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彭镇老街

昕随我愿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距市区20余公里,具有百年历史的彭镇拥有着老成都的市井烟火气。偷得浮生半日闲,早五时寻它一碗清茶。</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彭镇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初名“永丰场”,寓意“永远丰盛”,后因清代享有“彭氏一门六进士,文韬武略镇京师”之称的彭端淑家族迁居于此而改名“彭家场”,民国初年正式设镇。</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雍正时期的进士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晚年归隐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今成都石室中学)潜心讲学,为川人敬重。在锦江书院做学府道台期间,彭端淑常到杨柳河畔视察,见此处风景秀丽,舟楫繁忙,实在是著诗赋文的好地方,于是将家族迁居于此,并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为学》。其核心区域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川西民居风貌,是成都周边难得一见的,以原住民生活和老茶馆文化为主的老街。</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学》金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其作者就是彭端淑,旨在鼓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b></h1> <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踏入杨柳河畔桥头的观音阁茶楼,明清川西老式的穿斗房,层层叠叠的瓦片,斑驳破旧的墙壁,极具年代感的木质方茶桌和竹椅叽嘎作响,老虎灶上磕碰坑洼的铝水壶滋滋冒气,脚下还有密密麻麻的“千脚泥”,浓浓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据传闻,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独一间茶铺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护,故而得名观音阁茶楼。</b></h1> <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地人自取茶杯泡茶、自带茶杯续水都是一元,也有打秋风加水坐一坐,分钱不花。外地人喝十元盖碗茶,发个水瓶给你各自填水,茶博士两女两男不得再理你。</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蜂窝煤烟夹着叶子烟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元的茶水其实就是买个座,滚水入碗,静待烫开老三花裹藏的氤氲。</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可以长枪短炮对这些老巴子们随意拍照,这也许就是老茶馆生存的门道。</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位吃着叶子烟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落座后,对面老哥递上一只自制雪茄,老爷子又重新解散裹了一偏,点燃。打听旁人方知已经九十五岁高龄,每日打卡是这里的常客。</b></h1> <h1><font color="#ed2308"><b>  老爷子刚把烟点上,茶博士提着洋铲就在他面前倒了一堆碳灰,看来烧水的还是是蜂窝煤,土痰盂方便清扫。</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带着帽子看手机的这位爷最为活跃,讲话的声音也最大,天南地北、世界局势......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老哥说孙悟空是两兄弟。</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观音阁茶馆重建于1916年,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成立于1923年,这么看来观音阁老茶馆比它还早7年。</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世纪80年代,观音阁老茶馆现“主理人”李强的姑妈在此经营;上世纪90年代,姑妈年事已高,李强接手直到现在。在两代人的手里,老茶馆延续至今,经营模式也传承下来,既没有被拆迁,也没有转做它用,在飞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堪称奇迹。2018年正式列入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25年5月被收录于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观音阁老茶馆这些历史印记,是2009年剧组留下的,不是文革遗物。由香港导演陈果执导的《成都,我爱你——过去未来》剧组将该茶馆作为拍摄场地,为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环境氛围,剧组对茶馆进行了整体装饰,设置了柜台,用画旧如旧的方式,在茶馆里绘制了一些典型的时代宣传画,并在茶馆内外墙壁上书写了一些标语口号。这种年代感的环境成为吸引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法宝。</b></h1> <h1><font color="#ed2308"><b>  老茶客和游客们达成了默契:凌晨4点到上午12点,本地老茶客在这里喝茶、谈天,摄影爱好者创作采风;下午至晚上,游客在这里体念老成都的慢生活,用10块钱买断半日的优哉惬意。</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栓个围裙带个耳机的汉子就是老板李强,现在基本是早晨八点半上班,来了就独自玩着手机,也不见他提壶甩开水表演了。</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观音阁老茶馆的出名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在2002年时任《华西都市报》摄影部主任的朱建国因为采访,路过茶铺,瞬间被原汁原味的环境与氛围吸引。经他的推荐2006年5月7日,李伯清带上徒弟赴约。在茶馆,他客串起堂倌儿,给茶客掺水,还为大家表演散打。5月13日,华西都市报第二版头条重磅推出《百年茶铺当堂倌 咦,李老师得嘛!》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和媒体关注,观音阁老茶馆一炮而红,不仅吸引了崔健、郭涛、陈果、许知远等名人,还引来了路透社的记者,将它推向全球。</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彭镇老街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永丰路、另一条是和它相连的马市坝街,两边是川西风格的百年老屋。</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里的老屋在街面上看着不大,但进深都很长,有的里面还有小院和天井。</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顺着街道的一条小巷进入,里面别有洞天。一颗柚子树挂满了成熟的果子,树下摆满了座椅,是一个喝茶的好去处。</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穿斗”结构,竹编夹泥白墙,小青瓦。川西平原最为典型的建筑总是让我流连忘返。</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彭镇观音阁老茶馆之外的另一家网红茶馆永丰茶社。茶社的前身是铁器社,四合院布局,有戏台和天井,院子里还有几颗百年老树,周迅和任贤齐来打过卡。</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家茶馆的掌柜台很有特色,搪瓷缸、暖水瓶、陶瓷罐、玻璃茶叶罐等琳琅满目,色彩花花绿绿很有历史感。</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彭镇古街最可贵的是居住了很多原住民,当然有些房屋出租开了咖啡馆、小茶馆、民宿店等。但漫步在老街中最长约200米的永丰街,还是能看见土族们守望的餐馆、杂货铺、供销社、小超市、裁缝铺、面店、糕点铺、修表铺、配钥匙店、铁匠铺、纸货铺......都是多年的老店,街坊们相互陪伴流年,共度余生。</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漫步街头巷尾,建筑古朴中透着时代的气息,古今对话,文化碰撞。在城市的喧嚣中累了,可以在这里走走看看,寻得短暂的松弛也不枉此行。</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彭镇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2016年专门来过一次拍观音阁老茶馆,做了一个专辑,偶尔也翻看重温当时的心境。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宁静与美好。</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果你想,就去看看这个充满故事的小镇吧!</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