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沙古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临湘江而立,其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由楚王马殷将行宫改建为佛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历经宋、明、清多次兴废与重建,见证了长沙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也是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承寺庙。</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上午多年后再次重游了开福寺,感受当今盛世沧桑古寺的香火盛况。</p> <p class="ql-block"> 进山门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先映入眼帘的是</span>位于寺内放生池中央的玉观音。放生池又称碧浪湖,为寺内重要活动空间,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常有信徒在此举行放生仪式。玉观音为汉白玉材质雕琢而成,通体洁白温润,散发着柔和的光泽。观音菩萨呈站立姿态,左手持净瓶,右手作施无畏印,眉目低垂,神情慈悲庄严,仿佛在俯瞰众生疾苦,传递着“慈航普渡”的愿力。</p> <p class="ql-block"> 通泰桥横跨放生池通往寺内核心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宋代,是开福寺“十六景”之一。采用传统石拱桥结构,桥身由青石板铺就,两侧栏杆刻有简单莲花纹饰,古朴典雅。桥下放生池的莲花与池边古樟、翠竹相映成趣,晨钟暮鼓之声与桥上的脚步声交织,营造出“禅音袅袅、古意盎然”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走过通泰桥来到敬香广场。此广场作为开福寺的“入口仪式区”,广场顶端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弥勒佛、背面韦驮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弥勒佛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广场左侧有集中敬香处,香客们手持免费领取的赠香(或自备香烛),依次排队将香投入火堆,香烟腾空而起,仿佛将心愿送往云端。游客在此完成敬香后,再进入核心殿宇参拜,象征着从世俗生活过渡到佛国净土的精神转变。</p> <p class="ql-block"> 敬香广场两侧古老的树木如同忠诚的守护者,以浓密的绿荫编织出一片清凉的禅意世界。这些绿树或挺拔如伞,或虬曲似龙,它们的枝叶在空中交织,过滤着尘世的喧嚣,只允许清风与梵音缓缓流淌。这些绿树不仅是自然的造物,更是开福寺禅意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让庄严的佛国多了几分亲切与生机,让敬香的过程平添了几分清凉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广场顶端弥勒殿的红黄墙现在是拍照打卡的热门背景,“旺”、"顺"等字图案与古刹的庄严形成反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留影。这种“传统祈福+时尚打卡”的模式,让年轻人在享受拍照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潮流表达的双赢。</p> <p class="ql-block"> 弥勒殿大门两侧有寺内极具代表性的楹联:法界无双地,华严不二门。弥勒殿作为寺院入口处的核心建筑,对联内容与殿内供奉的弥勒佛(象征欢喜、包容)相呼应,传递出“包容一切、圆融无碍”的佛教精神,引导信众以开阔的心态进入修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大雄宝殿院中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徐树钧撰写的《长沙开福寺碑》,详细记述了寺院的沿革、建筑特色及文化传承,为后世了解开福寺的历史脉络提供了文字依据。</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的空间布局与装饰,延续了明清宫殿式建筑的风格,红墙黛瓦、飞檐翘角。殿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两侧有客堂、斋堂。客堂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开福寺作为千年古刹的宗教功能,也承载着寺院的文化传统。其与斋堂、藏经楼等建筑相邻,形成了一个集信仰、生活、文化于一体的空间体系,反映了传统寺院“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理念。香客在客堂中办理事务时,也能感受到寺院的庄严与温暖,增强了对佛教文化的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第三进,其前有弥勒殿(前殿)、大雄宝殿(中殿),后为毗卢殿,三者串联起寺院的南北中轴线。毗卢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其周围环绕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有的托腮搔耳,似在沉思;有的开怀捧腹,似在欢笑;有的怒目暴睛,似在警示……每一尊罗汉都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法堂位于寺院中轴线后部,与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构成南北纵深的主体建筑群。作为开福寺传统的“说法与修持中心”,主要承担两大核心功能:一是佛事活动,如定期举行讲经说法、传法灌顶、诵经祈福等仪式;二是禅修与教育,作为比丘尼修学道场,助力僧众深化修行,传承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教义与仪轨。</p> <p class="ql-block"> 法堂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间透出禅意悠然,晨钟暮鼓与诵经声交织,仿佛将人带入超脱尘俗的境界。这里是千年古刹的精神殿堂,承载着禅宗智慧与湖湘文化的深邃交融。它不仅是僧众修行诵经的庄严道场,更是信众涤荡尘心、寻求觉悟的清净圣地。</p> <p class="ql-block"> 法堂两侧墙上设有浮雕,以佛教故事(佛祖说法、菩萨行愿、罗汉轶事)、禅宗公案(“拈花一笑”“六祖砍竹”)、传统吉祥图案(如莲花、祥云、莲花座)为主题,契合寺院“禅修”与“弘法”的核心功能。</p> <p class="ql-block"> 法堂走廊上可以看到毗卢殿后门人来人往。开福寺作为三湘名刹,其香火旺盛的场景是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与现代运营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保留了千年古刹的庄严,又融入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作为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汉传佛教丛林寺院(始建于五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其法堂的建筑风格深度契合中国传统寺院布局与明清建筑美学,法堂的门楣、窗棂有浮雕彩绘(如佛教人物、莲花、云纹等),色彩以青、绿、红为主,搭配金色点缀,既符合明清建筑的装饰风格,又融入了佛教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法堂门前的石狮石象,是佛法威严与慈悲的具象化表达,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佛法精神的守护者与象征者。石狮的毛发、眼神、姿态都经过精心雕琢,其表面的浮雕纹路不仅是装饰,更是佛教文化中“清净”“吉祥”的象征,将“艺术”与“信仰”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石狮的威严与力量,石象的慈悲与智慧,共同构成了法堂门前一道独特而神圣的风景线。它们不仅是佛法精神的守护者,更是信众心灵的指引者。在它们的守护与指引下,开福寺的法堂成为了无数信众寻求心灵慰藉与智慧启迪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长沙开福寺的青石板路上,最令人驻足的不仅是庄严的佛殿与缭绕的香火,更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挺立的古树。它们如同沉默的智者,以苍劲的枝干托起岁月的重量,以繁茂的绿荫庇护着这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 2025年,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弘扬其“以书载道、以文传法”的人文精神,开福寺无相美术馆举办“俗语佛源”书法邀请展,聚焦佛教俗语与书法艺术的融合,探寻东方文明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的游廊,是千年古刹中一道灵动的风景线。它如一条蜿蜒的玉带,将寺内各殿宇串联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禅意画卷,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映着文化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无相楼门前龟驮“福”字碑由一块巨大的石碑和一只石刻的乌龟组成。乌龟雕刻得栩栩如生,四肢有力地支撑着身体,背上驮着一块刻有“福”字的石碑。石碑上的“福”字书法精湛,笔力雄浑,结构严谨。据传,这个“福”字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无相楼门前的古树桩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扎根于千年禅院的土壤,用斑驳的枝干与深深的根系,书写着这座古刹的历史与禅意。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佛教文化中“永恒”与“传承”的象征,每一道裂纹、每一片青苔,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无相楼是近些年来开福寺内改造的文化艺术场馆,“无相”之名,暗含着超越表象、直抵本心的禅理。作为开福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相楼承载着寺院的岁月沉淀,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礼佛与修行者的静心悟道。它不张扬、不炫耀,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伫立在时光里,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代代传递,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其氛围的熏陶下,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传统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无相楼一楼设有《福·相》佛像印艺术展,陈列着众多佛像印作品,中庭有古典的中式庭院,适合拍照打卡。印艺术像以金石为媒,将凝练的文字、古朴的刀法与“无相”的禅意巧妙结合。或字形苍劲,如古松挺秀,尽显笔墨风骨;或线条灵动,似流水婉转,暗藏自然意趣。</p> <p class="ql-block"> 寺中从清朝开始就成立有碧湖诗社,诗社依偎开福寺,临湖而居,寺的静谧与湖的澄澈,为诗作提供了天然的灵感源泉。诗人们或于晨光中观古寺晨钟,或于暮色里赏湖面波光,将禅院的梵音、古木的清荫、碧湖的涟漪融入笔墨,写下的诗句既有“禅意入诗魂”的空灵,又有“湖光映词心”的生动,让诗词成为连接自然、禅境与人文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无相楼二楼是《佛教历史文化陈列馆》,展出不少佛像雕塑文物等,展示佛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展馆面积约100余平方米,内容分为三大核心版块:一是寺庙历史;二是“开福寺十六景”复原模型;三是宗教中国化实践成果。这些展陈以图片、文物、文字为媒介,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开福寺“千年古刹、禅宗祖庭”的文化定位。</p> <p class="ql-block"> 展陈的空间设计巧妙平衡了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科技感,既保留了古刹的庄严氛围,又注入了年轻化的活力。“如是我闻”为佛经开卷语,传说释迦牟尼灭后,弟子们汇集他的言论,因阿难为佛侍者,所闻最多,就推他宣唱佛说,他以“如是我闻”开场,意为“我闻佛如此说” 。“如是”指经中的内容,“我闻”指阿难亲自听闻,以此昭信实 。</p> <p class="ql-block"> 展馆整体采用灰色肌理漆定义空间基调,呼应佛教文化的朴素与沉稳;在传统展示基础上,打破单一陈列模式,创新融入多项科技元素。这里是了解开福寺的“入门钥匙”,通过展陈内容快速掌握古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色。对于信众而言,它是“心灵的归属地”,通过回顾开福寺的千年传承,增强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与自信。</p> <p class="ql-block"> 展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参观者在感受历史魅力的同时,领悟佛教“慈悲、智慧、包容”的核心精神,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的双重目标。</p> <p class="ql-block"> 馆内采用了类似洞穴的空间布局或展示形式,游客称其为洞穴风,给人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体验。馆内既有寺院文物,又有从民间搜集到的老物件,还有诸多名人字画陈列其中,诗书画印,琳琅满目,这种丰富的展品陈列方式或许也与洞穴中蕴含丰富文化遗迹的特质有一定的相似性。</p> <p class="ql-block"> 展览巧妙地将佛教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既保留了古朴的禅意,又不乏科技的灵动。光影交错间,佛像的庄严、经卷的厚重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让人在静谧中感受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开福“十六景”本是承载古寺风华的文化印记,而陈列馆对其的复原,堪称一场精妙的“时空回溯”。它以匠心复刻景致细节,让消失于岁月的“紫微山房”“碧浪湖”等经典场景重焕生机,既守住了佛教文化与园林美学交融的历史脉络,也让今人得以跨越时光,直观触摸古寺往昔的清幽意境。</p> <p class="ql-block"> 展馆复原十六景,核心意义在于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文化根脉,让承载开福寺千年底蕴的景观符号从文献走向现实,实现文化保护与公众体验的双重价值。将散见于史料记载、可能已湮没于时光的“十六景”具象化复原,避免了古寺景观文化的断层,为研究宋代以来佛教寺院与园林结合的建筑风格、文化习俗提供了鲜活样本。</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五代的开福寺,一千多年來,历经沧桑而佛光璀璨。历代高僧大德化导群生,佛学承启,光照湘楚,亦是普罗大众心目中一脉不息的温暖。然漫長的生存变迁和厚积的历史文化,一直靜臥於晨钟暮鼓中,鮮為人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突,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长沙地标的开福寺感沐国恩,弘揚中国优秀传統文化,开辟展馆,以艺术的表达,展示历代变迁中的寺院脉絡,紀念先贤大德,祈福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墙上古画显示五代时的开福寺,殿宇宏丽,“千僧云集,佛法创典,何其盛也”。据《潭州开福转轮藏灵验記》記载,马氏会请來惟劲禅师建“转轮藏”奉安法实,“布地文石,为云涛之状以象海。琢石云涛之上,以象须弥山。建大轮山之颠,而辅以小轮四,棋布峙立,如人聚五指。翔空为朱栏青锁,间见层出,以象忉利宮阙”,為湖湘之首。</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在湖湘文脉中地位独特,既是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寺内留存的《开福紫微堂莲池谱》等珍贵文物,以及历代高僧大德、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作品,构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持续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湖湘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碧湖诗社在开福寺成立,得名于开福寺十六景之一的碧浪湖。诗社汇聚了王闿运、郭嵩焘、陈三立等文人学者,以及释敬安(八指头陀)、笠云、海印等高僧大德,是晚清湖南最负盛名的文人诗社,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儒释合一”诗社,对近代湖湘诗派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开福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福·相——佛像印艺术展”,展出了各种跟佛像相关的印章以及印章拓印的文书,这些拓印作品展现了佛教文化与印章艺术的融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自五代十国(927年)创建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其建筑、碑刻、长联等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拓印基因。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年)复刻的“潭州紫微山开福寺敕赐圣寿勇禅师印”,作为开福寺历史的重要见证,现存于开福寺历史陈列馆,其印文的清晰度与工艺的精湛性,展现了古代拓印技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小方格内都是开福寺收藏的名拓印章。它们是千年古刹与传统文化交织的鲜活载体,每一枚印章、每一幅拓印作品,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信仰的力量与艺术的匠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的拓印作品,是墨与石的对话,更是历史与当下的相拥。它以碑刻为骨、朱墨为魂,将《长沙开福寺碑》的苍劲笔意、佛像印的庄严法相,从斑驳古迹上“复刻”于素纸,让沉睡的文字有了温度,让静默的造像有了神采。</p> <p class="ql-block"> 这些拓印,不只是技艺的呈现——每一道墨痕都承载着湖湘文人的风雅,每一方佛像拓片都传递着佛教文化的慈悲。游客指尖轻触的,是古代先贤的书法风骨,是“福·相”艺术展里的禅意美学;带回家的,更是一份可藏可赏的文化记忆,让开福寺的千年文脉,借由这一纸拓片,真正走进生活、代代流转。</p> <p class="ql-block"> 展陈的高僧木雕像,是千年古刹佛教文化与木雕艺术的完美融合,匠人们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从佛像的面部表情到衣袂褶皱,每一处细节都精心雕琢——高僧的慈眉善目、眉宇间的睿智、衣袍的飘逸感,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陈的佛泥塑头像,是指尖匠心与禅意哲思的完美交融。匠人们以素土为材,经揉、捏、塑、刻,让冰冷的泥土有了温度——眉峰轻蹙含悲悯,垂眸含笑藏慈悲,每一道衣纹褶皱的起伏、每一寸面部肌理的细腻,都绝非简单的形态复刻,而是对“庄严”与“亲和”的传神诠释。</p> <p class="ql-block"> 方寸藏禅意,笔墨载千年。开福寺的印章与书法,各蕴风华却又相得益彰。印章以方寸为天地,藏尽巧思与祝福。无论是佛像印的庄严法相、“福”字章的饱满圆满,还是生肖章的灵动鲜活,皆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佛教的慈悲意、湖湘的烟火气凝于一方。</p> <p class="ql-block"> 书法则以笔墨为桥梁,连接古今文脉。寺内留存的历代高僧与文人的楹联匾额,或笔力苍劲如松,或气韵清雅如莲。徐树钧等先贤的墨迹里,藏着湖湘文人的风骨;禅意楹联的字句间,透着佛教的智慧哲思。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历史的低语,让开福寺的千年底蕴,在墨香流转中静静流淌,引人驻足深思。</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后部东边的无相楼后再次回到西边,这里有古寺千年法脉的“精神坐标”一一祖堂。祖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师的牌位,每一尊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禅宗智慧。香烟袅袅中,信徒与游客得以在此寻觅心灵的慰藉,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祖堂正壁中央供奉的“禅宗六祖”群像,以整块香樟木圆雕而成,六祖慧能大师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左手托钵、右手拈花,衣纹如行云流水,面相却似农夫般朴拙——额间三道深纹恰似稻田阡陌,眉弓挑起如新月,唇角微含“不立文字”的笑意。</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这座观音宝塔是湖湘大地上一座融汇信仰、艺术与自然之美的精神灯塔。它静静矗立,仿佛自盛唐月光中生长而出,以七重飞檐托起六角晴空,每一片琉璃瓦都映照着湘江的波光,每一缕檐铃轻响都应和着洞庭的潮音。</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小和尚石像群以憨态可掬的造型成为寺中最具亲和力的景观。这些石像多为孩童模样的小和尚,或双手合十作揖,或蹲坐玩耍,面部表情生动活泼,丝毫没有传统佛像的庄严疏离感。这种“萌”与传统寺庙的“肃穆”形成强烈反差,让古刹多了一份烟火气与温度,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将佛教文化中的“慈悲”以更亲切的方式传递给现代人。</p> <p class="ql-block"> 来到寺内多宝楼,这里有"心光普曜"沉浸式佛学文化艺术馆。馆内运用高精度数字孪生、裸眼3D等技术,还原了宋代鼎盛时期的“开福寺十六景”,并通过字影墙、水晶佛像、三面投影CAVE多媒体艺术灯光等,展示了佛像、壁画等文物的细节,让游客领略佛教文化与中国建筑、造像、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以“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生动演绎了开福寺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地貌,全面展示出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高新前沿的科技让游客沉浸式领略开福寺的悠久文化和艺术,全身心感受中国化佛教“唯指本心”的内核与精髓,同时让游客欣赏到中国建筑艺术、造像艺术、绘画艺术、金石文化、诗词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进馆后看到带小和尚致礼观音像的“佛”字,它并非简单的文字书写,而是将“佛”的精神具象为可感知的场景——小和尚作为“求道者”的象征,以虔诚致礼的动作连接起“人”与“佛”的距离,而观音像则是“慈悲”的化身,三者共同演绎了一场“求道、渡人、证悟”的禅意戏剧。</p> <p class="ql-block"> 除了科技赋能,艺术馆还注重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心之工画”空间以“时间长河与翻开的书卷”为意象,将开福寺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几分钟的沉浸式体验;“碧湖诗心”空间通过地面投影模拟碧湖之境,展现“碧湖诗社”的诗词意境,让游客在诗词中感受开福寺的文化厚重。</p> <p class="ql-block"> 馆内高科技手段演示下的《波罗蜜多心经》,古老的佛学经典不再是纸页上的文字,而成为一场视觉、听觉与心灵的沉浸式盛宴。激光投影、AI交互、全息影像等技术,将经文的深邃哲思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现代体验,既保留了传统的神圣性,又赋予其贴合时代的鲜活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艺术馆出来转到了财神殿前。此殿作为长沙城中最知名的财神殿之一,这里不仅是本地人的“心灵寄托所”,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祈福地”——每逢初五财神圣诞、春节等重要日子,殿内人头攒动,香火缭绕,却依然保持着一份庄重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开福寺后出大门走到马路对面回望山门,这座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巍然屹立于寺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古刹的沧桑与威严。山门两侧的门联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湖南布政史、名书法家韩葑所书,字体苍劲有力,笔力雄浑:“紫微栖凤,碧浪潜龙”。这副对联不仅是对开福寺周边昔日山水胜景的赞美,更是对古刹灵韵的高度概括,让山门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走在寺门前的这条长沙历史文化街区中,回望这座千年古刹,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开福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纷扰的世俗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开福寺在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这座古刹会一直在这里,等待着每一位有缘人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