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韵5_平遥双林寺与镇国寺

古井无波

话说,当我2023年8月5日在歆慕已久的山西平遥古城寻幽探胜时,偶见景区宣传牌,曰: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双林寺、镇国寺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展板上还有介绍:双林寺,全寺有彩塑留存1560尊,以宋代彩塑为主,被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韦托”像被誉为“全国韦托之冠”。镇国寺,保存有五代时期建筑、彩塑、壁画;“万佛殿”其木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艺术的典型代表。 以上种种赞美之辞,勾起我假为建筑工人的“职业”病,想去一探究竟。再怎么平生不得志,难充专业人士,还手不能画和不会雕,却一辈子喜欢看有品味的雕塑,且还不论古今,如此近在咫尺的机会怎能错过?至少看看热闹也是好的。 我只知道山西有大名鼎鼎的平遥古城,却不晓得古城西南方向6公里左右桥头村北侧,有一座“古代雕塑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镇国寺,其位于古城东北方向15公里的郝洞村,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古城与双林寺、镇国寺被称为“一城两寺”,作为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雕塑艺术与建筑工艺的独特,登峰造极的中式美学价值。于是便有了我一日穿古城20余公里,上下午,先双林寺,后镇国寺访古韵之旅。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始建于北齐之前,至今至少1400多年历史。现存大量宋代建筑历遭千年的风雨兵瑟之患,到元末,殿橙损坏、庞康倾频。因此,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主要为明代和清代修建。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院南墙外有游客服务中心与戏台。明代在寺庙外围建起一周高大的夯土包砖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城堡,其南墙有券拱门,即山门。除山门外,中轴线垂直排列有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佛母殿及配殿共十座,组成前后三进院落。 资料统计,双林寺各殿满布彩塑,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完好者1566尊,彩塑中以天王、罗汉、观音菩萨、供养人等塑工最精,其中以千手观音、自在观音、三身佛最为出彩,为明代彩塑艺术的佳作。 进入券拱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我到时,机会不好,整个天王殿被施工围栏遮蔽得密不透风,让我这个喜欢从外及里扫街式拍摄者一无所获。偏我知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金刚约高3米,金刚巍然端坐,上身赤裸披巾或系腰裙,头有冠醫,面部方圆,浓眉圆目,宽胸挺腰。或瞪目张口,或闭嘴下视;或扶杆缩臂,形体宏伟,威武严肃,具有护法天神的雄伟气魄。还知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北墙供八大菩萨。无法可想,又不甘漏其不编入册,于是在网上搜得几张内外典型图片凑齐。 释迦殿是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殿宇。殿内运用圆雕和浮雕的组合形式表现佛传故事,二百多个人物与山石、建筑等相互映衬,构思绝妙。 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四周以壁塑为主,结合悬塑、圆雕手法,表现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出家、悟道直至涅槃的佛传故事。说得热闹,与其他殿宇般,殿堂内外,要么有人值守,要么到处有禁止拍照警示牌。 一般情况下,老倌还守得住规矩,只在殿门外拍些相片留作念想。若殿内无工作人员,或有人在我之前拍摄着,就难忍心头之痒,虽不敢明目张胆用胸前相机拍摄,却也迅速掏出手机,相互壮着胆拍几秒视频,有时还伸递手机入栅栏扫拍。事后整理时,就靠视频裁剪截图,所以有些必不可少的相片质量很差,只能勉强看个大概。 释迦殿前院左有土地殿与地藏殿,右是迦蓝殿与罗汉殿,我只入了地藏殿。地藏殿,又称阎罗殿,是双林寺中供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的地方。地藏殿正中坐像是地藏王菩萨,左右分塑十殿阎君、六曹判官。据说殿内的彩塑为明代塑像,非常精美,但因有人值守,只迎殿门的地藏菩萨手机拍得勉强能用,而两边塑像就只能算得资料片。 地藏殿门口的两尊小鬼塑像遭受了严重破坏,双臂缺失,全身布满伤痕,面目全非,眼珠被抠出,只剩下空空的眼洞,显得更加狰狞恐怖。开始,我有些愤愤然,如此重要的全国文保单位,却任其残损而立?随后一想,却理解和认可了,如此珍贵的塑像,包括壁画与建筑等。并不是管理单位随便能叫几个民工上手修整的,得有报批与专业评估,如何修?无奈暂保留的原旧残貌,反比换新颜的更像千年文物。 释迦殿后有观音像。我还是在殿门外用相机拍了两张相片便走人,想进去也无法,殿门有紧锁的半截栅栏门,里面狭窄的空间里还有比人高的钢筋防护栏耸立着。就是能入胆大敢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院的左右分别有钟鼓楼。钟楼没细看,鼓楼门外墙有“解放战争遗址”牌。牌上文字介绍,194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汾旅”在鼓楼架设过电台。</p> 第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正北是大雄宝殿,东西厢为千佛、菩萨二殿。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设一步前廊。殿内迎门而立接引佛,供台上主像“三身佛”,左是普贤,迦牟尼佛居中,右为文殊坐像,肃穆、庄严。“三身佛”均为明代佳品。殿内本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但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1982 年局部洗出,可窥豹一斑,见出其线描挺拔,设色艳丽,有元代遗风。 二进院落里有植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唐槐。树根围10.5米,胸围5.1米,树高11米,席地周围长40米,树身枯空,空洞处容1人有余。主杆高2.5米,上分2枝,一枝斜向东南,一枝压弯向正西,于1.5米处折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大雄宝殿左偏殿是千佛殿,右偏殿为菩萨殿。菩萨殿,现存明代彩塑四百余尊,二十六手观音像高居中心,是殿内最精彩的作品。诸天菩萨群像满布四周墙壁,千姿百态,形式活泼,犹如群仙聚会。千佛殿为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现存明代彩塑五百多尊,殿内主像自在观音,潇洒大气,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韦驮像是打卡点之一。 千佛殿韦驮像高1.6米,立于千佛殿的醒目之处。他身披甲胄,左手拿着一个金刚杵,右手握拳,昂首挺胸,成丁字步站立,十分威风。他的眉头紧锁,眼睛怒视前方,表现出刚正严明的性格,颇有一种儒将风范。 韦驮身上的甲胄和战袍的飘带处理得十分细腻,甲胄坚硬的质地和飘带的柔软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韦驮像造型夸张,全身呈S形,眼睛与头部方向相反,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外张,表现出威武勇猛,力大无比,视觉上有明显的动势感,是历朝历代韦驮像中的佼佼者。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塑“送子娘娘”及侍者塑像。殿堂正中位置供奉着三霄,即云霄、琼霄与碧霄娘娘,左右两边是痘神娘娘和子孙娘娘。东、西侧相对而坐的是送子娘娘和乳母娘娘。殿内彩塑,始建于明代,清代有过妆修。据简介说,殿内娘娘形象在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不及其它塑像。 不用看简介,我这凡人俗胎者,也觉得不如其它殿内塑像。因为心里有了差评,就吹毛求疵暗处点评,这主座上的送子娘娘,只负责捧手,两边不同“属下”侍者都持有物品。接生婆婆和引孩儿先生的形象则更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装束,好几位都捧抱有婴儿。 看完双林寺,按计划重越平遥城区奔向镇国寺。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 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镇国寺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元代的天王殿、五代时期的万佛殿、明代的三佛楼。这三座殿宇我重点观看了殿外斗拱木作,殿内的彩塑与壁画。 镇国寺的第一座殿堂山门即天王殿。天王殿左右配有钟、鼓楼及腋门。天王殿创建于元代,几经修葺,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殿内两侧塑四大天王,这些护法神将因其手执法器不同,而分别暗喻为“风、调、雨、顺”。 一进院内有明代的二郎殿、土地殿,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东西碑亭,还有清光绪年间由寺外移入的三灵殿和财福神殿。二进院东廊有重修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观音殿,西廊有重修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地藏殿,有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东西经堂。我则根据当时的兴之所至随心而往看了几处打过卡。 出天王殿,首先看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郁郁葱葱的两株古槐树,分别是龙槐和虎槐。院内东碑亭有通因其碑体残缺,称之为千年“半截碑”的石碑。这块碑刻9行,476字行书,局部有风化,碑文内容与镇国寺无关。 半截碑是从附近捡回来的北汉王刘崇的孙子刘继钦墓志碑。当时在嘉庆年间,寺内较大维修工程竣工后,要树碑立座,工匠就在附近找到了这块碑。但因上面书法甚好,不忍毁之,所以保存下来。 解放后,这块碑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发现其记载了北汉小朝廷的宫廷斗争,确认刘继钦与北汉皇帝刘继元是兄弟关系;对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也提示当地有北汉王公大臣的坟茔,为考古发掘、填补五代考古空白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一进院西偏殿也有碑亭,我却未看,只对其旁的土地殿晃了一眼。土地殿正中的土地爷和蔼可亲。金童玉女分立两侧,手捧印玺和印盒,一副忠顺服侍土地的形象。 每坐寺院都有钟鼓楼,是标配。镇国寺钟楼,上面悬挂着的金代皇统五年(1145年)铸铁古钟,声称击之数十里可闻。不仅为平遥各寺院古钟之最,在全国也罕见,对研究古代冶铁技艺大有裨益。 天王殿后面的万佛殿是整座寺院的精华所在,为镇国寺的主体建筑,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被称为“千年瑰宝”,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万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身设檐柱一周,共12根,各柱侧角柱生起,柱头卷刹,柱与柱之间用阑额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设有普柏仿。 一进院还有的碑亭、三灵侯、二郎殿我统统没看,就瞄了一眼逆光下的财福神殿,连殿门都没近前就直朝中轴线上的万佛殿而去。 万佛殿内的梁架上至今清晰地留有建殿时的题笔——“维大汉天会七年建造”。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被后周王朝取代后,后汉皇族刘崇以太原为都,继续称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大汉天会七年即北汉王刘钧天会七年(963年),由此可见镇国寺万佛殿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镇国寺虽经金、元、明、清历代屡次修葺,但万佛殿始终保持着初建时的唐、五代原貌风格,是中国寺庙木结构建筑中的珍品。 万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檐出2.94米,举高3.6米,总高8.87米。殿宇用柱12根,高3.42米,直径0.46米,12根殿柱均包入墙内,柱础不可见,为防止包入墙内的殿柱因日久潮湿而腐朽,在每根柱底于外墙处开一气孔,匠心独具。 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万佛殿里的11尊五代塑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金刚和二供养人。每尊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万佛殿正中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全身金妆,神态自如,尽显威严神圣气势。右前臂和手呈伸出状,为免其下垂力因年久有断裂之虞,雕塑艺术匠师巧妙在前臂之下添塑一组镂空莲花,既解决了脱落掉落的后顾之忧,又显得别有风韵情趣,独具匠心,令人叫绝。 三佛楼是镇国寺中轴线的最末端的建筑, 三佛楼采用两层设计,屹立在台基之上,显得庄重而威严。其一层四周以青砖包裹,前部设计巧妙地凸出,并开设三眼砖券窑洞,为殿宇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而台基的东南角,则设置了砖砌踏道通向楼上的殿宇。在窑洞的顶部,方砖铺就的地面巧妙地转化为上层殿宇的月台,四周还设置了精致的栏杆。 三佛楼的上层殿宇,亦被称作三佛殿,其面阔为三间,深度达到四椽。三尊主像造型极为相似,都以迦趺坐姿坐在莲台束腰须弥座上,面容清雅,显得端庄而慈祥。他们身着通肩袈裟,衣纹线条流畅自然,而背后的火焰纹背光则呈现出放射或旋转的动态变化。在每尊佛像两侧,都恭敬地站立着四身胁侍菩萨,这些菩萨的高度和体态都仿佛真人一般,头戴华丽的花冠,腰间装饰自然优雅,双手合于胸前,显得端庄而虔诚。 三佛楼前东有观音殿,西有地藏殿。观音殿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殿内塑像在文革时期被毁,近代重塑。地藏殿俗称阎王殿,建于明代,主像为地藏菩萨,胁侍为闵公和道明和尚。殿内彩塑威严端庄,形神兼备,为明代彩塑杰作。 平遥双林寺与镇国寺游毕,结束平遥之旅行,前往山西祁县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