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说四大名著</p> <p class="ql-block"> 一年多前曾写过一篇《对四大名著的新悟》,认为四大名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体现。近日有新悟,故再说四大名著。</p><p class="ql-block"> 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璀璨绚丽的灿烂文化、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名作名著,明清后文学作品小说达到鼎盛期,为何最终只有“四大名著”呢? 事实上“四大名著”的确立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曾有五大名著说及所包含作品也有调整变化,据说《西厢记》也曾在其中。何时是谁为何又如何调整?最终确立“四大名著”,并得到众人确认且流传至今,不必细究。</p><p class="ql-block"> 受一位博主的观点启发,他说几千年历史中大小官员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为什么人们心目中的好官楷模是孔子、关公、诸葛亮、包公四个人呢?因为这四人包含了老百姓心目中祈求期盼愿望的全部,以文治国有孔子、以武安邦有关公、聪明智慧有诸葛、铁面无私公正爱民有包公,有了这些好官百姓就可以过平安日子了。他们是百姓心目中好官的典型代表,所以在传颂过程中不断的给他们“贴金”、丰富完善好官的形象。包公的形象就包含了范仲淹、梁卞的元素,包文正的文正是范仲淹的字,黑脸是梁卞的形象。今天四位好官的形象,虽然有人为再加工的成分,有神化的因素,但却成为百姓心目中固化的好官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首先应该肯定四大名著是诸多精品中的精品。在其成为精品之最的过程中有不断加工完善的成分、也有体现人们愿望期盼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著涵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发挥作用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人是有思想有理想的,而人又是分布于家庭家族中、分属于不同的团体,社会又包含家庭、家族、政治团体,国家即是社会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在家庭家族的繁衍兴旺、政治集团的拼搏发展、国家的兴衰繁荣中体现和实现的。为此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也就集中在这四个方面,那么描写叙述这四个热点问题的精品被推崇为诸多名著中之最的“四大名著”就可以理解、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按照这个观点、站在这个高度,我们再去品读理解四大名著,是否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呢!《西游记》是描写一个理想者实现梦想的故事;《红楼梦》是叙述几个家庭家族兴旺衰败过程的故事;《三国演义》讲述几个政治集团拼搏奋斗实现其政治利益的故事;《水浒传》则是在一个国家政治环境中不同个体、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依据唐朝高僧玄藏《西行漫记》记载,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信奉佛祖念诵佛法,立誓亲赴西天拜奉真经,弘扬佛法传承佛旨,推助大唐佛事兴盛。唐僧是一位有理想有志向有目标的大唐高僧,他身边集聚了几位有共同理想的高徒。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千难万险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个为了西天取真经而经历了艰难险阻,承受九九八十一曲折磨难,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故事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围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过程所经历的故事,仙境人间、天堂地狱、神仙妖怪、玉皇国王、山夫村姑,给人们展现了一个若隐若现、真实梦幻重叠交错的美幻景象,把人们带入理想与现实的交错转换之中,营造了一个由理想变为现实必经的曲折路径。作者把人们经历过的、见到过的、听人说的、想像到的甚至梦幻到的,真实的、虚拟的人事物、景象境、神仙妖、稀奇古怪,全写进了复杂多变美轮美奂的故事之中。读者把他当作人间故事读也当作神话故事看,以至于在拍摄影视剧时不得不采用科技手段营造天宫、地宫的仙妖幻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天地人一体、仙人妖互变中得到启发,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呢!</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故事依据《石头记》围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及其家庭成员命运变化爱情悲剧展开。个人荣辱、家庭兴衰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在跌宕起伏的社会大潮中,家庭及个人犹如汹涌波涛中的孤舟飘叶,但人们却总想着在波涛中激起梦想的浪花。曹雪芹在对贾史王薛家族为代表的名门贵族兴衰史详尽陈述中,许多家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描写使主人公形象更加丰富、家庭生活更加接地气、故事情节更加精彩、家居环境更加立体感。一部小说引发一个学派在古今中外是少见的,金圣叹点评引发了《红》学热,《红》学研究从人物命运、园林建筑、家具瓷器、服装饰物、餐饮餐具到作者曹雪芹家庭背景及高鄂续写分析等研究门派分类众多。</p><p class="ql-block"> 贾家由皇亲国戚名门贵族的皇帝赏赐、官宦拜访、同僚互通、众亲投奔时贾宝玉含玉降生,可谓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到衰败时官府抄家、财产散尽、众叛亲离、各奔东西、花埙玉碎时贾宝玉出家佛门,可谓凄凄惨惨门庭冷落。真是见其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眼看大厦将倾哗哗啦啦。人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不由得感叹“三十年活东,三十年活西”、“富不过三代”,也不自觉地进入了剧情中,芸芸众生万千家庭中,那个家庭能逃脱兴衰的规律呢!</p> <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历史记载展开魏蜀吴三国故事。繁荣昌盛的国家必然是富强统一、政通人和的社会,而一旦社会动荡则民不聊生群雄争霸,战事连连社稷动荡。东汉末年大汉王权危亡,群雄奋起割据争霸,最终形成魏蜀吴鼎立之势。战乱时各政治集团势力争雄称霸分天下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但象魏蜀吴这样乱而有序、角逐鼎立三分天下的可谓绝无少有。中国历史上要么是以绝对优势一统天下,如秦汉唐元明清; 要么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此起被伏王权更替,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 或者虽是山河破碎而仍以一统王权面对外乱,如两晋、两宋时期。独特的三国鼎立历史现状,魏蜀吴三国争战联合交错现象,刘备、曹操、孙权政治集团演义的故事与传说更加丰富扩大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孔明的空城计、诸葛亮的出师表、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及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精彩故事久传不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豪杰,为成就一番伟业、为治国平天下,结伙组团拉队伍、南征北战拼东西,成者王侯败者贼,个中原由谁人说,唱吧登场久不衰。魏蜀吴三国将这种历史现象演义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民间流转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集撰,后由罗贯中编撰而成,金圣叹的点评批语使《水浒传》更具有可读性,伟人点评更使梁山泊英雄好汉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悠悠江山、 威威王权、世态纷争、茫茫人海。在几千年的王权更替中,不论是一统王朝还争战乱世,芸芸众生都是臣子臣民。所以百姓期求和平盛世、期盼圣明君主以安居乐业,遇到乱世则犹如波涛中的小舟、狂风中的飘叶、暴雨中的幼苗,博之无力、生不由己。“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揭竿而起”者有之,易帜起事者有之,替天行道者有之。</p><p class="ql-block">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论是武差小吏,还是商贾名士,或是平民百姓,甚至隐士和尚,在乱世中无以生存而被逼上梁山,散落底层的“弃子”们聚集在一起“替天行道”。有趣的是梁山泊依据国人熟悉的108个宿星对武将文臣按照才智功绩排列座次,既提高了故事的兴趣性和可读性,又勾起和满足了凡夫俗子希望在浩瀚世界中能有自己的一个居所的心理。几千年农民起义无非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赶走皇帝自己座;或者是“耕者有其田”,求生存祈泰平。而梁山好汉们以“替天行道”集聚,最后却以招安终结,这可能是《水浒传》被王朝认可并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人生无不是以个体隶属于家庭家族、集团组织、民族国家的形式在社会中生存,也就是说人在活世上得有一个归宿、一个落脚点,要实现自我价值、有存在感。为此个体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有成就业绩,家庭家族要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传承不衰,集团组织要有政治主张文化张力实力基础,国家则必须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体实现理想理想目标的路径,国家集团组织家庭家族又是个体生存的根基和平台。</p><p class="ql-block"> 四大名著从人生存四个不同环境状态分别描述了你我他都熟悉的、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也曾经思考想象过的事情。人们愿意读、喜欢读这些故事,把自己摆进去理解这些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似曾有熟悉的人和事、能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未来。人们在热读四大名著故事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演义神话其中的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加工编撰续写故事情节。金圣叹点评《红楼梦》、《水浒传》更加提高了四大名著热度和知名度,从口口相传到曲艺、戏曲、电影等各种艺术载体都以不同的形式传播着四大名著的故事。从古到今不论男女老少都在津津乐道的传颂着自己心目中四大名著种的英雄好汉、甚至当作神灵供奉。四大名著的故事及主人公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寄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