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流传在上古时候的歌谣,后来成为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和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苏州沧浪亭园内虽仅有一数十平方米的小潭,但仍向以“崇阜广水”而著称。沧浪亭借用了园外广阔的水面,造就了“以水环园”的景观,被造园界称为独树一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沧浪亭内仅有的一潭水位于土石山西南坡下。土石山西南坡杂用湖石补缀,玲珑巧透,盘道登山,石壁陡峭,俯视山下有一潭,如临深渊,这些均为宋代遗物。虽仅为一潭,但富有生命力的碧水,流淌出山的生机,映现出山的的精妙,表现出山的气势。临潭大石上镌刻俞樾篆书“流玉”两字,可谓画龙点晴之笔,点出了水的气象。一曲溪流经山洞而出,汇流聚下,湍湍入潭,水碧如玉,溪涧与潭水既形成高崖深渊、山高水深之景,又与园外之水呼应,有溪水由园外而来之态,巧于因借,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 沧浪亭外,一湾溪水缓缓而流,两岸叠石,毫无堆凿痕迹,古趣盎然,可见宋代造园家的独特匠心。沿岸杨柳拂水,繁花芬芳,古栏曲折,隔河南望,临水复廊、观鱼处、面水轩、藕花水榭等园内古建以及与沧浪亭一墙之隔的颜文樑纪念馆一字排开,廊阁起伏,轩榭临池,古树郁然,波光倒影,引人入胜。园墙和漏窗隐约透出园中景色,隔水迎入,格外幽静,给人以身在园外,似已入园的感觉。这时若站在园内贴水复廊南侧,一道花窗墙壁将廊分为南北两边,北临水溪,南傍假山。复廊既把园境分为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又利用漏窗沟通内外山水景色,园内园外,似隔非隔,似隐非隐,既藏又露,既露又藏,使水面池岸、廊榭山石相互衬托,融为一体。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p> <p class="ql-block"> 出沧浪亭园门,渡平桥,便入可园大门。可园与沧浪亭隔河相望,历史渊源深厚。在五代时期,这一带均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进入宋代,可园又成为沧浪亭的一部分。如今,两者都由同一个管理处管理,共同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过“四时风雅”圆形拱门,便是亩余之大的可园核心景观之一的挹清池。因其池水清澈见底,清浥可挹,故得其名,又名小西湖。四周环绕垂柳,堆叠湖石,水面如镜,倒映着周边古建与自然景观,宛如一幅“行走的写意山水画”,与沧浪亭隔溪相望,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格局。挹清堂、坐春舻等亭榭座落于池边,尤其是池西侧的濯缨处,源自《楚辞 .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更与沧浪亭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北宋诗人梅尧臣题有《寄题沧浪亭》诗曰: “闻买沧浪水,遂作沧浪人。置身沧浪上,日与沧浪亲”。沧浪亭这座沧浪之水的园林,虽经近千年的沧桑而不废,成为人们向往之处,沧浪故事也因此而流传更广。水是园林的血脉,水能给园林带来生气,并能鲜活地反映出园景的精妙。沧浪亭虽屡废屡建,水的特点却基本保持不变。巧借园外之水,通过一条长长的贴水复廊,将水直接与园林融为一体,“剪来半幅秋”,维妙维肖地道出了环园之水的无穷趣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