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丨钟鼓楼:北京中轴线上的“时间建筑”

华耀传声

<p class="ql-block">矗立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楼和鼓楼,是两座气势恢宏的地标建筑。它们以城楼式结构巍然屹立,相距不远,一前一后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彼此呼应,形成富有节奏感的视觉序列。</p> <p class="ql-block">作为北京老城区北部的制高点,钟鼓楼不仅曾是重要的报时中心,也构成了中轴线北段的标志性视点。</p> <p class="ql-block">登上钟楼向南望去,即可见到气势宏伟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向东望去,国贸CBD的“中国尊”摩天大楼——北京第一高楼,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西侧远眺,则可看见西直门的西环广场与中央电视塔。</p> <p class="ql-block">暮鼓晨钟,号令全城;四时钟鼓,声传古今。</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北京钟鼓楼以击鼓、撞钟的方式报送时间,由于地势高耸,钟鼓之声可远播至城市各个角落,以此统一全城作息,指挥城门与市肆的启闭,规范了时间秩序。</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其基本建筑规制初步确立。明代永乐年间(1420年)曾进行重建,后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再度修缮。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钟鼓楼以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彻底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鼓楼作为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积极保护。1957年,经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钟鼓楼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p> <p class="ql-block">钟楼古代报时:在古代,人们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报时。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称为“定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为“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为“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至3时)为“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为“五更”,也称“亮更”,象征天将破晓。</p><p class="ql-block">报时方式上,定更与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一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每晚戌时定更,钟声响起,城门关闭,断绝交通,称为“净街”,同时也意味着城市进入宵禁状态。</p> <p class="ql-block">定更与亮更之时,撞钟报时为何定为一百零八声?</p><p class="ql-block">这一传统背后,蕴藏着古人的时间智慧。钟楼撞钟遵循“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反复两遍,合计一百零八声。这一数字象征一年之数。据明朝《七修类稿》记载,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时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候),将12、24、72三个数相加正好108。因此,撞钟一百零八声,不仅是对时间的计量,更是对岁月轮回、四时更迭的庄严象征。</p> <p class="ql-block">钟楼二层阁内悬挂有一口铸造于明永乐年间的大型报时铜钟。</p><p class="ql-block">钟体高4.5米,钟钮高1.05米,整钟通高约5.55米,下沿直径达3.4米,重约63吨。它是我国现存最重的古代报时铜钟,堪称中国“古钟之最”,素有“古钟之王”的美誉。 撞击时,钟声浑厚绵长,余音低回萦绕,正如御制碑中所记述:“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生动描绘出当年钟声远扬、传遍京城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钟楼的传声原理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密不可分。整座建筑一、二层四面正中均设敞开式券洞门,形成“十”字形贯通空间。一层中心为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向直通二层,抬头便可仰望高悬于距地面约30米处的大钟。二层采用半圆形穹顶结构,与拱券式“声道”相结合,与一层券洞共同形成上下重叠的双共鸣腔。加之陡直的楼梯道和弧形楼梯间屋顶的结构设计,使声音在腔体内反复回旋、共振增强。钟楼整体犹如一个巨大的“扩音器”,撞钟时形成浑厚悠远、穿透力极强的音响效果,最终声传全城。</p> <p class="ql-block">为科学解析钟声传播效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曾借助现代声学测量设备,对钟楼铜钟的声频谱、衰减特性及声级随距离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测试。</p><p class="ql-block">数据显示,若以50分贝为听闻阈值,在无高大建筑阻挡的情况下,钟声可传播至近4公里处;若声级达到110分贝,可在约10公里处听到。古时钟楼周围并无高大建筑,加之楼体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与传声功能巧妙融合,通过建筑共鸣效应,使钟声更加浑厚悠远。在环境噪声低于40分贝时,即使以102分贝的敲击声级计算,钟声也能远达10公里之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钟楼院前御制碑:御制碑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鼓楼:初名“齐政楼”,取其“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义。</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两座建筑高耸于北京传统街区之中,其以高大的体量和恢弘的气势,成为老城内的制高点,亦是俯瞰北京中轴线北段的重要视点。</p> <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视野开阔。其雄壮的建筑姿态与周边青砖灰瓦、平缓开阔的民居建筑形成鲜明反差。</p> <p class="ql-block">向南可俯瞰到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向东,亦可见到“中国尊”。</p> <p class="ql-block">鼓楼二层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主鼓一面代表一年,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鼓楼击鼓和钟楼撞钟报时的敲击次数相同,均为108声。</p> <p class="ql-block">仿制文物更鼓(主鼓):依据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朝嘉庆年间文献尺寸,仿制更鼓主鼓。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末残存更鼓(主鼓):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张牛皮蒙制。</span></p> <p class="ql-block">民族乐器厂鼓:1987年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按鼓楼文物主鼓仿制,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用整张牛皮蒙制。</p><p class="ql-block">该鼓曾经参加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钟鼓齐鸣开幕仪式”和1991年首届“北京文物节”的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置有一套制作极为精妙的计时器具——铜刻漏,据史料记载,原物源自宋代,可惜现已无存,此为依据古代文献仿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该刻漏由四个铜壶组成,自上而下分别称为天池、平水、万分与收水。其计时原理基于水的匀速流动,通过多级漏壶结构增强稳定性:每一级壶底中心设一龙嘴,将水逐级下引,最终流入收水壶。</p> <p class="ql-block">收水壶顶部立有双龙环抱的箭尺,随水位上升显示对应时刻。由于不同季节夜晚长度不同,需按节令更换相应的箭尺以准确报时。收水壶内还设有机械装置与铙神,每满一刻即自动击铙八次,以水满为限;水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冬季则改用温水防冻。</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所藏的这套铜刻漏,是我国现存唯一兼具计时与自动报时功能的古代刻漏,体现了传统水力计时工艺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殿宇屋顶高悬的清代六方宫灯,制作精巧、选料考究。其骨架多采用紫檀、红木、花梨等名贵木材,灯屏镶嵌绘有精美画面的玻璃面,艳丽端庄,典雅华贵。既具照明之实用,亦成视觉之点缀,彰显出中国传统工艺的审美意趣与装饰价值。</p> <p class="ql-block">1984年至1986年,北京钟鼓楼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依照传统营造习俗,在翻修宫殿类建筑需要拆修正脊时,首先要从“龙口”取出宝匣,这一仪式称为“请龙口”。所谓“龙口”是指正脊正中的脊筒,其中所藏的宝匣是古建筑的镇宅之物,象征驱灾辟邪、保佑平安。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建筑,其宝匣内安置的镇物也各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鼓楼宝匣内的镇物包括:五谷杂粮、五色丝线以及一卷《金刚经》。</p><p class="ql-block">而钟楼所藏则更为丰富:有5块宝石;24枚正面铸有汉字“天下太平”字样,背面刻有满文的外圆内方的金钱;另有金、银、铜、铁、锡小元宝各一个;以及五色丝线、绢、五谷杂粮;还有五条绸带,上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五枢宝经”字样。</p> <p class="ql-block">在鼓楼院内有一座麒麟碑,相传原为明嘉靖朝武将仇鸾府门前的照壁。</p><p class="ql-block">因其上浮雕一只毛发张立的麒麟,故称“麒麟碑”。后来仇鸾获罪,府前影壁被推倒,并埋入地下近六百年之久。直至民国初年,因翻建房屋才得以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块石碑被妥善安置于鼓楼院内,获得完好的保护,并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不仅承载着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标志着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时间智慧与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昔日,“暮鼓晨钟”颁布着标准的“北京时间”,文武百官上朝理政、平民百姓起居劳作,皆以此为准,钟鼓之声如同一道无形的时间法令,维系着整个城市的脉动。</p><p class="ql-block">如今,那仿佛从远古传来的钟鼓之声,回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它所唤起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回忆、对声音的回响,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今人与古人,在这一刻,藉由钟鼓之声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契合与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