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集体与歌声同样嘹亮的年代。每个大队和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文艺队,如同田垄上必然生长的作物,成为乡间精神生活的微光。我升入初一那年,学校文艺队招募,便懵懂地跻身于那十多个男女同学之间,尚不知一段最为鲜亮的记忆正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排练多在夜晚的教室。白日书声琅琅之处,入夜便为歌乐所占据。两只煤油灯在讲台上摇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恍若另一出无声的皮影戏。窗外是沉沉的农村夜色,窗内是一群少年咿呀的唱念做打。音乐老师以脚踏风琴定音,那嗡鸣之声混着夏虫秋蛩,竟生出奇异的和谐。我同李福建君共演南拳,拳风时而交错,在昏黄光线下格外有了古意;又学唱《红灯记》片段,虽不解深意,却将"临行喝妈一碗酒"唱得慷慨激昂。少年人的认真,大约是可笑的,但我们却极郑重,因知不久便将立于真正的舞台,面对无数乡民的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登台前的那个黄昏,我的心如同被什么东西攥紧了似的。躲在幕布后偷看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只觉得双腿发软,手心不住地冒汗。李福建碰碰我的胳膊,低声问:"你紧张吗?"我强作镇定地摇头,却分明听见自己的心跳如擂鼓般作响。那时才明白,排练时的从容与真正站在台前的惶恐,竟有云泥之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队文艺晚会,确是彼时乡间的盛事。尚未及暮,晒谷场上已是人头攒动,板凳竹椅的碰撞声、孩童追逐的尖叫声、招呼相识的笑语声,沸反盈天。台前两盏汽灯雪亮得刺眼,扑扑地响着,招惹无数飞虫环绕,竟似另一重活动的幕布。我们这些学生队员被安排在晚会后程出场,先是看着大人们的表演:社员们自编的快板书响彻云霄,民兵连的刺杀操虎虎生风,大嫂们的采茶舞婀娜多姿。每个节目终了,台下都爆发出淳朴而真挚的喝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轮到我与李福建的南拳表演时,我的手脚竟有些不听使唤。幕布拉开的那一刻,刺眼的汽灯光直射过来,台下的面孔都隐在黑暗中,只听得见嗡嗡的人语声。音乐响起,我机械地做着排练过无数次的动作,起初简直像个提线木偶。直到瞥见台下前排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看到他们随着我们的拳式发出惊叹,那份紧张才渐渐化作一股暖流。最后一式收势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如潮水般将我们包围。我们相对而视,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国庆,文艺队代表学校赴公社汇演。我们挤在拖拉机后斗,一路颠簸,却兴奋难抑。公社大礼堂的舞台竟有红色的幕布!我们的小品在此演出,得了三等奖。奖状虽薄,但捧回来时,全校皆以为荣。那日晚餐,每个人的碗里多了一片油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是难忘一九七六年秋,竟有机会随大队文艺队出访邻县武鸣的灵马方三合大队。消息传来,我们一连数日排练得更勤。出发那日,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我们分乘两台中型拖拉机行进在山间公路上,车厢里铺了干稻草,大家挨挨挤挤地坐着,两旁稻田金黄,远山如黛。少年们一路歌声不断,《红灯记》唱完了又唱《沙家浜》,虽不免荒腔走板,却欢畅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三合大队,见其礼堂比我们公社的还要宽敞。台上竟有麦克风!这使我们顿生敬畏。晚会八点开始,台下黑压压坐满了人,许多社员甚至趴在窗台上观看。按照惯例,我们学生的节目仍被安排在后半场。先是大人们的表演:秧歌舞红绸翻飞,山东快书妙语连珠,知青们的合唱声震屋瓦。每个节目都赢得满堂彩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已有过多次登台经验,但面对陌生的观众,那份熟悉的紧张感又悄然袭来。我深吸一口气,想起老师说过的话:"把台下的每个人都当成自家的叔伯姨婶。"待到我们上场时,已是晚会过半,但观众的热情丝毫未减。或许因是外来客人,我们每个节目都获得格外热烈的掌声。我与李福建的南拳表演,每一式落地皆引来叫好;唱《红灯记》时,台下竟有人跟着低声附和。那一刻,我忽然觉出文艺的神秘力量——它竟能如此便宜地沟通人心,消除陌生与隔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压轴的是大队文艺队黄征叔的《二泉映月》。当二胡的第一个音符流淌出来,原本喧闹的礼堂顿时安静下来。那琴声如泣如诉,宛转悠扬,仿佛月光洒在每个人的心田。黄征叔微闭双眼,全身心沉浸于音乐之中,手指在琴弦上滑动,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难以言表的情感。曲终之时,全场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那掌声不同于先前对我们这些少年的鼓励,而是对真正艺术的由衷致敬,是心灵被深深打动后的自然流露。许多人的眼角闪着泪光,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音乐直击人心最深处的柔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归程已夜半。两台拖拉机一前一后行于山间公路,夜空如墨,星子却分外明亮,密密麻麻地缀满天穹。不知谁先关了手电,大家纷纷效仿。于是十几道手电光柱熄灭,唯剩星河泻地。山路蜿蜒,两旁山林黝黝,唯闻发动机声与虫声相和。有女生轻声哼起歌来,先是细若游丝,继而大家都跟着唱了。我们的歌声飘荡在山野之间,飞向星光深处,仿佛在回应晚间观众们那些热烈的掌声,那些掌声此刻化作了星辉,照亮我们的归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果真已是半夜。万籁俱寂,唯闻秋虫长鸣。我们蹑手蹑脚地散去,各自归舍。我回头望了一眼沉睡的校园,但见天上银河依旧璀璨,如同晚间观众们亮晶晶的眼睛和热烈的掌声,永远印在了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四十有九年矣。当年的伙伴星散四方,李福建君已是三个孙子的爷爷。我们的文艺队、那些晚会、奖状,乃至整个时代,皆已随时光远去。但每于静夜,我仍会想起那条星光下的归路,想起第一次登台时的心惊胆战,想起如何在那一片掌声中逐渐找到自信。那些日子固然清贫,精神却饱满如秋日之谷粒。我们曾在星空下歌唱,并因此相信光明。少年时代的这般经历,竟如一颗种子,深植于心,日后人生中每逢困顿,便会从中生出力量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河无声流淌,而记忆自有其回响,穿越近半个世纪的风尘,依然清晰如昨。那片星光与手电交织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当年的归途,亦永远照亮了一个时代剪影,以及我们最初的热望。那些掌声穿越时光,依然在记忆中回荡,提醒着我们:艺术之美,人情之暖,足以照亮最平凡的岁月。而今思之,大队晚会上将我们学生的节目安排在后程,岂不正是长者对晚辈的呵护与期待?让大人们先撑起场子,创造好氛围,再让我们这些幼苗在已经温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份苦心,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真正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最初的那份怯场与紧张,如今回想起来,反倒成了最珍贵的记忆。正是从那种手足无措开始,我们才一步步走向从容,在星光与掌声中,慢慢长成了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