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蒙游记(15)哈尔滨工程大学

炮队镜

<h1>  回青岛飞机是2025年6月29日下午5点,临时决定在哈尔滨市内选择3个景点游览。早上7点首先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游览。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哈工程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校园占地140.05万平方米,是'国防七子'之一和'双一流'建设高校。</h1> <h1>  哈工程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在假期期间学校对外开放,游人刷身份证就可进入。</h1> <h1>  哈工程自建校来,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毛泽东、习近平等领导人到校视察和题词。几十年哈工程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量各级领导、科技人才。</h1> <h1>  1962至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先后有关院系分别迁往南京、西安、长沙等地组建不同院校。 1966年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1970年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81年获得硕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成为“211工程”建设学校。 2008年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h1> <h1>  学校建筑的风格是原苏联建筑和中国建筑的有机结合,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屋顶檐角向上翘起,在正脊上,每座大楼檐顶都坐有啸天虎,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四条垂脊上,尖端处是一名解放军骑马,并按系别安排了一列飞机、大炮、兵舰、坦克等,成为了大屋顶上一道亮丽的景观。</h1> <h1>  《受命群雕》由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创作的《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铜像群雕基座高1.5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10米。铜像群雕5人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赓。背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h1> <h1>  理学楼,早上对外开放。虽然是假期,我们进去是7点多,有些教究室仍然灯火通明。哈工程 作为 “国防七子”之一,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h1> <h1>  奥列霍夫广场是为纪念前苏联空军中将瓦依·奥列霍夫命名。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瓦依·奥列霍夫是陈赓院长的顾问及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1957年3月2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5岁。</h1> <h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于1970年组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顶尖学科,毕业生大多进入中国船舶集团、研究所和设计院等国字号单位。这个专业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工作稳定,薪资待遇优厚‌。</h1> <h1>  船舶工程学院成就展馆内,展示了学校取得成绩。蛟龙号、船海核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三体船设计、水面无人艇等技术居中国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h1> <h1>  漫步在学校花园式林荫道上,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各种花草树木,阳光透过树木的缝隙斑驳的洒在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出了求知的节奏,偶尔,有两声清脆的鸟鸣,它们似乎也在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为校园添上了几分生动与活力。</h1> <h1>  哈尔滨工程大学曾获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奖项。截至2025年3月,设有23家教学科研单位,本科招生专业4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