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武堡到清平堡古人记载是西40里,高德地图上没有清水堡地名,查了中国长城志记载位于今榆林市靖边县城东40千米的高家沟乡北境、惠桥水库大坝附近。地址不明确,查百度说在杨桥畔镇东门沟村。听度娘的定位东门沟村。 导航引导沿204国道行驶,当车行驶到青银高速前,前方没路,只有高速路下方一个过水桥洞,导航指示过桥洞。过后就是沙漠,有三条土路,不知如何行走。左右两条是顺着高速而行,判断应该是直行的这条路,行走一段是死路。回来后停在过桥水洞前的大路上等待。看到有一车前来叫停问路,车上年轻人很热情,是本地人但不知道清平堡在那,又打电话问家里的老人。司机对我说,你跟我车走,走一段后我向东回家,你向南过去,走到一个水库那里就到了。 在无人的沙漠里时行驶是很恐惧的。沙路随时有陷车的可能,而四周十几里没有人烟。按着司机所指,翻过几个沙丘,终于见到了一个水库。上写钓鱼收费处,几间隔离板房,虽有残船和烧烤设施,沉积的灰土告诉你这里很久没人经营了,静寂的吓人。水库旁边又是两条土路。一条向南一条向东。试探着向南前行,越进山路越窄,似乎没有车辙印迹。赶紧掉头。回到水库在向东行驶,上到山顶,有一条小路是下山而去,顺路而行前方似乎平整好像有村庄的样子,就继续前进,山源上种着各种庄稼,风景不错,只是空旷无人,越走越远,走了十几里路终于看到路边田间有一农民在劳作。激动的下去问路,农民说你走过了,从水库向东刚上山后向右有条下山的小路,那个有几户村子对面那个山头上就是清平堡。我的妈呀,为了找这个清平堡,我在沙漠里探索了四十多公里的路。 按照村民批示,倒回到水库对面的山上,有一条向南的铺砖小路,窄的只能通一辆车道。之字形的下山路,几个弯角藏着几户人家,还好快到山底时有户人家有人,一打听说路正确,顺路开往对面的山就是古堡遗址。在上山的拐角的左边山崖深沟处看到有个施工现场,没在意就向山上驶去。 山顶是一片沙坪绿草滩上有几棵柳树,路边有块黑色石碑,立即停车查看,以为这片沙丘就是古堡遗址。到了石碑前一瞅:靖边县文物保护单位,清平堡古桥。靖边县人民政府二0一七年立。环视一周,四面沙丘草地,高山顶上连个水沟都没有那来的桥呢?突然想到来时山下有个施工现场,跑到东面山崖用长焦镜头一拉,山涧山谷中那个施工现场是在维修一座小桥。 查阅中国长城志记载:清平堡城东南1千米处徐家湾村有明代砖拱桥1座,该桥建于红砂岩上,长15米,宽6米,高12米,拱长8米,顶部五批五券砌筑。该桥现仍在使用,2000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时才知道前面的水库是惠桥水库大坝,对面这几户人的村叫徐家湾。有意思的是,在我参观完古堡后从西面出古堡时,路面上立了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对古桥进行了介绍:清平堡古桥遗址位于高家沟乡南门沟村红沙岩峡谷上,属于明代古桥,桥形呈拱形,用砖砌成。宽5米,高约11米。桥拱顶部厚1.2米,桥体使用了一平一立的拱卷方法,共十层。桥身两侧似有砖雕装饰,局部尚留少许雕琢痕迹。 站在山梁之上,观察古桥对面也没见修好的公路,从介绍上看前几年已经成危桥不准通行,说明这条道路现在已经不怎么使用了,但是古代,古桥是进入清平堡南城门的必经要道,横跨无定河支流南门沟壑之上。从桥出发往南可通向外界,连接起清平堡与周边地区。 《延绥镇志》记载:“清平堡,在怀远西八十里。南至延安卫屯七十里,北至大边十五里,东至威武堡40里,西至龙州城三十里。 汉白土县地,后为砖营儿”。古桥作为清平堡向南的重要通道,在战争时期,古桥是军队调动、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便于清平堡与周边军事据点之间的支援与协作,对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起到关键作用。和平时期,清平堡是汉蒙民族进行茶马互市的场所之一,古桥则是商队往来的必经之路,不同民族的商人、使者、百姓等通过古桥频繁往来,不但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时,一束阳光打在了维修的桥面上,我脑际中出现了一幅具有古风韵味的山间拱桥农夫牵耕牛图,夕阳西下,在淡雅的青绿色山景中,紫红色的山崖上一座青砖的独拱桥上,一位农夫拉着一头耕牛的自然之美和农夫耕牛的悠然画面。这可不是想像,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耕田和牧场。 明长城防线推行的军事屯田制度,作为营堡军事防御体系的配套部分,屯田的设立旨在实现驻军的粮食自给,以减少后勤补给压力。与屯田制度配套的还有守边将士的佥妻制度,容许军户妻妾随军赴卫,简单的说就是家属是随军的。说明当时清平堡中,不仅有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清平堡军人最多时《延绥镇志 ·兵志》记载,依据《明会典》经制,清平堡“军丁并守瞭军共二千二百二十四名,马骡驼一千五百九十八匹”。因此,在清平堡范围内人员最少要多一到二倍。养活这么多的人,需要大量的耕地耕牛才行的。 而清平堡东河沟东岸,依托河沟水源,具备一定的农耕条件,是营堡驻军屯田的区域,而砖拱桥是联接营堡必经之道。你能想像的出,在备战的同时,军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要经过古桥的。日落时分,军人牵牛过桥而归,堡内炊烟袅袅,妻子儿女们在等男人归来。清平堡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悠远的和平氛围啊。 《延绥镇志》记载了明时清平堡额地屯田情况: “实熟屯地一十六顷七十三亩五分,征粮二十石 一斗四升一合,均徭银八钱四分五厘零。绥德卫所属清平堡屯地情况,实熟屯地二十七顷八十四亩五分,征粮八十二石八斗二升四合零,草九十三束七斤零”。清平堡的屯田, 减轻后勤压力,既减少对地方补给的依赖,又能长期扎根边疆,增强防御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开发。达到了“且耕且守”的目的。 2024年10月22日于清平堡<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