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是<b>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b>,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展出文物1200余件,主要来自历年考古发掘出土和近年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珍贵文物,<b>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b>。</p> <p class="ql-block">与人潮汹涌的山西博物院相比,去山西青铜博物馆一样能看到<b>国宝级展品</b>:晋公盘,刖人守囿车,赵卿鸟尊;甚至还能享受包场的快乐,体验感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先来介绍山西青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之“<b>技艺模范</b>”馆</p><p class="ql-block">瑰丽的文明之花离不开技术的沃土。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青铜技术和艺术上有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正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从合金成分、 铸造手段到造型艺术上的特性 ,才造就了中国青铜器的独特成就和魅力。 山西已经发现多处<b>采铜、 冶炼和铸造遗址</b>, 年代久远, 技术成熟 ,工艺精湛, 呈现出几近完整的青铜工业生产链。 <b>侯马铸铜作坊</b>范铸青铜的技术水平达到了<b>青铜时代的巅峰</b> ,形成了<b>晋系风格</b>, 所铸造的青铜器艺术造型构思巧妙 ,图案纹样匠心独运, 引领时尚 ,影响后世。</p> <p class="ql-block"><b>采铜</b></p><p class="ql-block">作为石材, 铜矿石的开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 欧亚大陆的多个文化中都出现了有意识的采铜活动。近年, <b>中条山地区发现了中国最早最密集的采铜遗存</b>,为探索青铜原料产地和早期采铜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闻喜千金耙采矿遗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古代中原重要的产铜区一一中条山地区 ,是<b>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开采铜矿的遗址之一 </b>,发现有夏商时期的竖井、斜井、 平巷等矿井结构, 大量矿石和采矿工具, 为研究铜矿的开采以及夏、 商王朝青铜原料来源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证据。</p> <p class="ql-block"><b>铜矿石</b></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千金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铜矿石是铜元素主要<b>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 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矿物形态。自然界中常见的铜矿可分为<b>自然铜、硫化矿和氧化矿三种类型</b>。硫化矿分布最广, 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 是主要的炼铜原料。 山西南部<b>中条山地区主要存在黄铜矿</b>。</p> <p class="ql-block"><b>采矿工具</b></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千金耙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以石锤、石钎为主的石器</b>, 广泛见于青铜时代的采矿遗址, 它们由个体较大的砾石制成, 单面或双面有打击导致凹陷的明显痕迹。</p> <p class="ql-block">中条山夏商时期采矿地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b>冶铜</b></p><p class="ql-block"><b>最早的冶炼铜见于公元前7500年的安纳托利亚高原</b>东南,它代表了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 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到印度和中国,不同早期文明都先后掌握了冶铜技术。冶铜技术的发明是<b>划时代的进步</b>,人类从此获得可重复利用、性能优良的材料, 并制造出多种合金, 青铜即其中的代表。<b>中国</b>虽然未夺人先声,但却<b>后来居上</b>, 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创造了灿烂的<b>青铜文明</b>。</p> <p class="ql-block"><b>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西吴壁村,地处涑水河北岸黄土台地上, 南距著名的产铜区 一中条山约6公里, 夏商时期遗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 发现有夏商时期的炼炉残迹、 铜炼渣、 炉壁、 矿石、石范、 木炭、 石质工具等大量遗迹和遗物。 这里是一处以<b>冶炼纯铜为主</b> ,兼以制造小型铜工具, 具有很高专业化程度的<b>大型冶铜手工业遗址</b>。</p><p class="ql-block">西吴壁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青铜产业链从采矿到冶炼之间的缺环,对早期冶铜手工业的组织管理,以及早期中原王朝的兴起与发展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b>炉壁</b></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山西省运城市绛县西吴壁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器物为炉衬部分, 主体由<b>草拌泥制成</b>, 外侧可见清晰的草杆痕迹, 内侧多附有较厚的<b>铜炼渣</b>。</p> <p class="ql-block"><b>红铜</b>: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b>又称纯铜、紫铜</b>, 呈紫红色, 熔点1083°C。中国古代红铜器发现较少。春秋时期出现了镶红铜和错红铜的青铜器, 极大丰富了青铜器的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b>青铜</b>:是<b>铜与锡的合金</b>,随着锡含量的增加, 材质变硬, 颜色变浅, 在7%-10%含量区间获得最佳的综合机械性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合金</i></b></p><p class="ql-block"><b>纯铜加入锡能降低合金熔点和增加合金硬度</b>。随着青铜含锡量的增加,铜器的硬度和强度增大,但<b>脆性也同步增大</b>。由于含锡量不同,青铜分为<b>砷青铜 、锡青铜和铅锡青铜</b>等。</p> <p class="ql-block"><b>《周礼 .冬官 .考工记》</b>里记录了不同用途青铜的配比差异, 表明古人已经熟知 , <b>配比成分不同, 青铜属性迥异</b>。</p> <p class="ql-block"><b>黄铜</b>:<b>以锌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b>。距今60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有高锌铜制品, 属于人们利用铜锌共生矿无意识获得。唐代开始, 以炉甘石 ( 菱锌矿 ) 与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获得黄铜, 称为 "点化" 鍮石。<b>明代普遍使用黄铜</b>。</p> <p class="ql-block"><b>白铜: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b>, 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项重要的<b>独创发明</b>。《华阳国志》记载,东晋时已发明白铜, 明清时期批量生产, 多用作家俱附属饰品和文具。古代白铜的冶炼地点主要在云南、四川等地。16 世纪开始传入欧洲。</p> <p class="ql-block"><b>殊途同工</b></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 可分为<b>块范法和熔模法</b>。 前者的模材质多样 ,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后者的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 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b>熔模法</b></p><p class="ql-block"><b>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 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b>。以色列发现的一批遗物, 将该工艺的使用推到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b>商代</b>, 中国的北方已经出现失蜡法铸造的<b>鹿首青铜短剑,</b> 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p> <p class="ql-block">漫画的形式更直观</p> <p class="ql-block"><b>最有名</b>的使用“<b>失蜡法</b>”制作的青铜器就是湖北博物馆的<b>“曾侯乙尊盘</b>”,它是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最复杂精美的青铜器具,尊盘整体造型纹饰及其繁缛,结构及其复杂。</p> <p class="ql-block"><b>块范法</b>分单合范和复合范<b>,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b>, 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b>独特成就</b>。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 由<b>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b>。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 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 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早期铸造工具、钱币曾出现过石范。</p> <p class="ql-block"><b>分铸</b>是将器物主体和附件分别铸造 ,再采用铸接或焊接手段, 得到成品的铸造方法, 用来铸造结构复杂的器物。 工艺上先铸器物主体, 再于相应部位浇注附件 (如鼎耳、 足等);或先铸好附件, 在浇注器物主体的时候将附件与器物主体</p><p class="ql-block">铸接成一体。 古人运用简单的工艺圆满地解决了复杂的技术问题, 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图片为<b>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分铸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浑铸是指一次性浇铸使器物成形的铸造方法</b>, 一般用来<b>铸造相对简单的青铜器</b>, 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首先, 制作与器物相同大小的陶模,再翻制外范, 按陶模形状减去器壁厚度制作内范。内范和外范组装在一起,将青铜溶液从浇口注入内外范之间的空腔中,铜液冷却后,拆掉内外范, 经打磨修整,得到成品。</p> <p class="ql-block"><b>蟠虺纹鼎</b></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食器类。器身子口内敛以承盖,腹部圆鼓较深, 圜底近平, 三蹄足。圆鼓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长方形附耳。盖部喇叭状捉手上装饰有粟点衬地的蟠蛇纹, 盖及腹部饰蟠虺(hui)纹。</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p> <p class="ql-block"><b>蟠虺纹鼎</b></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属食器类。器身敛口, 口沿向内斜折,浅腹, 方形立耳,底近平, 三蹄足。平盖,正中饰一环钮, 近盖边缘一周均匀分布三个兽形曲尺形钮。盖面由内向外饰三周纹饰带,第一、三周为<b>蟠虺 (hui) 纹带</b>, 第二周为<b>三角纹带</b>。腹中部饰一周<b>凸绳纹</b>,其上下分别饰蟠虺 (hui) 纹。</p> <p class="ql-block"><b>蟠螭纹鼎</b></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属食器类。微敛口,方唇, 球腹, 三蹄足, 附耳外侈,有盖,盖微隆, 盖上有三个环钮及<b>蟠螭纹</b>纹饰带。器腹饰蟠螭纹, 中部由一周<b>弦纹</b>分隔。</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p><p class="ql-block">晋式龙纹以<b>螭( 小形龙 )</b> 相互交缠形成的蟠螭纹, 极富生气和动感。</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一下<b>蟠虺纹</b>(上图)和<b>蟠螭纹</b>(下图)的对比。</p><p class="ql-block"><b>虺是形体较小的一种蛇</b>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蛇相互蟠绕, 构成一个纹饰单元, 在青铜器表面重复出现的被称为 "蟠蛇纹"或 蟠虺纹" , 主要流行在春秋晚期和战国, 在晋式青铜器上以精致细密著称。</p> <p class="ql-block"><b>菱形纹镜</b></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属生活用具类。圆形, 三弦钮, 并蒂四叶纹钮座。座外由横纵两条带波折横线分隔为<b>九格</b>。中心五格正中饰圆心<b>并蒂四叶纹</b>, 周边四格饰<b>草叶纹</b>。</p> <p class="ql-block"><b>四山纹镜</b></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属生活用具类。圆形, 三弦钮,方钮座。<b>主体纹为四山纹</b>, 底边与方钮座的每一条边平行。钮座及四山纹<b>周围饰云纹</b>。</p> <p class="ql-block"><b>三山纹镜</b></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属生活用具类。圆形,三弦钮, 圆钮座。座外一周凹面带。凹面带为主体纹饰, 主体纹饰由<b>山字纹和卷云羽状地纹</b>组合而成。素宽缘。</p> <p class="ql-block"><b>交龙纹鼎</b></p><p class="ql-block">战国</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属食器类。器身子口微内敛,下腹内收, 底近平, 三蹄足,口下置对称的两长方形附耳。平盖,盖缘接短直壁与器口扣合,盖正中置半环形钮、 近缘处平均分布三曲尺形钮, 钮内饰有镂空小兽。 盖面由内向外饰四周纹饰带, 第一、二、四周为相互交绕的<b>龙纹带</b>, 第三周为<b>三角纹带</b>。附耳内外皆饰<b>蟠螭纹</b>。</p> <p class="ql-block">腹中部饰一周<b>凸绳纹</b>, 其上下分别饰相互交绕的<b>龙纹</b>。</p> <p class="ql-block"><b>执 简 驭 繁</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85年, 晋国迁都新田后,青铜器生产技术发生了深刻变革。侯马牛村和白店铸铜作坊遗址的考古成果, 揭示了晋国恢宏的生产规模和高超的生产技艺。分铸技术运用娴熟,<b>器物纹饰模块化生产</b>,显</p><p class="ql-block">现出管理严密的<b>工业化雏形</b>。</p><p class="ql-block">以<b>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原则</b>, 使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模块化,降低技术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器物品质。大宗产品批量化生产, 经济特性突出,促使侯马青铜器流通全国。</p><p class="ql-block"><b>侯马铸铜遗址</b></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侯马晋国都城遗址中牛村古城南和白店村等地, 其中牛村古城南的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多次发掘, 揭露出规模宏大的作坊遗迹。出土有铜锭、锡锭、熔渣、工具、陶模、陶范和泥芯残块等数十万件, 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b>晋国大型青铜铸造工场</b>, 从出土遗物来看, 这里主要铸造青铜礼器、货币、农具、工具、车马器和兵器等, <b>持续时间约160年</b>。由此可见,侯马铸铜作坊当为晋国晚期重要的经济支柱,也反映了晋国强大的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b>夔 (kuí) 龙纹模</b></p><p class="ql-block">东周</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残模。个体甚大,可能为龙纹模的一部分, 身填<b>鳞片纹、云纹</b>。</p> <p class="ql-block">残模。个体甚大, 可能为龙纹模的一部分。身填<b>鳞片纹、云雷纹</b>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残模。<b>浮雕式纹饰</b>。<b>龙口微张</b>,唇上卷,有爪, 身填细斜线及云纹。</p> <p class="ql-block"><b>夔 (ku) 龙纹范</b></p><p class="ql-block">东周</p><p class="ql-block">壶腹部残范。两块合成一浮雕式夔龙。龙口衔虺头,龙爪抓虺尾, 虺无爪。</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古代词语“<b>模范</b>”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b>蟠虺纹当卢范</b></p> <p class="ql-block"><b>车專 (wèi) 范</b></p><p class="ql-block">东周</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套完整范,未经浇铸。范呈黄褐色, 平行分型面, 无榫卯, 外侧有合范号, 一侧五条,另侧六条。两面范上有对称的辖洞各一个。面上饰两周<b>贝纹</b>, 一周<b>斜角云纹</b>。 两侧各有一条披缝。芯头上有对称的菱形和方形榫各两个 (另一件上为条形和V形榫各一个)。辖洞处有对应的两个长方形榫, 即"自带芯撑", 既可以固定芯, 又是铸件的辖洞。辖端面上皆有一组刻划细线,应为设计时切圆以定圆心所留,中心有一个小圆圈。</p> <p class="ql-block"><b>凤纹钟舞模</b></p><p class="ql-block">东周</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为同坑所出四件模之一。<b>约舞部的六分之一</b>、 略呈扇面形, 四周有凸起的边, 不太规整。其中内侧及右侧边有沟槽。模中部构图为清晰可见的<b>凤鸟纹</b>。</p> <p class="ql-block"><b>凤纹钟鼓模</b></p><p class="ql-block">东周</p><p class="ql-block">山西省侯马铸铜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b>大型钟鼓花纹模的四分之一</b>。四块的纹饰相接组成一幅<b>兽面衔凤</b>图案。此块模为鼓部外侧部分。图案主要为凤体部分, 清晰可辨其后爪紧紧抓着自己的长冠。 此模上部略残, 内侧边不规整。</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用到的一些词语最早就是来自于甬钟。</p><p class="ql-block">1<b>.“鼓舞</b>”:甬钟的结构中有下部的“鼓”和上部的“舞”,一般是敲击“鼓”,然后“舞”的位置发声。</p><p class="ql-block">2.“<b>斡旋</b>”:<b>甬钟柄上突出的部分称为旋,旋上的孔称为斡</b>。有了“斡旋”这样的构件,甬钟这种沉重的乐器便可以稳稳地悬挂于钟架之上,从而发出更加稳定、更加清脆、更加和谐的声音。后来“斡旋”一词逐渐引申为调解、周旋等意思。在现代,“斡旋”通常是指在争端各方之间进行调解、调停,促使各方达成妥协或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b>模范纹饰十分丰富,</b>有蟠螭纹、蟠虺纹、花卉纹、几何纹、人物纹、动物纹等, 纹饰雕刻精细, 线条流畅, 大部分纹饰都可以和出土的晋式青铜器纹饰相对应。</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各种<b>蟠螭纹模</b></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模</p>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模</b></p> <p class="ql-block">叶形纹模</p> <p class="ql-block">绹索纹模</p> <p class="ql-block">钟钮模</p> <p class="ql-block">饕餮衔龙纹</p> <p class="ql-block">饕餮衔龙纹分解图</p><p class="ql-block">侯马铸铜遗址是目前发现<b>东周时期规模最大、 内涵最丰富、 技术水平最高的铸铜遗址</b>, 现在揭露出的仅是冰山一角, 新的发现和研究将不断呈现……</p> <p class="ql-block">技艺模范馆上半部分主要详细介绍了青铜器从采矿、冶炼到铸造的一系列过程,下半部分将会介绍各种动物形象的青铜器,包括<b>倗国的貘尊</b>,有兴趣的请继续移步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