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览胜 明清古钱鉴赏-王培伍

顽童

<p class="ql-block">明朝钱币的铸造与特征</p><p class="ql-block">明代建国之初,规定以纸钞为全国的主币,铜钱的铸量相应减少。但是行用不久,因为纸钞滥发及无兑现保证而急剧贬值,一切用银支付。</p><p class="ql-block">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颁行"洪武通宝"钱制,欲实行统一的铜钱制度,但是未能实现。后沿袭元朝的纸币制度,发行纸钞,故明朝早期铸币不多。明朝后期,纸币贬值,铜钱铸造增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p> <p class="ql-block">明朝铜钱</p><p class="ql-block">明代,称本朝官炉所铸铜钱为"制钱"。制钱铸造和行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洪武至隆庆的二百余年,历十二帝,仅六个皇帝铸钱。万历皇帝中期才开始增加铸钱量,是明代铸钱由少至多的转折阶段。</p><p class="ql-block">天启至崇祯时期,是明政府铸币膨胀和铸币贬损的阶段,形成铸钱越铸越劣,钱制极为复杂与轻劣钱泛滥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太祖洪武铸币</p><p class="ql-block">洪武通宝钱文楷书、对读,钱文端庄稳健,笔画隽秀,</p><p class="ql-block">笔势挺拔,结构有致。型制完全仿照元末的大中通宝钱,制作较为规整。共分五等面值,同等钱各有差异,小平钱径 WNISI 2.4厘米,重3.1~3.4。折二钱径2.8厘米,重6~9克。折三钱径3.15~3.3厘米,重10~14克。折五钱径3.8~4厘米,重16~20克。折十钱径4.4~4.5厘米,重40~45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洪武通宝较为常见的是小平光背、小平背一</p><p class="ql-block">钱、二钱等品种。其中,小平钱版别多样,有双点"通"、方头"通"和角头"通"、上点"武"和下点"武"、长横"武"(武字第二笔特长)和短横"武"、宽缘和窄缘、背上下左右甲痕、大字和小字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洪武通宝钱币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洪武通宝折十,背十福,上十为记值,下福为钱局福建</p><p class="ql-block">上图锈较少为熟坑钱,下图朱砂锈色</p> <p class="ql-block">上洪武通宝背十一两较多,下背十豫为河南造</p> <p class="ql-block">2、成祖永乐铸币</p><p class="ql-block">永乐年间,明朝政府继续沿用宝钞制度,国家仍全力加以推行,确保宝钞的主导地位,但为了赏赐及对外贸易的需要,也曾开炉断续地铸造了一些永乐年号的制钱。史载成祖朱棣铸钱始于永乐六年(1408年),为宝源局铸"永乐通宝"钱,小平钱重一钱。永乐九年(1411年),又令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布政司铸造钱币。从永乐时期设置的布政司数量上来看,其铜钱铸造量已远远不及洪武时期。</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文为楷书、对读,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3~2.6厘米左右,重量3.2~3.8克之间,钱文秀美、清秀,有宋钱遗风,制作比较精致。多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小平钱存世多见邻国亦有仿铸,另见背"三钱"试样,目前为孤品。</p><p class="ql-block">同期安南今越南有仿制钱币,在钱文上可以区分开</p> <p class="ql-block">3、宣宗宣德铸币</p><p class="ql-block">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 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 光背无文,真书直读, 版别较少,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宣德时期,虽然宝钞贬值,但政府为维护钞法,依然偏重使用纸币,不重视铸造铜钱,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才令宝源局开始铸钱。 宣德钱的铸造仅一年多点,铸造量应该不大。</p><p class="ql-block">宣德通宝,皆为小平型制,钱文为真书、对读,均为光背无文小平钱。钱径约2.4厘米,重3.4克左右。</p> <p class="ql-block">4、孝宗弘治铸币</p><p class="ql-block">明孝宗在位18年,勤于政事,完善律法和制度;提倡节俭,励精图治,一改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使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孝宗一朝也因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弘治十六年(1503年),孝宗下诏命两京及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西、广西、陕西、广东、四、湖广、福建、云贵等布政司开炉铸造铭文为"弘治通宝"的铜钱。</p><p class="ql-block">弘治通宝皆小平钱,楷书、对读,光背无文。铸造不算精美。</p><p class="ql-block">制作较粗,大小不一,钱径</p><p class="ql-block">2.4~2.6厘米,</p><p class="ql-block">重3~4.9克之间。因含锡量较高,颜色较暗。</p> <p class="ql-block">5、世宗嘉靖铸币</p><p class="ql-block">明世宗嘉靖年间(1527-1566年)铸,小平钱居多,另有仿洪武通宝记重系列套钱,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他四省开铸,铸量比宣德时略有增加。此外嘉靖通宝钱以前铸币以铜锡的青铜为主,自明嘉靖开始,掺入锌,而成为黄铜钱,自此以后,后朝铸币皆以黄铜为主,同时还提高了铸钱工艺。嘉靖通宝大都为小平钱,嘉靖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二钱、三钱、五钱、一两",此套钱为试铸记重钱,基本见不到。</p> <p class="ql-block">本朝多见小平钱,这几种不同字体和版式存世稀少</p> <p class="ql-block">6、穆宗隆庆铸币</p><p class="ql-block">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始铸,皆为小平钱,文字端正,铸工精美,重一钱三分,隆庆时期两京铸钱仅二万贯,传世甚少。隆庆通宝钱文楷书、对读,光背无文,皆为小平钱。钱径2.4~2.6厘米,重量3.6~5克之间。铜质厚重,铸工较好。</p><p class="ql-block">左侧一组,左为深坑右为传世熟坑</p> <p class="ql-block">7、神宗万历铸币</p><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年间(1576-1620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铸量较大,背文较多。由两京及全国各省铸行。</p><p class="ql-block">万历通宝钱文为楷书、对读,因为万历钱币铸期长,其版别多样。反映了万历一朝多变的政治风云和社会万象,围绕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左侧一组小平钱有版式区别,这组历字的撇不同,右侧是大字折角钱</p><p class="ql-block">右侧一组折二钱,数量少一些</p> <p class="ql-block">8、熹宗天启铸币</p><p class="ql-block">熹宗于天启元年(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铜钱,称"泰昌通宝"。同年八月,工部铸完泰昌通宝钱二百万文,除拔五十万文给修陵的工匠、员役为赏外,其余存入内府司钥库。</p><p class="ql-block">泰昌通宝钱文楷书、对读,多为光背,少数背有星、月纹,均为小平钱。一般钱径2.5厘米,重4.2克左右,边郭较宽字大,铸造规整。</p> <p class="ql-block">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天启通宝钱文楷书、对读,背文复杂,有小平、折二、折十三种面值,品类繁多,铸量亦较大。背密、镇、京、一钱二分等较稀见,折十有光背、背府、上十、下十、十一两、镇十、密十一两等,其中以背十一两最多见。</p> <p class="ql-block">仅洪武,天启,南明时永利有折十大钱,天启背十和十一两较多,镇十,背府少见,密十一两是记地北京密云铸造的,也少见</p> <p class="ql-block">9、思宗崇祯铸币</p><p class="ql-block">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628~1644)铸,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数种,背文复杂,铸量较多。《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十二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崇祯元年开铸的崇祯通宝,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铸作精良。但三年后,改为北京钱重一钱,南京钱重八分,从此后,钱制开始趋于复杂,崇祯通宝以小平钱为主,有当二,当五,当十大钱。</p> <p class="ql-block">小平钱光背和背字多见,左下两个折二,右侧是折五,工五的铸造量少,折十少见</p> <p class="ql-block">二、明末藩王钱币(南明钱)</p><p class="ql-block">南明钱。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鲁王朱以海据浙江铸币,量不大,没有大钱,主要为小平钱,光背和背帅两种,帅有左右上之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凤,安徽凤阳,量少</p> <p class="ql-block">都是光背小平钱</p> <p class="ql-block">南明钱中永历通宝比较多,左侧为台湾郑成功的永历通宝,上隶下篆,量少</p><p class="ql-block">中间折五背五厘</p><p class="ql-block">右侧下折十背一分</p> <p class="ql-block">小平和折五两种,字体有不同版式</p> <p class="ql-block">都是小平钱,铸造较精整</p> <p class="ql-block">西王赏功大钱不作为流通用,材质分金银铜,存世不多,江口沉银出水一批</p> <p class="ql-block">右侧折十大钱一分</p> <p class="ql-block">历用通宝版式较多,右侧背一分有横竖之分</p> <p class="ql-block">明朝最后一枚钱,小平钱有光背和背一分,大钱背一分和背浙一分</p> <p class="ql-block">仅此一种,面幅最大</p> <p class="ql-block">宝钞的面额分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四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十一种,其中十文至五十文为洪武二十二年开始增发的小钞。</p><p class="ql-block">目前可见主要是最大面值一贯这张,小面值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五、明代银锭</p><p class="ql-block">明代的银锭与宋元时期的银锭在形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锭长减短,二是银锭厚度增加。在明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使用日益广泛,标志着白银在国家财政税收领域的正式认可的开始。在万历年间后,银锭的铸造也逐渐规范化,各地的银锭都有不同的形制和铭文,锭面上通常刻有铸造地点、年份、工匠姓名以及银锭重量等信息。明代的白银货币制度对以后中国的货币史和经济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明以前叫银铤,明以后叫银锭,银元宝,明代银锭基本都在锭面上刻字</p> <p class="ql-block">小结:明代钱币的特征</p><p class="ql-block">1.钱币的多元性</p><p class="ql-block">明代延续以前货币的发展,使用纸币、白银和制钱等几种不同材质的货币,体现了货币多元性的继续发展。</p><p class="ql-block">2、科技发展、铸币的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明代钱币一律使用通宝,不使用重宝和元宝,明代每个皇帝只铸造一种年号钱。中国钱币在嘉靖年以前是青铜铸造,从嘉靖通宝开始采用黄铜铸钱。</p><p class="ql-block">3、钱币的形制特征</p><p class="ql-block">明代钱币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当十钱等多种形制。如洪武通宝、嘉靖通宝等都有多种面值。</p><p class="ql-block">从大中通宝开始,明代钱币背面出现纪地、纪值、纪重等文字,后期如天启通宝、崇祯通宝等背文更加复杂,有纪局名、地名、天干等。</p> <p class="ql-block">清朝钱币的铸造与特征</p><p class="ql-block">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一个从古代货币演变为近代货币的转折阶段,同时它又是一个近代货币体系建立的时期。</p><p class="ql-block">清代货币制度基本上是采用银两、制钱平行本位制,并发行纸币,清前期,银钱比价较为合理,制钱一千文合纹银一两。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银钱比价开始发生变化,银价上涨,制钱两千三百文才兑换纹银一两,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此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政府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发行大钱和纸币的方法来维持,导致社会经济更加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晚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开始采用西方先进的机器制作银元和铜元,从而大大丰富了货币的品种。</p><p class="ql-block">流通了2200年之久的方孔圆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一、清朝制钱</p><p class="ql-block">清朝是一个货币统一度较高的朝代,币制是以银为本、钱为末,但使用最多的还是铜钱。清朝在入关以前已开始铸造货币。入关后从顺治皇帝起,历代相沿,均有铸造货币。清政府除了在中央设工、户两部设局铸钱外,各省亦允许设局铸钱。清代沿袭明代的习惯,对本朝所铸的铜钱通称为"制钱",以区别前代的"古钱",并使制钱的铸造更加制度化。</p><p class="ql-block">清钱背面用满文表示局名称,用局名五十多个,其中铸钱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p> <p class="ql-block">1、努尔哈赤铸造天命钱,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满文钱文为天命汗钱,汉文钱为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天命钱使用泥范铸造,形制,铸造,文字稍显粗略</p> <p class="ql-block">天命汗钱形体大且厚重,钱径约有2.7~2.8厘米,重约5.6~6.6克左右之间。面文为清入关前未加初圈点的老满文,字迹清楚,四字按左、右、上、下序读,一般光背无文。流通的地域非常有限。</p> <p class="ql-block">2、为筹措战时军饷,皇太极统治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均为折十大钱形制,名为"天聪汗钱"。天聪汗钱,背穿左"十"、穿右"一两"</p> <p class="ql-block">天聪汗钱直径约4.2~4.4厘米,重28~37克之间,主要有粗字和细字两个种类。</p> <p class="ql-block">从形制上看,天聪汗钱完全仿明天启钱制,边廓较宽,气势雄伟豪放,且纪值并纪重。</p> <p class="ql-block">迪,新疆迪化</p> <p class="ql-block">3、顺治通宝</p><p class="ql-block">顺治帝定鼎北京初期,满清政权百废待兴,钱财匮乏,为及时摆脱困局,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清政府率先在北京设置中央直属的铸钱机构一户部宝泉局及工部宝源局,始铸仿明钱式样的顺治通宝钱,同时下旨令顺治钱与崇祯钱同样通用,其他铜钱一律禁用。</p><p class="ql-block">除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外,随着清军在军事上节节取胜,占领地域日益扩大,先后在一些省、府、州也广设立钱局。有小平、折二、折十型。共有二十一钱局铸</p><p class="ql-block">主要通用小平钱,折二,折十等为试铸钱没有流通</p> <p class="ql-block">顺治五钱</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即铸造发行"顺治通宝"仿明式,光背。</p><p class="ql-block">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铸造单字记局式。</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年(1653年)开始发行顺治一厘式。</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背"满文"式</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满汉文"式。</p> <p class="ql-block">左上同一厘,右侧背延(陕西)铸造较少</p> <p class="ql-block">4、康熙通宝</p><p class="ql-block">康熙元年(1662年),政府开始铸造本朝康熙通宝钱,其铸行时间长,铸量多,钱局多,版别繁杂,特征明显。康熙在位期间,因为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极精,都很规整。康熙一朝钱局,除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外,计有宝同、宝福、宝临、宝东、宝江、宝宣、宝原、宝苏、宝蓟、宝昌、宝南、宝河、宝宁、宝广、宝浙、宝台、宝桂、宝陕、宝云、宝彰等20个省、府、州钱局。主要使用小平钱。其中背台(台湾)较少</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局打油诗</p><p class="ql-block">同福临东江,</p><p class="ql-block">宣原苏蓟昌,</p><p class="ql-block">南河宁广浙,</p><p class="ql-block">台贵陕云漳"</p> <p class="ql-block">左下相传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化了一批铜铸罗汉像铸造的钱币,称罗汉钱,熙字比普通版少了一撇,主要由宝泉局铸造,量少,仿品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5、雍正通宝</p><p class="ql-block">雍正帝认为钱币是国家之宝,令各省所铸钱币,面文皆为"雍正通宝"四字,背文皆为满文纪局,共有十五局。主要使用小平钱。这种制式自雍正迄清亡一百八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不变。</p> <p class="ql-block">雍正铸币改革:改变金属成分比例。朝廷初铸雍正通宝钱时仍按照康熙朝的金属成分比例,即铜六铅四,即六成为铜,四成为铅。</p><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采纳户部云贵司主事孙嘉淦( gan )建议,改革铸币的金属比例,变为铜五铅五。通过这次改革,清朝铸钱制度基本稳定下来,除乾隆年间为防止私铸,铜铅比例中加锡铸青钱外,其制度的基本内容被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雍正改革后钱币颜色没有之前黄,雍正钱铸造较少</p> <p class="ql-block">6、乾隆通宝</p><p class="ql-block">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铸行"乾隆通宝",要求仍重一钱二分,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以使用小平钱为主,背满文纪局,新疆红钱,背满、回文纪局,共计二十六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2%的锡,因为颜色泛青,故称之为"青钱"。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锌、锡合金。</p><p class="ql-block">右下为山底隆</p> <p class="ql-block">右上宝台局较少,右下是单点通</p> <p class="ql-block">小平钱只有24毫米,26-29毫米称小平大样钱</p> <p class="ql-block">7、嘉庆通宝</p><p class="ql-block">从顺治到嘉庆是清朝的盛世期,社会生产较稳定,在钱制上是明朝的延续,在发行制度上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为小平钱,有利于流通。</p><p class="ql-block">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铸,小平钱,背满文记局,有"泉、源、直、苏、浙、广、昌、陕、武、福南、东、晋、云、川、黔、桂、伊、阿克苏"共19种。</p><p class="ql-block">左上小平钱,左下小平大样</p> <p class="ql-block">8、道光通宝</p><p class="ql-block">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铸,钱径较小,铜质亦较差,以小平钱为主,共计二十一局。道光通宝钱形制同嘉庆钱,面文楷书,对读;背满文纪局名,主要有宝泉、宝源、宝直、宝苏、宝南、宝昌、宝武、宝川、宝浙、宝福、宝晋、宝陕、宝广、宝桂、宝云、宝东、宝黔,以及新疆地区的伊犁、阿克苏、库车、宝新等四局,其中以宝南局铸量最少。</p><p class="ql-block">左小平,右大样,大样钱铸造主要是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其他较少</p> <p class="ql-block">下字体与一般钱不同</p> <p class="ql-block">9、咸豊钱</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的发展,清代的货币发展也到了繁荣时期,现在钱币的研究者和收藏者都非常关注清代钱币,而咸丰钱也非常有它的特殊性,在清代咸丰时期,受太平天国起义、外敌侵扰,国家财政困难的影响,朝臣于咸丰三年提议铸大钱,并多由名家书写,钱文风格为之一变,几乎各地钱局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面文即知铸地,一时百花齐放。由于滇铜运路受阻,财政困难,为应付军费及其他开支,只得发行纸币并改铸大钱,为满清入关后铸行大钱之始,各省局均有开铸,大小参差,种类繁多,版式复杂,钱文也多出自善书者之手,一改有清以来匠气沉闷之风,钱文有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三种,咸丰钱也是种类和版别最多的钱币,(大多楷书直读,背左满文"宝",右满文记局)。</p><p class="ql-block">在纪值方面,咸丰钱可以分为十五级,一般平钱称通宝,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至当五十,多称重宝;当八十、当百、当五百至当千者。多称元宝。从二文到当千。在"寶"字写法上,可分为尔宝、缶宝、珍宝数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尔宝。</p><p class="ql-block">上小平,中重宝当4-当50,下元宝当八十以上</p> <p class="ql-block">当千面值最大,五百,当千一般为红铜铸造,黄铜的较少</p> <p class="ql-block">目前比较热的板块</p> <p class="ql-block">宝福钱很多由炮铜铸造,边缘有修整搓痕,比较厚重,文字与其他局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由书画家戴熙书写的戴书铁母作为中国古钱币“三绝”之一,不仅是货币史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国书法艺术与金属铸造工艺完美结合的瑰宝。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仅见数十枚,每枚都堪称国宝级文物,品相完好的市场价格可达数万元,若为名家旧藏则价值更高。</p><p class="ql-block">戴书和宝泉局当十铸有铁钱。</p> <p class="ql-block">当五百当千母钱由黄铜铸造,流通为红铜</p> <p class="ql-block">左下和右下克勤郡王铸背带星月,较少</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病危,特封肃顺、载恒、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处理国事。不久,咸丰帝病死,八大臣遵从遗诏,拥立年仅六岁的载淳为帝,拟定次年改元"祺祥"并铸造钱币。慈禧太后联络当时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近,于九月三十日发动宫廷政变,逮捕八大臣,并将肃顺等三人处死。这就是清史中有名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p><p class="ql-block">祺祥钱于八月间开铸,到十月初五停铸此钱,所以祺祥钱仅存世68天,改年号为同治,并铸行"同治通宝钱,所以存留至今极少,祺祥钱是我国货币史上使用时间最短的钱币。祺祥钱有通宝小平,重宝当十钱两种,主要有宝泉宝源局铸造。</p><p class="ql-block">目前市场所见多为仿品,真品存世极少</p> <p class="ql-block">10、同治皇帝钱币</p><p class="ql-block">同治皇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位皇帝先后使用了两个年号,铸造了两种不同年号的铜钱。</p><p class="ql-block">同治通宝和同治重宝</p><p class="ql-block">1861年,9月中旬,奕訢赴热河奔丧,30日与慈禧和慈安密谋发动宫廷政变。10月1日,奕诉被封为议政王。随后,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p><p class="ql-block">10月5日,慈禧采纳大学士周祖培奏议,废止"祺祥"年号,下令停止铸造祺祥钱币。而以两后"一同治政"为名,改年号为"同治",在全国鼓铸同治年号钱。同治钱有通宝小平、重宝当十钱两种。各省亦有铸造。(新疆同治宝伊当四)</p><p class="ql-block">同治小平钱与道光小平直径一样小,仅23毫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11、光绪通宝和重宝</p><p class="ql-block">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年)铸,主要以小平和重宝当十钱为主,各省亦有铸造。此时已逐渐通行机制币,方孔铸币已接近尾声。</p> <p class="ql-block">清钱中较特殊的三枚,雕母用精铜雕刻供皇帝挑选,存世非常稀少,只有乾隆到宣统,同治康熙雍正朝雕母还未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面应该见不到,母</span>钱是用雕母翻铸,样钱由母钱再翻铸,均不用于流通</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机制制造厂在广东</p> <p class="ql-block">12、宣统通宝</p><p class="ql-block">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p><p class="ql-block">方孔圆钱的最后一批</p> <p class="ql-block">13、新疆红钱</p><p class="ql-block">红钱以紫铜(红铜)为原料,钱呈红色,因而称之为"新疆红钱",背文一般用维文纪局名。自乾隆朝开始,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到宣统,历朝都铸行过新疆红钱,均为年号钱,前后共有150年的历史。清政府在新疆设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伊犁宝伊局、喀什噶尔局、库车局、迪化宝迪局、迪化宝新局。这些铸币局都曾铸造过数量不等的红钱,这也是新疆红钱版式特别复杂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14、太平天国起义军铸币</p><p class="ql-block">以铜钱为主,形制小平,折五,当十,当五十等。钱文多为宋体字,次为楷书,国字方框内从王。钱文有多种,名称不一。</p> <p class="ql-block">国字无点</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鎏金龙凤纹特大花钱,直径33.5厘米,厚0.8厘米,重2170克。 据残件计算,该钱币如为整体,全重将达九斤(约合4500</p><p class="ql-block">克)之多,镇库或纪念用,湖南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二、清朝银币</p><p class="ql-block">清朝铸造银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银两制度的落后性,造成交易不便,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经咸丰、同治到光绪初年,外国银元大量流入清内地,对清朝金融造成极大的危害;三是银元铸造标准,可以计数,便于携带,有固定的重量、成色,由于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清代,把外国流入的银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元,银币。</p> <p class="ql-block">1.西藏银币,在引进机制币之前就有的打制币,上为乾隆宝藏,下道光宝藏</p> <p class="ql-block">2.台湾银饼,表面凹痕为验银戳记</p> <p class="ql-block">3.上海银饼,下为机制币样币,存世极少</p> <p class="ql-block">广东光绪元宝的样币</p> <p class="ql-block">流通用币,上库平七钱二分相当于1块,右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相当于2角,造币总厂设在天津</p> <p class="ql-block">下是铜样币</p> <p class="ql-block">左上湖北双龙银币,背面二龙戏珠,流通银币中仅此一枚二龙,左中户部丙午样币,左下流通多,右仅在四川流通,带帝王像的也仅此一枚</p> <p class="ql-block">大清金币,不作流通用,很少</p> <p class="ql-block">三、清朝铜元</p><p class="ql-block">铜元又叫铜板、铜毫(云南民间称呼)、铜角子(华中及北方部分地区称呼),尺寸大小不等,随面值而变化,质地通常为紫铜或黄铜,作为银元的辅币在社会上行用。铜元与方孔元钱不同之处在于中间无孔,完全用现代机器冲压生产,外形主要仿照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发行的香港一仙铜元。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铜辅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母钱翻砂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冲压生产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清末铜元收首先在广东开铸,后各省竞相仿铸。铜元由于脱胎于制钱体系,故计算单位称为"文""枚"或"筒"。在面值上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其中以十文和二十文居多。</p> <p class="ql-block">原光币未流通</p> <p class="ql-block">铜元各部位名称</p> <p class="ql-block">安徽二十文未参与流通</p> <p class="ql-block">中心直,直隶制</p> <p class="ql-block">存世极少,中间带方孔的样币,世面见基本是仿品</p> <p class="ql-block">四清末的纸币和钱票</p><p class="ql-block">清末有五种不同的机构发行纸币和各种钱票,这五种机构是:</p><p class="ql-block">1、户部(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p><p class="ql-block">2、外国在华银行和中外合办银行;</p><p class="ql-block">3、私营商业银行;</p><p class="ql-block">4、各省官银号和官钱局;</p><p class="ql-block">5、私营钱庄和银号。</p><p class="ql-block">这五类货币机构在清末各自发行不同的兑换券和流通券。按币种来源,可分为银两票、银元票、辅币和小洋票、铜元票、制钱票。</p> <p class="ql-block">(一)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p><p class="ql-block">1、户部官票是以银两为计算单位,所以也叫银票,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五种。官票质地分两种,京师地区行用的系用白色苔笺纸,外省系采用高丽纸制造,花纹字画均以蓝色印刷,为长方形直式形制。</p> <p class="ql-block">2、大清宝钞又称钱票、钱钞,始印于咸丰三年(1853年),以制钱作比价,面额多种,分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两千文几种。后来通货膨胀严重,又增发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和百千文几种面额,自咸丰三年到九年均有发行。</p><p class="ql-block">钞票说法就来源于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p> <p class="ql-block">(二)清末官私银钱号的钞票</p><p class="ql-block">清代的纸币,除政府印发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外,清末官私银钱局和私营银钱号也在印发钱票,在本地区流通使用。这些机构发行的纸币配合当时的制钱和纹银,一起发挥着支付手段的作用。因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印刷质量简单粗糙,尤其是私营银钱号发行的纸币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p> <p class="ql-block">1、私银钱号发行的钱票</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最早的清代民间票帖,是道光年间发行的。同治、光绪年间,民间票帖继续流通和使用,特别是光绪年间,较大的店铺字号也发行纸币。现今见到的有钱铺、钱庄、银号、票号、典当外,还有钱店、钱局、金店等等。</p><p class="ql-block">比形式为北京钱庄发行</p> <p class="ql-block">2、官银钱号发行的银钱票</p><p class="ql-block">官银钱号是清代官办的金融机构,但也有招商设立、官督商办的。官银钱号萌生于清前期的康雍时期,初名"官钱局""官钱铺"。清统治后期,随着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在事实上形成了省一级财政,于是各省设立官钱局越来越普遍。</p> <p class="ql-block">地方发行 湖北</p> <p class="ql-block">吉林地区使用</p> <p class="ql-block">台湾地区,存世不多</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钱局</p> <p class="ql-block">3、银行兑换券</p><p class="ql-block">清廷朝野上下看到外国银行的钞票在市面上流通非常畅达,至光绪年间,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由国家建立银行,以图挽回发钞权力并作为整理金融币制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中国通商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自办的、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由晚清重臣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后,清政府授予其发行纸币的特权,光绪二十四年即开始发行银元票和银两票,这是中国最早发行的新式银行券。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第一版钞票按地名分有上海通用银两、上海通用银元和京城京平足银两种;第二版仅见上海通用的五元、十元两种。</p><p class="ql-block">存世不多</p> <p class="ql-block">户部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大清银行则例》明文规定大清银行有代表国家发行纸币的权力,并对纸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大清银行根据《则例》发行的纸币有三种:银两票、银元票和制钱票。</p> <p class="ql-block">大清银行兑换券,俗称大清龙钞,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存世不多</p> <p class="ql-block">交通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交通银行在北京开业,并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开封、南京、香港等几座城市设立分行。交通银行可以印制通用银票,并以兑换券的名义发行,从而获得了国家的发钞权。交通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票面上印有北京、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9家分行地名,以货币种类划分,有银两票、大银元票、小银元票、辅币票、铜元票(民国时期发行)五种,凭票可向各地发钞行兑换银两、银元、铜元等。</p> <p class="ql-block">华商上海信成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华商上海信成银行是由无锡实业家周舜卿和上海商人沈缦云倡议开办,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总部设在上海。</p><p class="ql-block">.华商上海信成银行发行有银两票和银元票两种。光绪三十二年,印制发行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银元票,地名有上海、北京和天津等。</p> <p class="ql-block">浙江兴业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浙江兴业银行是由浙江铁路公司创立的,发行的第一版钞票为通用兑换券,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于光绪三十三年在上海、杭州发行,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三种。票面为横式,正面图案是火车和银行大楼。第二版钞票为铜元辅币券,发行于光绪三十四年,面额为一百枚,地名为汉口。另发行有古代人物图案钞,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三种,地名上海、湖北。票面为横式。</p> <p class="ql-block">课上提问</p><p class="ql-block">1.第一个雕母是嘉靖通宝背十一两,现存南京博物院。</p><p class="ql-block">2.古代纸钞防伪采用桑皮纸,印章和字体。</p><p class="ql-block">3.清代银币的两和元如何转化:两指银两,元为铜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