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教育】让墨香浸润童年,让阅读点亮成长——民勤县北街小学学生有效阅读指南

民勤县北街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指尖划过书页,当文字在脑海中绽放成画面,阅读便成了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最美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效阅读不是囫囵吞枣的“打卡式”翻书,也不是只追求刺激的“快餐式”浏览,而是一场能沉淀知识、滋养心灵、锻炼思维的深度旅程。</p> 为什么要强调“有效阅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低质量的阅读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快乐,却难以留下长久的印记:有的孩子只读漫画,习惯了用画面代替思考,遇到纯文字书籍就头疼;有的孩子只挑搞笑故事,语言积累单薄,写作文时总觉得“没话说”。而有效阅读能像春雨般悄悄改变孩子——它让孩子在《夏洛的网》里学会真诚,在《小鲤鱼跳龙门》里懂得坚持,在《昆虫记》里发现自然的奇妙。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孩子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如果我是主人公会怎么做?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些思考,正是孩子思维成长的阶梯。</p>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效阅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选对书,是有效阅读的起点:低年级可以从色彩明快的绘本入手,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在亲子共读中感受语言的温度;中年级可以尝试情节生动的童话和科普,像《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兼顾趣味与知识;高年级则可以挑战经典名著缩写版或成长故事,如《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让孩子在故事中触摸更广阔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带着“问题”读,拒绝“走马观花”:读完一本书后,别急着放下。可以和孩子聊聊:“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故事里的哪段情节让你印象最深?”甚至可以一起画一张“故事地图”,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这些小互动能帮孩子把书里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把阅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固定15-30分钟的“无干扰阅读时间”,关掉电视和手机,让孩子在安静的氛围里沉浸书海。家长也可以加入其中,用自己翻书的声音给孩子做榜样。久而久之,阅读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成为孩子的“精神加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依据《新课标》推荐书目及课本内容组织阅读,开学前布置必读书目,选读书按学生和班级实际推荐;每周设一节阅读指导课,同时保障学生每天晨读、午读及课后自由阅读时间,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保阅读活动落地见效。</p> 给家长的小提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禁止漫画类、搞笑类、恶搞类书籍进校园、进教室,为学生营造更专注的学习氛围。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更应配合学校做好监管。在日常中多关注孩子的阅读选择,引导他们区分娱乐与学习的边界,鼓励阅读经典名著、科普读物等有益书籍,让孩子在优质内容的熏陶中提升认知与素养,避免被低质娱乐性读物占据过多精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的阅读就像播下的种子,看似微小,却能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让我们少一些“必须读完多少本”的焦虑,多一些“陪孩子好好读一本书”的耐心,让有效阅读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形翅膀”,带着他们飞向更辽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供稿:教导处</p><p class="ql-block">编辑:李春梅</p><p class="ql-block">初审:马晓霞</p><p class="ql-block">终审:刘建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