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杰西,图片/林老师 <p class="ql-block">前言:我和林思伦老师都是从北京十二中退休的。他是一个极其热爱教师工作,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一辈子的人。退休后数次被区里老教协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都喜欢写点东西就互相切磋。在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林老师发给我有关其父亲的文章。阅读后我被深深触动。</p> <p class="ql-block">林思伦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摘选了文章中的部分文字和其父亲的诗行,为我们感知这位中国军人的所具有的抗战精神,爱国情怀和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在《缅怀父亲》文章中林老师写道: “我的父亲林天任,生于1914年,18岁与母亲成婚,婚后即投笔从戎,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服役。在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因负伤被送回后方疗养。</p><p class="ql-block"> 1943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在远征军司令黄琪翔将军麾下任上校军需官,负责前线战略物资保障工作,并随时参加面保卫这段运输线的战斗,直至1945年日寇投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林老师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有个爱好,喜欢写诗,留有《萍痕诗草》的诗集。其中大多是记述军旅生活的篇章。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参军以来参加抗日战争十多年的战斗历程。从他十八岁投笔从戎开始,他怀抱着保国卫民的信念奔赴抗日前线。他在《衡阳军中忆家》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别却家乡路几重,</p><p class="ql-block"> 漫劳客里慰行踪。</p><p class="ql-block"> 锦袍战马男儿事,</p><p class="ql-block"> 笑赴沙场试镝锋。</p><p class="ql-block"> 着上征衣别故乡,</p><p class="ql-block"> 娇妻惜别诉衷肠,</p><p class="ql-block"> 临行细把归期问,</p><p class="ql-block"> 不灭倭奴不勒缰。</p><p class="ql-block">新婚未久的父亲,为奔赴抗日沙场,全然不为儿女情长所累,诗中“临行细把归期问”,细腻地描绘了新婚妻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团聚的心理,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灭倭奴不勒缰”,不杀尽日寇不回来见妻子,毅然惜别娇妻的大义凛然之气。读来令人感嘅万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答雷参谋震天留别.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此日与君暂别离,</p><p class="ql-block"> 滿腔热血洒征衣,</p><p class="ql-block"> 从今借得楼兰剑,</p><p class="ql-block"> 正是男儿杀敌时。</p><p class="ql-block">无论聚会还是送别,都充满着战斗激情,满腔热血沸腾汹涌,浸透军衣。手握枪杆时刻准备杀灭敌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癸未辞家赴远征军》:</p><p class="ql-block"> 出水蛟龙志更豪,</p><p class="ql-block"> 也应飞上九天高,</p><p class="ql-block"> 他年得志休忘却,</p><p class="ql-block"> 遍杀倭奴方罢刀。</p><p class="ql-block">父亲从远征军休假回家,期满归队,血气方刚,把自己比作出水蛟龙,又比作展翅飞上九天的鲲鹏,重上前线,誓把日寇消灭取得彻底胜利才罢刀。这又是何等雄浑的战斗气魄!</p> <p class="ql-block">林老师父亲曾经奋斗在滇缅公路的运输线上</p> <p class="ql-block">《辞十六团送王勋兄》:</p><p class="ql-block"> 乘风破浪任长征,</p><p class="ql-block"> 豪气凌云万里行,</p><p class="ql-block"> 杀敌边疆凭一剑,</p><p class="ql-block"> 归来举酒庆昇平。</p><p class="ql-block">在与团里战友辞别的时候,豪气凌云奔赴前方万里行,誓要在边疆杀敌,必定要取得全胜,高奏凯歌回来,共同庆祝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诗篇,可以窥见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一代热血青年不甘做亡国奴,不甘祖国美丽河山受小日本的蹂躏,挺身卫国的责任担当!这便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林老师父亲曾经战斗过地方</p> <p class="ql-block">后记: 我读后回复说,林老师,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您用心,用情至深的回忆父亲的文章。没想到你是这样一个革命英雄军人的后代,您父亲的诗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充满了中国军人的豪情壮志。读他的诗如见其人。虎父无犬子,难怪您的心中总是有着家国情怀。认真教书育人,关心国家大事,是我学习的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 在林老师的文章感召下,我激情澎湃写了一篇《观古北口长城有感》和一首《圣地延安》的诗篇。我们一起参加了区里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举办的征文投稿活动并获奖。后来我又发布在美篇里,并获得了“加精”鼓励。</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和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