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小区邻里相约下,踏着晨光,踩着微风,乘着地铁,我们走进了心仪神往的千年古镇--慈城,阅读古镇故事,解锁古镇密码。</p><p class="ql-block"> 这座藏在江南水韵宁波的古镇,被称作“江南小长安”的古县城,像一本摊开在时光里的线装书,扉页上印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字里行间藏着唐宋的街巷、明清的砖瓦,还有无数被岁月浸润的故事。当我的脚步踏上第一块青石板时,仿佛听见一声轻响——那是时光的门轴,缓缓推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踏古街:与唐代格局的隔空相望</span></p><p class="ql-block"> “国内唯一保留唐代街巷格局的古镇”,来之前便听闻这句评价,可真正走进慈城,才懂这“保留”二字的分量。在古县衙的电子显示屏上,我一遍又一遍品读着房玄龄之玄孙房琯来到句章,仿照唐都模式规划建设句章,并将其改名慈城,后人一以贯之,才有了千年不变的古城踪迹。它不同于江南许多古镇的曲径通幽,慈城的街道是笔直的,九条老街纵横交错,织成一张“井”字形的网,像极了长安的规整气象。当地人说,这是从唐代就定下的规矩,千年来,哪怕房屋翻新、岁月更迭,这街巷的骨架从未变过。 </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惊叹的是这脚下的青石板,它就如时空对话,把我们带进千年之前的繁华之景。这些被磨得发亮青石板,缝隙里嵌着苔藓与泥土,每一块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我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石板上的纹路——那不是人工雕琢的花纹,是无数双鞋子踩出来的痕迹:有唐代学子赶考的布鞋,有宋代商人挑货的草鞋,有明代官员出行的靴底,还有清代妇人买菜的绣鞋。阳光透过巷口的老槐树,在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与纹路重叠,竟像是把千年的脚步,都映在了此刻的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的建筑,也是这场对话的另一位参与者。粉墙黛瓦是江南的底色,可慈城的墙,多了几分独特的“倔强”——那是用碎瓦拼成的瓦爿墙。那一层层一块块,见证着历史变迁,诉说着往昔生活。据说从前物资匮乏,百姓舍不得丢弃破损的瓦片,便将它们一块块嵌进墙里,既节省材料,又能抵御风雨。如今,这些瓦爿墙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地方泛着青灰,有的地方被雨水浸成深褐,像一幅用时光作墨的拼图。墙头上的五阶马头墙高高翘起,檐角刻着简单的花纹,据当地人说,这是旧时家族显赫的象征,可哪怕过了百年,那翘起的弧度里,仍藏着对生活的认真。</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三纵三横”的街巷慢慢走,路过福字门头的老宅,门楣上的砖雕还清晰可见:有缠枝莲纹,寓意着生生不息;有蝙蝠衔钱,代表着福气满满;还有孩童嬉戏的图案,透着烟火气的温暖。伸手去摸,砖面粗糙却光滑,那是时光打磨的温度。巷子里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与远处卖年糕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恍惚间,我竟分不清眼前的是现在,还是千年前的某个清晨——或许,在慈城,时光本就没有绝对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探建筑:凝固千年的匠心与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街巷是慈城的骨架,那建筑便是它的血肉。这座古县城,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的格局像一把太师椅,又似龙虎盘踞,既得山水之灵秀,又有防御之坚固。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人选址的智慧,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让人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走进孔庙,才算真正触摸到慈城建筑的灵魂。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庙,历经宋、元、明、清的修缮,却始终保留着最初的规制。门前的泮池呈半月形,池水清澈,倒映着朱红色的棂星门,门上的“棂星门”三个字,是清代书法家的手笔,笔锋遒劲,透着文气。拾级而上,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庄严肃穆,两侧的廊庑里,陈列着历代文人的碑刻,有的字迹模糊,有的清晰如新,每一笔都写着对“礼”与“学”的尊崇。 </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震撼的,是建筑里藏着的“细节”。大成殿的屋顶采用抬梁式结构,一根根木梁相互咬合,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支撑数百年的风雨。梁上的木雕更是精美绝伦:有“学而时习之”的场景,孔子与弟子们围坐在一起,神情各异;有“松鹤延年”的图案,松枝苍劲,仙鹤展翅,每一片羽毛都刻得栩栩如生。这些木雕,不是简单的装饰,是匠人用刀刻下的“文化密码”,将孔孟之道,藏进了建筑的肌理里。</p><p class="ql-block"> 走出孔庙,拐进一条小巷,便到了古县衙。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县级官署衙门之一,这里的建筑处处透着“规矩”。大门外的照壁上,画着一只麒麟,象征着公正;仪门内的“公生明”匾额,是旧时官员的座右铭,提醒着“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县衙的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排列,格局严谨,每一间屋子的用途、每一扇门的朝向,都有讲究。我站在大堂的公案前,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县官正端坐于此,审理案件、批阅文书,那一声“升堂”的喝问,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p><p class="ql-block"> 慈湖边上的清道观,又是另一种风格。它依湖而建,白墙映着湖水,像一幅水墨画。观里的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木柱纤细却坚固,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像鱼鳞一样。站在观前的台阶上,望着湖面上的垂柳,风一吹,柳条轻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竟与道观的宁静融为一体。原来,慈城的建筑从不张扬,它只是静静地与山水相伴,将匠心与智慧,藏进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梁里,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读懂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品文明:千年学风里的文脉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 “慈城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是一本活的‘文化史书’。”当地的老人告诉我,这座城,最不缺的就是“文气”。从唐宋到明清,这里走出了519名进士,平均每四年就有一位,这样的“学霸”密度,在江南古镇里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这份“文气”,从孔庙便开始蔓延。唐代时,慈城就建起了文庙,此后历代都重视教育,办书院、兴私塾,让“耕读传家”成为这里的家风。我在孔庙的碑林里,看到一块明代的“劝学碑”,上面写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字迹虽有些模糊,可那股劝人向学的恳切,却穿越千年,直直地撞进心里。</p><p class="ql-block"> 在民俗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更多关于“学风”的痕迹。展柜里陈列着旧时的课本,纸页泛黄,上面写着工整的毛笔字;还有考生的答卷,字迹娟秀,论点清晰,据说这是清代一位进士的乡试答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慈城人历来重视教育,哪怕是普通百姓,也会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刻进了这座城的基因里。</p><p class="ql-block">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南宋时,学者杨简在这里讲学,因母孝而自号“慈湖先生”,慈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主张“心即理”,强调“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慈城人。如今,在慈湖边上,还能看到杨简的雕像,他端坐于湖边,目光温和,仿佛还在为学子们讲学。我坐在雕像旁的石凳上,望着湖面的波光,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读书声——那声音里,有孩童的朗朗背书声,有先生的谆谆教诲声,还有学子们讨论学问的争执声。</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脉,不仅体现在“读书”上,更体现在“做人”上。慈城人崇尚孔孟之道,讲究“礼、义、仁、智、信”,这种价值观,藏在街巷的每一个角落。在一条老巷里,我看到一户人家的门楣上挂着“孝德传家”的匾额,门前的石阶上,坐着一位老奶奶,正给小孙子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孩子听得认真,时不时提问,老奶奶耐心解答,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得让人动容。原来,文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典籍,而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寻美食:舌尖上的千年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文化是慈城的灵魂,那美食便是它的烟火气。这座城,不仅是“学霸之城”,还是“美食之城”,尤其是宁波年糕的发源地,那软糯的口感里,藏着千年的饮食智慧。</p><p class="ql-block"> 走进慈城的老街,最先闻到的就是年糕的香味。街边的年糕店里,师傅们正忙着制作年糕:泡好的晚糯米被倒进石磨里,磨成细腻的米浆;米浆经过压榨,变成雪白的米团;米团被放进蒸笼里蒸熟,冒着氤氲的热气;最后,师傅们将熟米团放进石臼里,用木槌反复捶打,每一次捶打,都伴随着“咚咚”的声响,那声音,是慈城最地道的“烟火声”。</p><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住买了一个刚做好的年糕饺,外皮是温热的年糕,软糯有嚼劲,内馅是咸菜肉丝,咸香可口。咬一口,年糕的米香与咸菜的鲜香在嘴里交织,那味道,是最朴实的幸福。店主告诉我,慈城年糕之所以好吃,是因为用的是当地的晚糯米,加上山泉水,再经过传统的制作工艺,“慢工出细活,这样做出来的年糕,才够香、够糯、够有嚼劲。”</p><p class="ql-block"> 除了年糕,慈城的其他美食也让人垂涎欲滴。桔红糕是用糯米粉和红糖做的,口感软糯,带着淡淡的桔香;玉荷酥的外形像一朵荷花,外皮酥脆,内馅是豆沙,甜而不腻;桂花饼则是用桂花和面粉做的,烤得金黄,咬一口,满是桂花的清香。这些美食,都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没有复杂的调料,却有着最纯粹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 在一家老字号的餐馆里,我点了一道“烤菜年糕”,这是宁波的经典菜肴,也是慈城人的家常便饭。烤菜是当地的青菜,经过腌制和烤制,带着独特的酱香;年糕吸饱了烤菜的汤汁,软糯入味。吃着这道菜,我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一户慈城人家——或许是宋代的某个傍晚,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刚做好的烤菜年糕,聊着家常,窗外是夕阳的余晖,屋内是温暖的灯光。原来,美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记忆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是千年来不变的生活味道。</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小吃,慈城的宴席也颇有讲究。当地的“状元宴”,是为了纪念那些考中的进士而设,每一道菜都有美好的寓意:“独占鳌头”是用鱼头做的,象征着状元及第;“步步高升”是用年糕和虾仁做的,寓意着仕途顺利;“文采斐然”是用豆腐和香菇做的,象征着才思敏捷。这些菜肴,不仅好吃,更藏着慈城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悟岁月:一座城的千年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又回到了慈湖边上。余晖洒在湖面,像撒了一层金粉,垂柳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倒映在水里,随风摇曳。远处的古建筑群,在夕阳的映衬下,泛着温暖的光,像一幅静止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湖边的长堤上,望着眼前的一切,忽然明白:慈城从来不是一座“静止”的古镇,它是“活”的。它的“活”,不是商业化的喧嚣,而是岁月的沉淀;不是刻意的复古,而是自然的传承。它的街巷,是千年历史的见证;它的建筑,是千年匠心的凝结;它的文化,是千年文脉的延续;它的美食,是千年生活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缩影。从唐代的街巷格局,到明清的建筑杰作;从孔孟之道的传承,到科举制度的见证;从传统美食的制作,到民俗文化的延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也照见了现在;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也连接了未来。</p><p class="ql-block"> 走在离开慈城的路上,我的脚步很慢。不是舍不得离开,而是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刻进心里——刻下青石板的温度,刻下瓦爿墙的纹路,刻下孔庙的读书声,刻下年糕的香味。我知道,这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不会随着离开而结束。因为慈城的故事,早已融进了我的血脉;慈城的文化,早已成为了我记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或许,下次再来时,我会带着不同的心境,去发现更多的故事。但无论何时,我都会记得:在宁波江北区,有一座叫慈城的古县城,它用千年的岁月,为我们编织了一场关于时光、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梦。而这场梦,会永远在我心里,温暖而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