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安之处即故乡,绵薄之力献通江</p><p class="ql-block">抵达巴中的首日下午,我搭乘接温州孙老师的车从巴中一路行至通江。甫一抵达,热心的驾驶员便帮忙致电实验中学的校长。不过片刻,校办公室一位年轻小伙便赶来接应。行至学校附近,小伙亦不清楚我的宿舍如何安排,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一时茫然无措。</p><p class="ql-block">小伙几经电话联络,终于联系上一位姓向的女老师。向老师匆匆赶来,寒暄几句后便执意要帮我拎起行李箱引路前往宿舍。箱中装有电脑等物,极为沉重。尽管自己风尘仆仆、疲惫不堪,但见向老师身形瘦弱,我实在不忍,再三推辞。她却格外坚持。</p><p class="ql-block">彼此谦让几分钟后,我们终以折中之法——两人共抬一箱,缓缓前行。拐过几道弯,爬过数重台阶,终于抵达宿舍楼。我的房间位于六楼,两人合力抬箱,步步艰难,好不容易才抵达。走进屋内,只见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全新装修套房,第一反应竟是有些“铺张”。我素来对物质无所苛求,有居处便能心安。而心安之处,便是故乡。</p><p class="ql-block">由于头一夜那顿麻辣蛋炒饭令胃隐痛不止,第二、三日我便频频往返超市采购日用:锅碗瓢盆与菜刀,西红柿南瓜加鸡蛋,红枣桂圆与核桃,枕头脸盆晾衣架,茶杯抽纸拖鞋,油盐酱醋和矿泉水……因从未正式当家,采购全无统筹,想起什么便买什么,两日内上下十几趟,累计爬楼竟达一百三四十层,创下我个人爬楼梯的最高纪录。连日自炊,方深深体悟持家之不易。</p><p class="ql-block">八月三十一日晚,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通江县委常委陆副县长牵头,所有浙江援通江的人共聚一堂。陆常委偕县委组织部长、发改委主任、教育局长及驻川联络组领导热情欢迎我们,纷纷表示在通江期间有任何需求、任何困难皆可提出,他们定将尽力解决。席间欢声笑语,融洽温馨,宾至如归,暖意盎然。</p><p class="ql-block">九月一日,通江实验中学王校长来电邀我至办公室一谈。当时我正在做饭,匆匆吃了几口便赶去,却未见校长身影——想必是临时忙于他事。我转而走进书记办公室,书记热情地与我及同来支教的兰溪一中才女教师(教坛新秀)交谈,关切地询问我的年龄、是否习惯本地生活、饭卡使用等情况。那位兰溪的年轻老师更是热心地帮我把信息录入学校系统。自此,我这千里之外的旅人,在退休多年之后,有幸成为通江实验中学的一员。</p><p class="ql-block">走出行政楼,我漫步校园,细细参观。通江实验中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师范学校,曾融普教、职教、成教于一体,2016年转型为完全中学。现有九十一个教学班,四千九百八十五名学生,教职员工三百五十五人,其中有特级教师一名、正高级教师两名,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四人。虽生源质量不如通江中学,但历年文理科前列中亦不乏通江实验学子的身影。尤其值得庆贺的是,2024年高三学生任俊勇夺全县文科状元,已被北京大学录取。</p><p class="ql-block">能来到这样一所底蕴深厚、成绩斐然的名校支教,我既感荣幸,亦觉挑战重大。愿以过去十年来撰写高考下水作文所积累的一点点心得,尽己绵薄之力,不负浙江省教育厅的嘱托,发挥一点余热,为通江实验中学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光和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