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摄影:严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266682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我独自踏上了去往卢沟桥的旅途,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了宛平城。我走出公交,顺着人流前行,来到了卢沟桥博物馆前,一进门庭看到对面墙上写着"卢沟卧虹传千古"七个大字。这座始建于金代的石桥,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桥长266.5米,宽9.3米,桥上现存雕刻精美、形态各异的大小石狮共计501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卢沟桥作为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地、北京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卧虹干尺 ,别具匠心。"卢沟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跨度最长的厚墩厚拱多孔石桥,开启了北京地区厚墩厚拱石桥建设的先河。它横跨永定河八百余年而坚固挺立,与因地制宜的勘察选址、别具匠心的结构体系、世代相承的精心维护密切相关,虽历代皆有修缮,但主体结构基本为金代遗存。“厚墩厚拱”、“铁柱穿石”、“铁剑斩龙”、“铁锭锁石”等高超的建桥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桥基“铁柱穿石” 等建造技法,更是被专家誉为“今世人们从未见过”的创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博物馆门庭,庭院中央,一棵绿树静静生长,周围铺设着灰色石板路与白色小石子,红墙灰瓦的建筑环绕四周,石狮子与石雕点缀其间,整个环境宁静而典雅。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文化的传承地,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博物馆里,一块巨大的触摸屏前,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正兴致勃勃地互动。他们轻触屏幕,画面中的历史场景仿佛被唤醒,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里的故事,此刻变得鲜活起来。我看着这一幕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走在一幅浮雕前,三位工匠在户外劳作的场景。一人手持凿子,专注雕刻;另一人则在一旁指点,似乎在传授技艺。背景中的树木与岩石为画面增添了自然的气息,也让人联想到古代工匠们在山野间采石、雕琢的艰辛。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匠人,用双手铸就了卢沟桥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前行,有一幅描绘战斗的浮雕令人震撼。他们手持武器,姿态各异,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匍匐前进,一位战士高举旗帜,引领着队伍前进,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为胜利而呐喊。背景中的城墙与建筑隐约可见。这幅浮雕仿佛将人带回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卢沟桥不仅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卢沟桥既记载了中华历史文明,又展现了中华民族精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枪响,拉开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卢沟桥、宛平城见证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卢沟桥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之桥。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不忘当年那些为祖国为人民而牺牲的先烈们,向他们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踏上卢沟桥,我就被它古朴的气息所吸引。桥身的石块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格外厚重。那些石狮子更是卢沟桥的一大特色,它们形态万千,有的狮子威风凛凛地站着,仿佛在守护着这座桥;有的则亲昵地依偎在一起,展现出温馨的一面。在桥头两侧的华表静静伫立。石狮子昂首挺胸,石柱上云纹缠绕,仿佛在诉说着桥的古老故事。阳光洒在桥面,石栏斑驳,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在卢沟桥上,还能摸到那些深深浅浅的弹痕。第六个石狮子的爪子缺了一块,那是当年挡炮弹留下的痕迹。我摸着凹凸不平的伤痕,忽然听见风里传来遥远的呼喊——像是枪声,又像是英雄青年们奔跑的脚步声。站在桥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金代工匠的敲击声,明清商旅的马蹄声,抗战时期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回响在脑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桥头,一座雕刻精美的石亭映入眼帘,“卢沟晓月碑亭”静静矗立在桥东,城北侧的桥面上,虽然顶部已毁,但碑座、石龙柱、栏杆等部分依旧保存完好。碑身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周围石柱雕工细腻,蓝天白云下,绿树环绕,古朴而典雅。站在桥中远眺卢沟桥,桥面由大石块铺成,两侧栏杆上的石狮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远处的红色建筑与游客的身影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天空晴朗,桥影横斜,仿佛是一幅流动的艺术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卢沟晓月》作为燕京八景之一,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泼墨挥毫,留下诸多千古名句。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时,康熙帝下令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的事。清朝乾隆皇帝赋诗“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月光。”此诗写卢沟桥晓月之景,残月高悬,天色苍苍,映照卢沟桥下野水泛黄。树木进入平郊,与淡淡的雾气交织;天空之下,断岸之旁,月光时隐时现。在东桥头还立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b></p> <p class="ql-block"><b> 一天的游学行程就要结束了,回望着夕阳中的石桥轮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十一个桥拱代表着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在那被镀上金边的古老桥身,那些穿梭在石柱间的活泼灵动的石狮子仿佛在向我诉说:这座桥最珍贵的不是精湛技艺,而是我们祖先对待手艺的匠心品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