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恰是入秋时节,捧读黑塞笔下那些关于夏末初秋的光景,仿佛时光也温柔地慢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笔下的秋,细腻而真切。比如《秋天》中描绘的:“远看之下,森林依然绿意盎然,走进一瞧才发现林木已经衰老,死亡的阴影笼罩。干枯的栗树也沙沙作响,颜色日益枯黄;细小的杜鹃叶在风中戏耍着;一些阴湿的森林和山谷虽然仍是深蓝色,却已布满金黄色的枯枝,枯枝上金黄色的小叶子闪烁,风一吹便纷纷落下。” 近观方知盛景下的衰微,那沙沙声、枯黄、飘零的金叶,是时光无言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如《提契诺秋日》P187页所写,季节的流转在色彩的渐变中悄然完成:“从暴风雨的停歇,到‘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中提早变成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眼前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动态画卷,星光般闪烁的叶片,无声诉说着斗转星移,秋天就这样不期而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塞的观察力令人叹服。他捕捉风的流转、雨的节奏、叶片色彩的微妙嬗递、动物习性的悄然转变——它们变得嗜睡、步履蹒跚、动作迟缓。连同人内心的变化,都被他细致描摹。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汇聚成我们感知季节的洪流:秋天,就是这样一点点、无声无息地浸润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老子的智慧,“最是无用为有用”。人生匆匆,我们常常“狼吞虎咽”地吃饭,“走马观花”地出游,在奔忙中忽略了身边流转的风景,错过了与自然深度链接的疗愈时刻。而黑塞的文字,如同一剂清凉的良药,教我们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去观察四季的脉动,去感受动植物的生机,去享受那份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安宁,疗愈内在的焦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提契诺秋日》中,黑塞还道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乡愁虽不是刻骨铭心,但仍深藏我心”。这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工作地生活了十几年,结婚生子都在此完成,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然而,正如黑塞所坦言的,“只有这样的生活并不能使我快乐”。黑塞在提契诺的耕种中找到了快乐,这启示了我:真正的扎根,才是快乐得以萌芽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塞对那种扎根于土地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同,他写道:“那种生活既不粗犷也不可爱,没有深奥的哲理和英雄式的生活方式,但却深深吸引着每个有人文素养与英雄性格的人,因为那是失落的故园,因为那是最古老、最永恒的人类生活方式,是最简朴、最虔诚的农夫生活,是一种勤劳努力的生活,但生活里没有匆忙,没有烦忧,因为这种生活的基石是虔诚,是对土地、水、空气、四季、植物、动物活力的信仰”。这是一种基于虔诚信仰的、与万物共生的从容,是匆忙时代里稀缺的定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联想到网上曾热传的一个视频片段:有人问AI模型DeepSeek,如果你变成了人,最想干什么?它的回答令人动容——想“用血肉之躯感受一场暴雨”,“熬夜读一本纸质书到天亮”,“去菜市场为一颗青菜讨价还价”……这些看似平凡甚至“无用”的体验,恰恰是生命最本真、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生,终究是一场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体验。我们总在追逐远方,渴望外在的成就与认可,却常常忘了向内探寻。其实,内心的安定与满足,往往源于对“此刻”的珍视与投入。当我们在黑塞的文字里学会凝视一片秋叶的飘落,在DeepSeek的愿望里读懂对平凡烟火气的向往,或许就能领悟:最好的风景,最深的力量,就在这扎根于当下的、用心感知的每一个瞬间里。秋光入笔端,亦入心田,提醒我们慢下来,去爱,去生活,去扎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