容自己充满惊人声明和突然逆转的关税政策。反对党人士警告称,在这个以特朗普为唯一核心的引力糸统中,美国宪法设计的精妙制衡结构随时可能被吞噬。他的一些执念如同'段子',比如为提高他认为过小的淋浴水流而签署政令,称水流太小影响他清洗自己的'秀发'”。</p><p class="ql-block"> 在二度执政候任时就凭直觉信口开河,墨西哥湾应叫美国湾,加拿大是美国第51个州,要入侵格陵兰,控制巴拿马运河等。几乎每一次惊掉世人下巴的政令,都是凭借直觉的决策。近日又要将国防部改为战争部,世人惊愕之余,看到特朗普的“直觉”又进化了。</p><p class="ql-block"> 特朗普的“直觉”究竟是改写历史,还是拖累未来?走着瞧。</p> <p class="ql-block"> 而特朗普对我的贡献是——为好奇直觉的我,提供了研究不完的鲜活材料,且让我在笑口常开之余,瞪大眼睛,屏心静气,等待特朗普的下一个什么直觉么蛾子飞过来。</p><p class="ql-block"> 真的,“直觉”告诉我,焐了好几年的《话说直觉》是可以很充实且有趣的了。(2025.8.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