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往事系列168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p><p class="ql-block"> 这是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一段文字,之所以在文章之前引用这段文字,是因为最早进入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中央军委特种基建工程兵,铁道兵,消防兵部队的许多人是披着抗美援朝战场的硝烟,投身到为共和国铸就核盾,让中国人民挺起脊梁伟大事业的战士。他们功成拂袖去,不留功与名,没有在金银滩"二二一基地建设者功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 月 千 里 寄 相 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赵娟</span></p><p class="ql-block">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悄悄高悬在天边,静静地涂染着微黄色,在灰蓝暮色的映衬下把清冷的光辉洒向人间。屋内万家灯火,街角路灯微明,广袤的天幕下古城西安的夜晚如白天般依旧是一幅车水马龙、恣意喧闹的景象。这一切都显得天色是那么的单调,明月是那么的孤单!</p><p class="ql-block"> 是啊,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当月光普照人间,当节日鞭炮齐鸣,当第二故乡传来喜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欣喜若狂,会怅然若失,会不自觉的身居千里外而情系金银滩。华成聚、于西建、刘忠明,就是“那么一些人”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华成聚,汉族,1955年6月24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他从小就怀揣英雄主义情节,觉得能参军入伍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于是在1972年正在就读高中的他看到征兵横幅后,便毫不犹豫的选择走上了戎装之路。</p><p class="ql-block"> 谈起他的从军生涯他笑着跟我说起几件至今令他记忆犹新的往事。“当时新兵训练住的房子木窗户换成了铝合金的,我用手摸了摸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感觉!一幕幕往事像放电影般在他眼前拉近又飘远。”2019年7月因战友聚会,他双脚再次踏上那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二分厂、爆轰试验厂留下了他深情的目光,海北州电影院门口(毛主席像前)定格了他和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海北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他们不远千里前来看望的情谊绵长,我想说他能拥有这些回忆真好!</p> <p class="ql-block">  于西建,汉族,1954年11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2年12月22日他和其他53名和他一样渴望军营生活的热血青年一起踏上了西安至西宁的火车,开始了他期盼已久的军旅生活。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在站姿、队列、跑步、刺杀、紧急集合等一系列操练中飞逝而过。</p><p class="ql-block"> 正式下连队他被分配到矿区消防队一中队二班。说起那段峥嵘岁月,他觉得炊事班的那段经历是最令他难忘的。记得那是1973年7月教导员蔡义丰通知于西建去炊事班帮忙,在炊事班经过半年基础学习后,他被调至厂部小灶食堂进修,半年后又回到队部担任炊事班副班长职务。回到炊事班后他每天都会琢磨在厂部小食堂学到的手艺,一心想着要给部队战士改善伙食,于是他自己“大胆创新”试做了一盆酱牛肉,结果“供不应求”,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以至于以后再做酱牛肉都要做满满两大盆,至于做了多少次?做过多少斤?数量多得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在炊事班的日子说白了就是要天天给战士们做饭吃,“那时候经常会在案板上睡觉。”听他这么说,我觉得很不能理解。经过他细细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炊事班人手不多,遇到部队有活动或者传统佳节,常常会忙碌到三更半夜,等彻底忙完后离早晨开饭时间也只有一两个小时了,于是就会抓紧时间和衣在案板上打个盹,因为他们太累了。</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的生活就在一日三餐的忙碌和集体抓老鼠、苦练厨艺等这些趣事中一天天地过去了。1975年4月于西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光荣退伍。</p><p class="ql-block"> “部队的锻炼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造就了我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并且时间观念很强的个性。”于西建告诉我。他的这种个性充分体现在对工作的踏实肯干上,从1976年5月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到2009年10月1日退休,一个工种他干了34年,并且从未请过一天病休假。40余本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在向我们诉说着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自己执着事业的辛勤付出。</p> <p class="ql-block">  刘忠明,汉族,1955年8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于1972年11月20日应征入伍,投身火热的军营生活。他的从军履历和其他西安兵大概相同,唯一不同的恐怕就是他被当地部分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雷锋”的那段经历了。刘忠明从参军入伍的第一天起就暗暗和自己较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和对学习如饥似渴地钻劲,在部队深受领导、战士、当地群众喜爱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一段往事,他骄傲地告诉我:“当时新兵训练期间全营100余名战士中他的实弹射击成绩排名第二,队列、军事等成绩也位列前茅,鉴于综合素质较强,被领导看中留到大部队成为一名队部卫生员,于是就有了后面那些救死扶伤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刘忠明正准备洗脚睡觉,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他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名小战士来找他前去救人,他二话不说立马跨出门槛随他前去。行至目的地他发现原来是一名小战士在锻炼身体时不幸发生意外,直接从双杠上摔了下来头部触地,造成昏迷不醒、口吐白沫。他立马查看脉搏、呼吸、瞳孔状况,初步断定病人可能有轻微脑出血的状况,决定马上针灸进行临时处理,后协调队部派车一路陪至矿区医院将其交给专业医生救治,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战士痊愈出院。</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曾在消防队旁边马路上发现一名癫痫病发作的矿区职工倒在路边,他及时拿出针灸袋施针将其救醒;他寸步不离陪护患有痢疾的战友封愉庆,帮其端茶倒水、洗脸洗脚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每天步行5公里帮87岁的老奶奶义务出诊(扎针),风雨无阻直至其病情巩固好转;帮双肺结核的小战士联系住院,并提供专业帮助;无偿帮助当地牧民、矿区职工、铁路工人看病,小到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大到痢疾、胃病、外伤都遇到过,慢慢地“小雷锋”的称号就这样传开了。“我觉得我不是雷锋,我只是在学习雷锋!”刘忠明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他的医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退伍后的刘忠明曾先后在远东公司41车间干过试验工,在莲湖区武装部担任过武装专干一职,后在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退休。因他在武装部工作期间曾负责过军事训练和武器、枪支弹药管理工作,并担任过民兵训练工作,于是他后来又被周围的人亲切地称呼为一“连长”。现在的刘忠明酷爱爬山运动,经常会利用闲暇时间去户外开展拓展训练,在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同时,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救助一些需要他帮助的人。</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一轮皓月缓缓升起,它用温柔的目光抚摸那些在秦川大地上思乡情切地游子,托徐徐微风、丝丝细雨把“第二故乡”的牵挂和祝福送到他们身旁。是啊!虽然我们彼此相隔千里,但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总会有一轮明月倾心陪伴,从而让我们得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慰藉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