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陆弃</p><p class="ql-block">浙江温州,一位28岁的单亲妈妈倒在家里,好几天才有人发现她已经去世。她身边的孩子只有两岁,小小的身躯上满是屎尿,眼神空洞无神。大家都是为那个孩子难过,但别忘了,这个女人也只有28岁,她同样值得关心。这不仅仅是“母亲”的身份,更是一个独立的年轻人,她孤单无助。她的离去,折射出单亲家庭的脆弱,也暴露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漏洞。</p><p class="ql-block">有些新闻,看完之后心里挺沉甸甸的。在浙江温州苍南,28岁的单亲妈妈,离婚后独自抚养两岁的孩子,结果突然倒在家里,没再醒过来。邻居几天后闻到一股怪味,才报警一查,才知道她已经去世多时。她的孩子就在妈妈身边,全身都是屎尿,饿得瘦成了皮包骨头,眼神空洞得让人心疼,乖乖地静静待在那里,完全不像个两岁的娃。</p><p class="ql-block">公众都在为孩子心疼,大家试着想象这几天他怎么熬过的:摇着妈妈的手臂,喊着:“妈妈”,饿得哇哇大哭,渴得直叫,到最后啥反应都没有,变得安静又绝望。没错,孩子挺可怜的,但也别忘记了那个已经去了的女人,她才28岁呀。她不是一个抽象的母亲,她是个真实存在的人,一个年轻的姑娘。在这个社会里,她孤立无援,直到倒下,才有人留意到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事情摆在眼前,离婚、孤身带娃、没有家庭帮衬,也没有社会保障。突如其来的疾病还是意外?没人能第一时间察觉。等到死了几天,邻居才闻到味道。你可以说这是个意外但其实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单亲妈妈的孤立无援,没有退路。</p><p class="ql-block">矛盾点就藏在社会对母亲的双重束缚里头。我们期望她们既要带娃又要挣钱,还要坚韧忍耐。但实际上,她们也是普通人,也会生病,会崩溃,也会脆弱。一旦出点差错,公众第一反应总是“孩子怎么办?孩子太可怜了。”的确,孩子挺可怜的,可那女人呢?她的死仿佛只是孩子悲剧的背景铺垫。就像她活着的时候,她所有的努力和辛苦 都被视作理所应当。</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影响的是孩子的心里阴影。两岁的小孩子还不明白死亡的意义,但他知道依赖谁。妈妈不再动弹,他的小世界就彻底崩塌,这种阴影会伴随他一生。第二个影响就是对单亲妈群体的警示。</p><p class="ql-block">她们常常处于“孤岛”状态:离婚后,家人帮不上忙年,朋友也各自有事,社会支持几乎没有。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就可能出现“母亲晕倒,孩子饿死”的悲剧重演。第三个影响就是对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反思。几天没人关心,没人来问候,没人察觉,这不是个别的冷漠,而是社会关系的真实疏远。</p><p class="ql-block">关键因素其实就是那么几枰:一是单亲家庭的脆弱性,没有伴侣帮衬,更没有老人支撑,一旦出了事,几平没人能帮到底。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单亲妈妈寻求帮助的途径少得可怜,补助,探望,邻里关心,都跟不上。三是公众关注点的偏差,大家习惯于怜惜孩子,反而很少真心关生单亲母亲们的境遇。她们平时默默无闻,等出事了,才会偶尔成为头条。</p><p class="ql-block">这事儿可不是单纯的个别悲剧,而是社会一道难题。法律方面可能不追究责任,毕竟谁也没手杀她,但社会的问医生:为何她在家里死了好多天没人发觉?为何她的难题没人愿意扛?为何一个28岁的姑娘,在最需要帮忙时刻,竟成了一座孤零零的岛?</p><p class="ql-block">不能一味地用“她太不幸了”来敷衍过去。我们得建立起实实在在的机制,比如对单亲家庭进行定期的走访,对单独居住的女性进行健康跟踪,还需要社区关系的重新搭建。技术方面不是难题,关键在于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每天刷短视频,在播,抢外卖红包,却没有哪个系统会提醒:“这家人好几天没动静了,要不要去关心一下?”</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心疼的是,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地发生: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多久没人知道,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突发意外没人知道。有几次,都让人叹气,但叹完又能怎么样?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悲剧还是会一再上演。</p> <p class="ql-block">母亲不是神衹,她只是个普通女人,也渴望被关心,夜理解,被呵护。她的离去提醒我们,社会总在关注“孩子们遭遇有多难过,”却忽略了“母亲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这样的忽略,换来的就是下一次类似新闻再次登上热搜。</p><p class="ql-block">所以别盯着那个两岁的孩子,得给那个28岁的女人也说句心里话。她活着的时候孤单无助,死了以后也不能就当个“背景板”随便忽略。她不只是冷冰冰们社会新闻,她是一个普通人,是个生命,是被现实压跨的年轻妈妈。</p><p class="ql-block">——桃花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