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卫武公(约公元前853年—公元前758年)是西周至春秋初期卫国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国君,名和。他在位长达55年(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不仅是卫国的一代明君,更被后世尊为道德和智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卫武公的父亲是卫僖侯,兄长是太子余。太子余和共伯余早逝,卫武公在父亲去世后继位。他执政期间,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使卫国的国力得到很大提升。他最著名的历史功绩是在公元前771年的犬戎之乱,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镐京陷落时,卫武公毅然率领卫国军队出兵援助,与其他诸侯一起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并护送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东周时代。因这项大功,周平王正式册封他为“公”(诸侯中的最高爵位),从此他便被称为“卫武公”。卫武公活到了95岁高龄,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更难得的是,他年老时依然谦虚谨慎,从谏如流,自我砥砺。《国语·楚语》记载,他95岁时还告诫国人:“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上认为,《诗经》中至少有两首作品与卫武公直接相关。《大雅·抑》(又名《懿戒》)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关联。《毛诗序》明确指出:“《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 意思是,这首诗是卫武公为了讽刺周厉王(或兼指幽王)的昏庸无道而作,同时也是用以自我警示、自我鞭策的座右铭。这是一首长篇箴言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教诲。诗中充满了诸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意思是白玉上的瑕疵,还可以磨掉;言论上的失误,就无法挽回了。“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意思是早起晚睡,勤于洒扫,这样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意思是你说话要谨慎,举止要端庄,这样一切都会和顺美好。这首诗完美体现了卫武公克己复礼、谨慎修德的君子形象,尤其是“白圭之玷”的比喻,成为后世关于谨言慎行的经典名句。一个九五之尊的国君,能写出如此深刻的自省之诗,使其成为儒家推崇的圣君典范。《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君子的诗,传统解经学认为其赞美对象就是卫武公。《毛诗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其德也。”这首诗以淇水边的绿竹起兴,用一系列优美的比喻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容止高雅、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那位文雅的君子,如同骨角经切磋,如同美玉经琢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意思是那位文雅的君子,品德精纯如金锡,德行高贵如圭璧。</p> <p class="ql-block">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成为形容君子修养砥砺过程的千古名句。尽管现代学者对这首诗的具体所指有不同看法,但将其与卫武公联系起来的传统,本身就说明了卫武公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即“理想君主”和“完美君子”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由上所见,在《诗经》的文化语境中,卫武公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被塑造和升华为了一个文化意象,代表着政治上的楷模、道德上的典范、修养上的标杆。 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如今,淇县高村镇武公广场及竹园是淇县历史文化与生态景观融合的重要载体,武公广场融入《诗经》廉政诗歌元素,如《淇奥》篇对卫武公“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的品格描述,成为廉政教育的活态课堂。竹园占地约20亩,种植墨竹、富贵竹、黄金竹、金镶玉竹等20余种竹子,形成疏密有致的竹林景观。“武公遗风”“淇园竹翠”等文化符号正从历史典籍走向大众生活,成为淇县文旅融合的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发布:淇县文联</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