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年前的2018年,我初次踏入云南昭通的“龙氏家祠”,那时只觉它是一座藏于滇东北群山间的古朴建筑,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的清冷。如今再访,身边伴着曾一同驻守大西南的昭通老战友,重走熟悉的石板路,这座百年建筑竟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显露出别样的厚重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氏家祠坐落于昭通城郊的龙家营,背靠青山,前临田畴,是民国时期昭通彝族上层人物龙云为祭祀先祖所建。初次来访时,我只顾着惊叹建筑的精巧——祠堂主体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中式的飞檐翘角下,却藏着西式的拱券门窗,雕花窗棂上既有传统的“福”“寿”纹样,又有少见的几何图案,在滇东北的古建筑中堪称独特。可那时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止于表面,看的多是“形”,未懂其中的“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再访,老战友成了最好的向导。他是二团转业到昭通四十多年的“当地人”,对龙氏家族与昭通的渊源熟稔于心。走过祠堂前的石牌坊,他指着坊上“封妻荫子”的题字,轻声说起龙云当年的故事:这位从昭通走出的将军,在动荡年代里不仅关注家族荣誉,更曾推动昭通的教育与交通建设,家祠的修建也间接带动了当地工匠技艺的传承。听着这些往事,再看祠堂内保存完好的祭祀器具、墙上悬挂的家族谱系,那些冰冷的砖木仿佛有了生命,不再是孤立的文物,而是一段地方史的鲜活载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昭通对文物保护越来越上心,定期修缮、专人看管,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我忽然想起七年前来时,祠堂部分墙体已有剥落,展柜的玻璃也有些模糊;而如今,墙面重新勾缝,展陈有序,连游客中心的解说牌都详细标注了每一处建筑的历史背景,细微之处的变化,藏着对文化遗产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别时,我在离别的自驾上望着那座熟悉又陌生的祠堂,忽然明白,两次探访的差异,不仅在于对历史的认知加深,更在于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一座家祠,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方水土的集体乡愁;而我们两次来访的脚步,不过是无数守护这份乡愁的人中,最平凡的两抹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别龙家营时,山间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我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家祠,它静静矗立在暮色中,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等待着更多人来倾听它的故事,也等待着与每一个“归人”的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