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相亲相爱一家人旅游--从草原到北京之十二乌兰哈达火山

福建春天

<p class="ql-block">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p> <p class="ql-block">2025年相亲相爱一家人旅游--从草原到北京之十二</p><p class="ql-block"> 乌兰哈达火山</p><p class="ql-block"> 【原创于2025年8月31日】</p><p class="ql-block"> 一提起火山,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日本富士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夏威夷、意大利,国内我在福建漳浦海边看过火山遗迹。导游小刘介绍15日游览乌兰哈达火山,却是第一次听闻,因而心中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骑马送别我们的牧民</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上午8点,我们离开辉腾锡勒大草原,牧民骑着马为我们送行,马蹄踏在带着夜露的草上,溅起细碎银光,像替大地撒下一把碎星。领头的老阿爸把套马杆高高举起,杆顶的红布在风中猎猎作响,他大声喊了一句蒙语,声音掠过草尖,惊起一群百灵鸟。我们摇下车窗,草原的风立刻灌进来,带着奶香、带着干牛粪燃尽后的温暖,也带着昨夜篝火里未说完的故事。大巴缓缓驶出营地,老阿妈站在蒙古包前,双手合十贴在额头,嘴唇翕动,为我们祝颂。我们拼命挥手,直到那些身影、那些马、那些蒙古包都化成了地平线上的一排跳动的音符,最后只剩下一条笔直的公路和头顶蓝得发脆的天。我把车窗全部摇下,让风灌满胸腔。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草原并不是被我们留在身后,而是被风卷起,一寸寸藏进我们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大巴向乌兰哈达火山进发,像一艘逆风而行的绿色方舟。</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绿得发亮的辉腾锡勒被一点点折叠进后视镜,取而代之的是愈显粗粝的灰褐色大地。公路笔直,像谁用尺子划破毡毯,把草原整齐裁成两半。风从西北方赶来,卷起细碎的火山渣,打在玻璃上沙沙作响——那是乌兰哈达在遥远的前方,用暗语提前发出的邀请。</p> <p class="ql-block">探索一万多年前的火山</p> <p class="ql-block">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距离辉腾锡勒大草原120公里,行驶时间2小时。在车上,小刘介绍了乌兰哈达火山的情况:“各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公路叫‘火山大道’,它像一把刀,把一万年前的地球剖开给我们看。乌兰哈达一共八座火山,排成一条北东向的直线,像一串被扯断的佛珠,地质学家叫它‘串珠状火山群’。最年轻的一座,到今天才一万两千岁——在地球的年轮里,它连婴儿都算不上。我们一会儿要爬的3号火山,蒙古名字叫‘北炼丹炉’,是整个群里保存最完整的中心式喷发火山锥。它最后一次喷火时,北京山顶洞人还在打制石器,火山渣被西北风吹到三百公里外,落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平原,考古学家在那里挖出了带气孔的火山玻璃,跟这里的一模一样。别看它现在安静,当年它喷出的熔岩流把古河道拦腰截断,形成今天的‘坝上堰塞湖’,也就是咱们早上经过的那个小海子。湖水被硫黄染成孔雀绿,夜里像一块烧蓝的蒙古刀鞘。还有,大家低头看脚下——车窗外的黑石头,学名叫‘玄武岩浮岩’,里面全是蜂窝状气孔。把它扔进水里,它能漂起来,像一块沉甸甸的黑色面包。牧民用它磨刀具、压帐篷角,我们叫它‘火山面包’。一会儿谁捡到带六棱柱裂纹的,那是岩浆冷却时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拿回家可当天然摆件,但记得别带走太多,火山会心疼。待会儿登顶时,大家注意火山口内侧有一圈红褐色的‘烘烤边’——那是当年岩浆舔过的痕迹,像地球给自己留的牙印。站在口沿往下看,你能同时看到两种时间:锥体是黑色的‘现在’,火山口深处却是暗红色的‘过去’,因为那里的岩层还没完全冷透,像一块余烬埋在灰烬里。最后提醒一句:乌兰哈达没有树,风比马跑得快。大家把帽子系紧,别让风把你们的尖叫提前送进火山耳朵里——它要是听见,说不定会翻身打个喷嚏。”</p> <p class="ql-block">3号火山口,蒙古人称为“北炼丹炉”</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看到了地平线上冒出一排齿状的剪影,像远古巨兽的脊背,那就是‘炼丹炉’的八座火山锥。大巴越驶越近,路边的草色也愈发枯黄,最后干脆裸露出大片灰黑的火山砾石。风变得更硬,带着硫黄与铁锈的味道,像未燃尽的炉渣。手机信号一格一格地掉,直到彻底归零——乌兰哈达以沉默的方式提醒我们:进入它的领地,要先交出人类的喧嚣。大巴停在3号火山火山脚下。车门“嗤”一声打开,鞋底踏上的第一寸土地,发出脆裂的声响——那不是泥土,是几千年前的熔岩被时间碾成的碎屑。抬头,火山口像一口朝天敞开的巨锅,锅底还残留着昨夜星辰熬成的铁水;而此刻,阳光正沿着锅沿缓缓滑落,像一条金色的河流,无声地注入我们每个人的瞳孔。第一个感觉就是风特别大,撞击眼球的是漫天的褐色,如果不是游客众多,拍个照片告诉朋友说是到了火星一点也不夸张。也许当年美国人到月球就是选择这种地方登陆的。</p> <p class="ql-block">资深宇航员</p> <p class="ql-block">两个孙女一瞬间变成卡通人物</p> <p class="ql-block">  小刘带领我们到一个房间穿宇航服,于是资深宇航员诞生了,妻子的造型惊艳了所有人。两个孙女穿上小宇航服,活脱脱的卡通人物,煞是可爱。穿戴完毕,向火山山上爬去,如此笨重的宇航服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想想我国航天员是真不容易啊!爬上半山腰,我抬头,火山口在面前陡然拔高,黑褐色的熔岩坡面被太阳烤得发亮,像一块巨大的铁饼贴在天空。宇航服里的风扇嗡嗡转,却带不走汗水,护目镜上很快蒙起一层雾,世界变得像正在加载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造型各异的宇航员形象</p> <p class="ql-block">女宇航员更辛苦</p> <p class="ql-block">  两个孙女瞬间成了舞台中央的卡通灯球。姐姐把手臂平伸,模仿火箭助推器,“噗——”地一声配音;妹妹干脆原地转圈,小宇航服的裙式下摆像陀螺一样张开,靴底踏在火山渣上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旁边几位游客的手机镜头齐刷刷对准她们,快门声连成一片。可好景只维持到第一个陡坡。火山渣像碎玻璃,一脚下去就陷到脚踝。宇航服的膝关节被气囊撑得笔直,每抬一次腿都像对抗一个隐形的杠铃。我的呼吸在耳机里变成“呼哧呼哧”的风箱,汗水顺着太阳穴滑到下巴,最后悬在头盔密封圈边沿,颤颤巍巍却不肯落下。</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加油!”</p> <p class="ql-block">  一阵更猛的风从山口倒灌下来,卷起细碎的火山灰,噼里啪啦打在头盔面罩上,像下了一场黑色的雪。风扇瞬间报警,红灯闪烁。我听见耳机里传来小孙女欣姈的惊呼:“爷爷,火星沙尘暴来啦!”我停下脚步,让两个孙女躲到我身后。风终于小了。小刘在前方十几米处找到一块相对平坦的玄武岩平台,示意大家短暂休整。我和妻子合力把两个孙女托上去,像把两颗小卫星送入轨道。她们一站稳,立刻背对我们,把小手高高举起,同时用稚嫩的童声对着火山口大喊——“中国航天,加油!”声音被山口放大,折回来,撞进每个人的耳膜。我抬头,看见头顶那片没有一丝云的蓝天,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正等着人类写下下一行更远的诗。我忽然觉得,身上这二十多公斤的“盔甲”不再只是负担。它是一枚被汗水与笑声同时加热的勋章,提醒我们:所有仰望星空的此刻,都曾是脚踏实地的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手持国旗,在地球上拍了个火星照片</p> <p class="ql-block">  游览乌兰哈达火山群,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震撼,更像是一次与地球深层力量的对话。乌兰哈达火山群是距今约1万年前喷发的新生代火山,当我们用“千年”形容历史时,火山却以“万年”为单位沉默地记录着地球的呼吸。这种尺度差异让人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火山毁灭与孕育的双重性在此具象化——它喷发时摧毁一切,喷发后却形成肥沃的火山土,这种矛盾或许正是自然哲学的核心。白昼时,火山是主角;夜晚,星空成为主角。这种主客关系的转换,揭示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我们总以自身为尺度丈量世界,而自然从不迎合这种尺度。乌兰哈达不提供征服的快感,也不兜售浪漫。它的价值恰恰在于“无用”——它拒绝被人类叙事驯服,只是沉默地提醒:在地球的故事里,我们--就是人类只是注脚。</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时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