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之二

秋风茅屋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玉堂春·恭王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奕恭王府,半部清朝风雨。碧瓦琉檐,玉阁瑶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殿银安,彩绘金龙舞,后罩长楼至宝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饰洋门瑰丽,荷池千步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恶皆缘,御赐多财福,依旧丢魂落魄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8-2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恭王府及花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br> 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其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br>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主为祭祀之用;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锡晋斋即为恭王府“楠木殿”,殿内雕刻皆为楠木所成,是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府邸最深处建有两层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其后墙一共有44个什锦窗,相传和珅可以根据窗户的形状,来对应宝物的种类。园区内“西洋门”、“福字碑”、“大戏楼”合称恭王府三绝。府内满园“福”字。多达一万多个,与康熙“福字碑”共同组建恭王府“福”文化。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真是头上有神灵,善恶终有报。<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p></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锦园春·颐和园</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倚峦环翠。昆明湖旖旎,寿山盈紫。<br>佛阁香烟,孔桥鎏金穗。<br>长廊韵戏。鹿鸣喜、鹤翔银翅。<br>甲午沉舟,瀛台饮恨,兴亡谁罪?<br>2025-8-3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span></div><p></p><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佛阁香烟:指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是万寿山标志性建筑。佛香阁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孔桥鎏金穗:指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在桥身上,现出金色的轮廓,这是无数摄影者喜欢捕捉的镜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长廊韵戏: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和戏剧。</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鹿鸣喜、鹤翔银翅:指乐寿堂,系慈禧居住理政之处。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甲午沉舟:指甲午海战失败,原因之一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营建颐和园,导致战舰失修、炮弹不足;瀛台饮恨:指戊戌维新失败,光绪皇帝北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兴亡谁罪?甲午战败后清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杏园芳·圆明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颓垣断壁残碑,庭堂殿舫台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湖媚柳鹤楼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洋海晏生肖兽,券门石饰残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师夷夷盗古今奇,世人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8-3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走进圆明园遗址公园,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田内的绿植,田埂的绿树,路边的鲜花,这些植物在风中摇曳,似乎在欢迎人们。乘坐游览车到了西洋楼景区,满目的残垣断壁、乱草、野花、大树。通过残墙断柱乱石,依稀可以看出建筑物的规模和形状。有亭台楼阁、殿堂舫榭以及桥梁、喷泉、庙宇。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圆明园的建造主要是吸收、仿造江南名园名楼等全国的著名景点以及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和造园技法。整个圆明园有四十个景点。其中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海宁的陈氏隅园等,另外岳阳楼、黄鹤楼、蓬莱仙岛等著名景点也都留有仿造痕迹。当然紫禁城、中南海、北海等皇家建筑、园林也在圆明园留有痕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洋楼景区。那里有课本中、宣传画中的画面,即大水法,所谓水法就是人工喷泉。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以北,是中国首次仿建西洋建筑和花园的一座园林。西洋楼景区由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和当时供职宫廷画院如意馆的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由中国匠师建造。“西洋楼”,由西向东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主要景点有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西洋楼的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半天只能走马观花,仍不及圆明园的一隅。尽管如此,已然感到震撼。封建王朝的奢靡、腐朽,窥一斑知全身,有这样的朝廷,国家还能富强吗?如此绚丽壮观精美的园林艺术,竟然毁于一旦,不得不令人愤慨。尤其是满嘴自由、民主、文明的欧美列强,抢掠、烧毁人类文明的宏大作品,真是无耻至极。联想到清末有师夷制夷的论调,实在是令人捧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