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游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留下美好回忆,恰如美篇所讲“记录美好,分享感动”。但我总觉得,记游的首要目的是“忘记”。</p><p class="ql-block">若无记游,过往经历便总萦绕心头,占据大脑空间。而当记游完成,仿佛把这段经历上传至百度网盘,大脑得以释放,才能装载全新的风景与故事。如此一来,一篇篇怡然的游记,便成了“为了忘记的纪念”。</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有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影子?我不敢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忘记”与“忘却”虽仅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两年前的陇南、甘南之行便是如此。如今记忆虽已模糊,却是段难以割舍的经历。我姑且整理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权当一次“为了忘记的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选择这次跟团旅游,就是看他们的旅游路线,其中甘肃天水麦积山之行,怡然很神往!已经游览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四大石窟中的</span>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游览完<span style="font-size:18px;">麦积山石窟,也算了了一个小小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五世纪初,保存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壁画,题材丰富。</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同时还是唯一保存有中国北朝崖阁式建筑实例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关于麦积山之得名,五代文学家、大诗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有一段精彩描述:“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山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p><p class="ql-block">麦积山又称“麦积崖”,其名称来源最早见于《高僧传·玄高传》,记载关中石羊寺高僧玄高因时局动荡而“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魏书·李焕传》载,北魏正始三年(506年)秦州主簿吕苟儿反,梁州刺史李焕“令石长乐等由麦积崖赴援”。</p> <p class="ql-block">西崖大佛——</p><p class="ql-block">远远地,我们看见了麦积山石窟外面崖体上的三尊大佛,拉近了看非常清晰。这组雕塑是麦积山石窟最著名的第98窟的西崖大佛,位于石窟西侧崖体,是麦积山规模最大的一组露天泥塑像,主佛高13米,为阿弥陀佛形象,两侧伴有菩萨立像。</p> <p class="ql-block">虽然看见了大佛,但是离大佛尚远,还要继续在山下走一段。跟上一个导游,蹭听。</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质条件优越、自然环境适宜,使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貌。</span></p><p class="ql-block">麦积山山体由质地均匀、结构紧密的紫红色砂岩构成,这种岩石硬度适中,既易于开凿洞窟、塑造泥塑,又能对泥塑形成稳固的支撑,不易因风化或震动发生大面积坍塌,为泥塑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壳”。石窟地处秦岭西端,虽气候湿润,但洞窟多开凿于山体半山腰,且多数洞窟朝向西北,既能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泥塑,又能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的颜料褪色、泥塑干裂,整体温湿度相对稳定,减缓了自然侵蚀速度。</p> <p class="ql-block">更难能可贵的是麦积山石窟人为破坏较少,相较于其他部分石窟,麦积山石窟在历史上受战乱、大规模宗教冲突等人为破坏的影响较小。同时,当地民众长期对其保持敬畏,加之现代保护措施的及时介入,进一步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泥塑的损害。</p><p class="ql-block">走着听着,我们终于转到了石窟入口。</p> <p class="ql-block">瑞应寺在石窟东南200米台地上。与麦积山石窟开凿大体同时。据碑碣记载,寺院名称历代皆由朝廷敕赐,东晋称无忧寺,北魏称石岩寺,隋代称净念寺,唐代更名应乾寺。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麦积山顶产灵芝而意为祥瑞兆相,徽宗赵佶赐现名。</p> <p class="ql-block">现存瑞应寺,其建筑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据说殿内塑像皆已毁,仅存部分壁画。我们没有参观瑞应寺的时间,走过路过!</p> <p class="ql-block">从瑞应寺入口进入石窟旅游区。</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游览路线有两条,有恐高的、不能爬升的,可以选择2号路线</p> <p class="ql-block">排队赏特窟——</p><p class="ql-block">参观石窟景区,要花多少钱?看你怎么游,如果参观特窟,票价不菲。拿麦积山石窟来说吧,特窟票价最低100块钱,如果特窟都看完,得花2000块钱左右。</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是买的普通门票,特窟精品自然看不到,不过看到了我们也看不懂。在排队慢慢前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特窟中精品图片,也算是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005特窟:俗称牛儿堂。因其廊上塑一立于卧牛背上之天王而得名。此窟有三个佛龛,中龛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隋代作品,左右龛各一佛二菩萨均为初唐作品。廊前正壁右上方有西方净土变壁画及供养人数十身,造型优美,是麦积山初唐壁画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004特窟:</p><p class="ql-block">俗称散花楼、上七佛阁。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而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宏大的一个洞窟。七大佛龛中七佛、菩萨、弟子及廊两侧金刚经来、明历代重塑或妆銮。七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044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现存一佛一菩萨并一弟子,均为西魏造像,风格继承秦汉传统,技法精湛,是麦积山北朝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作施无畏印,面容饱满莹润,神情典雅圣洁,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043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俗称魏后墓,为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之“寂陵”。现存造像为宋代作品,窟内一佛二菩萨并二侍女。廊外两侧各一力士,威猛雄健,是麦积山宋塑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062特窟:</p><p class="ql-block">共塑有三佛六菩萨二弟子一力士,技法精湛,风格突出,是麦积山北周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菩萨造形有的委婉多姿,有的端庄典雅,或微笑,或沉思,神情各异,可以看到古代艺术家在同一题材的造像中,是在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刻划不同的性格特征,追求不同的車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123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此窟共九身西魏造像,尤以门内两侧一供养男童和一供养女童最著名,即俗称的“童男童女”。在佛教造像中供养人塑㐧童男童女并不多见,将两身身着世俗服饰,天真无邪,稚气可亲的少男少女置于佛国世界,是艺术家热爱生活,精微观察生活的传神之作。</p> <p class="ql-block">133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俗称万佛洞,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第九龛(小沙弥)及窟内前部宋塑释迦牟尼佛俱为上乘之作。更因为该窟完整地保存着北朝十八通精美的石刻造像碑而闻名。1、10、11、16号碑都是雕刻中的精品,10号碑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以连环画的形式雕刻出来而成为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127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大型洞窟之一,因较完整保存西魏精华壁画100余平方米而著称于世,藻井中东王公遨游太空图,笔法粗狂奔放,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槃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雕塑同样不乏上乘之作,正壁龛中石雕一佛二菩萨及左龛右侧被集邮界称为“红佛”的供养菩萨均为中国古代雕塑中之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121窟(特级保护洞窟):</p><p class="ql-block">在佛教造像中,无论是佛还是弟子菩萨,多数为肃穆冷峻的形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而该窟两组北魏造像中的菩萨和弟子,则在佛的西侧相互依偎,窃窃私语,古代艺术家将世俗中少男少女的传情瞬间永久的凝固于庄严的佛的两侧,不能不说是对佛教造像仪规的大胆冲撞及艺术家的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165窟:</p><p class="ql-block">此窟前部塌毁,原作造像全无,现存五身造像均为宋代作品,正壁两侧供养人及左右壁菩萨身着世俗服饰,瓜子脸,丹凤眼,四瓣小嘴,为宋塑中的精品,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世俗化倾向在佛教中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麦积山石窟泥塑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等,且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趋向……虽为门外汉,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完了特窟精品图片,亦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待我们排队到石窟亲密想接处,麦积山则高高在上,愈加崔嵬!</span></p> <p class="ql-block">看到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石碑镌刻于1984年,这应该是最近一次大规模维修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陡峭的台阶向上攀登,感慨当年石窟开凿者的艰辛,那时候可是没有台阶的,那些工匠们不仅是为了生存,还有内心的信仰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这陡峭的台阶也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这上面也满是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003窟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佛造像。塑造于北周(公元557~581年),佛像的特点是珠圆玉润。这组佛像宋、明进行了重修。这组佛像又称干佛廊,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全长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形式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现存千佛297身,分上下6排,结跏跌坐,高约0.9米,均为石胎泥塑。造型敦厚,排列规整,场面壮观。上两排佛像虽经宋、明重妆,但仍不失原作风貌。</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384年—417年)时期。北魏、西魏、北周三朝,麦积山石窟大兴崖阁,造像万千。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麦积山石窟在秦州大地震中部分受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对麦积山石窟东崖大佛进行了重新修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4窟:北周(公元557~581年),唐、宋、明、清重修,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造之“七佛龛”,庾信为之作铭。大型庑殿顶崖阁,宽31.4米,分为七间八柱。后壁一字并排七个大龛,龛外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整窟雕凿精致,宏伟壮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菩提场现存造像85身,影塑700余身。七个龛内主佛构成七佛,均为北周原作,历经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妆。壁画约250平方米。尤以位于龛楣上方的五幅“薄肉塑”飞天壁画造型优美,风格新颖,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洞窟修建或可确切至北周建德灭佛时期(574年),是研究北朝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佛像,满是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四窟两侧各有一威猛雄健力士,又有点像风调雨顺四大护法神,人神兼备,正是麦积山石窟雕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005窟:隋代(公元581~618年)始凿,初唐完成。俗称“牛儿堂”,三间四柱式崖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存泥塑造像15身,中间龛内的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左右龛内的初唐造像丰润俊美。</p> <p class="ql-block">龛外的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气势不凡。壁画约70平方米。但是踏牛天王脚下的牛可是拍不到了,被太多人挡住了。这个雕像在前边排队观特展中展示过。</p> <p class="ql-block">左龛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净士变》及前廊顶部平棋内的《夜半逾城》构图严谨,施色艳丽,为唐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北侧面拍到麦积山陡峭的石壁,走在栈道上的我们,好像在高空跳舞呢!</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建在140多米高的悬崖上面,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非常惊险陡峻!</p> <p class="ql-block">135窟:用铁丝网隔开的石窟就是不对外开放的石窟了,我们只能隔着网看个大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35窟</span>凿于北魏(公元386~534年),俗称“天堂洞”。平面横长方形大型平顶窟,窟前壁上方凿三个方形明窗。原力三壁三龛,正壁左右北周重开二龛,各塑一佛二菩萨,右壁龛内主佛宋代重修。正壁绘《涅槃经变》,画面正中为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右侧为“八王争舍利”。左、右壁上方绘一佛二菩萨各三组。左壁下部绘《维摩变》。前壁上部有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数组。</p> <p class="ql-block">尽管隔着密密的铁丝网,尽管不是特窟东方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里边坐佛的浅笑嫣然深深打动了我。后来怡然曾对镜模仿这种笑意,竟怎么也模仿不来,因为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安然才能表现在面目上,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求”。</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隔着铁丝网拍照的秘诀:把镜头贴在铁丝网上,调整焦距,也许某一刻就会拍得清晰了。这是怡然依导游所言拍到的照片,效果不错!只是游人太多,没有太多停留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155窟,北魏(公元386~534年),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内塑三世佛。正壁左右及左右壁、前壁上部开列龛,其内为影塑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坐佛等。正壁左侧菩萨和左右壁二弟子,形体瘦长。窟顶部中央及四周有五朵圆莲及十余身飞天。</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我们到了西崖大佛的脚下。再介绍一下西崖大佛吧。主佛螺发带肉髻珠的面部造型具有宋元特征,而前额宽颐、下颌削瘦的五官则保留了北魏造像的悲悯神韵。右侧胁侍菩萨呈现典型北周风格,三瓣式高花冠、弯眉细目及胸前垂落的华丽璎珞,展现了“珠圆玉润”的审美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崖大佛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1600余年,饱受战火与自然侵蚀,仍巍然耸立。1982年修复时,在主佛胸部发现由287枚方孔钱币串成的缨珞幡,含西汉五铢钱与宋代钱币,极具考古价值。窟外保留宋代修建的树根梁架支柱,印证历代保护与修缮痕迹。左侧菩萨仅存石胎的残缺状态被刻意保留,成为研究古代泥塑工艺层位关系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090窟: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为北周重绘、塑像为宋代重塑。正壁佛左侧的弟子迦叶沉着稳健,右侧的弟子阿难潇洒聪颖,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165窟:北魏(公元386~534年),宋代重塑。正壁原塑交脚菩萨,两壁各一身胁侍菩萨。宋代在重塑时,将正壁菩萨改为结跏趺坐,并在其两侧增塑了供养人,写实自然。左壁上方残存的天宫伎乐壁画为北魏原作。</p> <p class="ql-block">062窟:北周(公元557~581年),平面形四角攒尖顶帐形窟,三壁三龛。窟内塑三佛六菩萨二弟子,窟门外左侧一身力士。佛慈祥敦厚,衣裾繁复。菩萨高髻宝冠,披帛绕腿部两道,有的身挂长璎珞,躯体“S”状扭曲。造像依人物身份动静相宜,繁简得当,为北周造像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060窟:西魏(公元535~556年),隋代重修。窟内主佛头部与右侧胁待菩萨为隋代重塑,菩萨体态柔美,神情愉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狭窄的栈道、拥挤的人流,没有时间细细欣赏,也听不到导游的讲解,也没有认真做功课,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贫瘠,所以参观的感受很一般。还没在排队过程中看特窟的图片展有收获,图片展中有对雕塑的细致介绍——怡然对于洞窟雕像以及绘画艺术的认识,是需要灌输的。</p> <p class="ql-block">看完洞窟,我们原路返回,在心里默默琢磨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又想起新疆的克孜尔尕哈石窟、丝绸之路上的榆林窟,还有家乡的奉国寺七尊大佛,脑子乱乱的,理不出头绪。</p> <p class="ql-block">但是,尽管个人的感受不同,麦积山石窟还是深深震撼着到访的每一个人。崖壁上的佛像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庄严神圣的气息,周围的崖壁带着自然的粗粝与佛像的精美完美融合,让我们感受到佛教文化与古代艺术在这里的交融碰撞,让人心生敬畏与赞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