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肢发冷的治疗攻略</p><p class="ql-block">在中医理论中,下肢寒冷去冰即下肢明显的寒冷感,如同被冰覆盖,这种症状被高度重视,其认识主要从病因、病机、相关脏腑等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病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外感因素</p><p class="ql-block">- 寒邪侵袭:寒邪具有寒冷、凝滞的特性。若人体下肢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在寒冷天气穿着过少,寒邪就会侵袭下肢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例如,冬季在户外工作时间过长,且未做好下肢保暖措施,就容易使寒邪入侵。</p><p class="ql-block">- 湿邪困阻:湿邪重浊、黏滞,易伤阳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下肢经常接触水湿,或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湿邪会逐渐侵犯下肢,阻碍气血流通,影响阳气的温煦功能,进而出现下肢寒冷的症状。像渔民、井下工作者等职业人群,由于工作环境潮湿,就较易受湿邪影响。</p><p class="ql-block">- 内伤因素</p><p class="ql-block">- 阳虚体质: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若人体素体阳虚,尤其是肾阳不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下肢,就会出现下肢寒冷。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阳逐渐衰退。</p><p class="ql-block">- 气血不足: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能载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若因久病、失血、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下肢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产生寒冷感。例如,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患病消耗气血,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压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能够调节气机的运行,肝气郁结会使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阳气不能正常布达下肢,从而引起下肢寒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病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气血运行不畅:寒邪、湿邪的侵袭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都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受阻时,气血无法顺利到达下肢,下肢失去气血的温养,就会出现寒冷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阳气虚衰:阳虚不能温煦是下肢寒冷的重要病机。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脾阳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气血,都会导致阳气虚衰,无法为下肢提供足够的热量,使下肢出现寒冷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关脏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肾: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作用。若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就会出现下肢寒冷、腰膝酸软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成不足,不能充分滋养下肢,也会导致下肢寒冷。同时,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振,水湿内停,也会加重下肢寒冷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瘀滞,阳气不能通达下肢,从而出现下肢寒冷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是常见因素,阳虚,血虚,寒湿困阻经络,气滞血瘀等需要严格辩证,很多病人不能回忆因于何事,起于何时,冷甚至疼痛成了主要痛苦,主要描述,临床情况会更加复杂一些,有些是书本上根本写不完全的因素。比如内热,张从正“外寒者里必热”,我们也试用过忍冬藤,黄柏,黄连等效果也不错。更有一种交感神经紊乱引起的,双下肢如同沃雪,吃中药不能彻底缓解,我们就改用穴位埋线,选取星状神经节穴位埋入,结果一次彻底解决了冷感,也是很震撼的感觉。所以心中多一些储备,多一个心眼,思路宽泛了,机会就会多一些。临床有些老年人,由于早年劳作辛苦,寒中深邃,经数年不解,大家可以试试这些方法,很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