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擵詹鄞森《文创,让人爱上培田》一文后的赞叹

肇之日源

<p class="ql-block">  文创——为物象景观注魂</p><p class="ql-block"> ——陈日源</p><p class="ql-block">读罢原闽西日报资深记者詹鄞森的《文创,让人爱上培田》美文,不禁发出一声赞叹:鄞森兄文心雕龙几十载,总是为一脉汀水,那载不尽的客家魂而倾心尽力。翻开詹鄞森“盈盈馨语”中的篇章,恍如抚过闽西古屋中一页页泛黄的族谱。他笔下那沉实如土的文脉,在老井的幽深、古树虬枝的沧桑中,化作汀江的粼粼波光,化作土楼砖缝间悄然钻出的青苔,更化作宗祠神龛前缭绕不息的香火,不断地羽化升腾。他的文字皆从泥土中扎根生长,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乾坤。</p><p class="ql-block">詹鄞森以资深记者的敏锐,目光如炬地捕捉着客家日常里被忽略的吉光片羽。那走村串户时乡邻手中一块质朴的“等路”,那寻常围屋里一扇刻满年轮的门扉,在他笔下都成了客家人坚韧与温情的密码。他写古村落的式微、老手艺的消隐,笔端蘸满了忧思,那是对文化之根行将断裂的深切焦虑,如长汀故园墙头斑驳的刻痕,无声诉说着流逝之痛。詹鄞森的散文,早已超越纸面风景。它们化作一条无形的文化脐带,将游子的心与故土紧紧相连;更如同无声的邀约,引领探寻者溯汀江而上,叩响古老围屋的门环,去触摸那温热的生活肌理。当文字成为唤醒乡土记忆的钟声,文化的血脉便得以延续,沉睡的山水村落便在目光与脚步中重焕生机。詹鄞森以深沉笔墨点灯,照亮了客家山水的幽深脉络。在浮躁的时代,这文字如汀江深流,悄然滋养着文化根脉——它让匆匆过客驻足,使遗忘的记忆复苏,最终将一片水土的魂魄,凝成足以抵御时光冲刷的磐石。我发现,闽西有一大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及有识之士,在做着同样的努力,那般执着,且精彩绝伦。这是闽西之幸,也是龙岩文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p><p class="ql-block"> [文创是抬升文旅产业最不可缺的支撑力!]</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日编辑定稿于汀州</p> 附:詹鄞森文 <p class="ql-block">文创,让人爱上培田</p><p class="ql-block">作者 | 詹鄞森 </p><p class="ql-block">艺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少数人的专利;艺术,更不是冷冰冰的一些人的自娱自乐。当“艺术点亮乡村”,成为美丽乡村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时,当连城培田古村与当代艺术对话时,当年轻人爱上培田时,我们的感触更深了。夏至刚过,烈日炎炎。我们在“一米山禾”酒米稻作区,见到了培田画院的主人项惠斌,他正与农人们在水田弓腰插秧。他带我们走过古村千米古街,在“最美转角”处,来到他创办的培田美术馆。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古村落全景。一片黛瓦灰墙的明清客家民居,错落有致,气象非凡。一条青石板路,逶迤延伸至远方。村头,古树葱郁,古老的水车,慢悠悠地诉说古老与现代的故事。据古村落讲解员江倩英介绍,培田村始建于元代,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高堂华屋,更有不少的宗祠、书院和跨街牌坊,被誉为“民间故宫”。在村庄“三横五纵”格局中流淌着明清客家建筑的血液。继述堂前对联“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诉说着培田人血脉中隐秘的耕读基因。从事美术、文化创意的培田人项惠斌,在深圳创业20多年后,突然中途下车,回到终点站培田。他说,我感觉很对不住深圳的朋友们!2023年,项惠斌利用村里3300平方米的废弃粮仓,创建培田美术馆。钢架结构与斑驳粮仓墙体交融,现代诧寂风与时代风尚互相融合。一个乡村美术馆横空出世。培田美术馆划分出艺术家公寓、沙龙区、茶室及咖啡空间,汇聚了影像、美术、音乐、戏剧、陶艺、酿造、竹器等领域的文化艺术空间。项惠斌上下求索,同声呼应,招揽了共同爱好、情趣的同道近百人,共同打造客家传统文化品牌孵化基地与民间非遗传承人交流中心。成功孵化出“一米山禾”“自在培田”“溪山窑”等文创品牌,启动“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20多位艺术家长期驻扎古村,构建起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的时空对话平台。“欧洲酒庄能用品牌讲故事,我们的米酒为何不能?”谈及建馆初衷,项惠斌以米酒为例,希望一粒种子、一粒稻米,用艺术酿造成培田的文创平台。项惠斌租赁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莳田栽禾,碾米酿酒,开展研学活动,吸引四方游客。与研学团队共同开办“田间课堂”,待收获季节,将粮食稻蔬捐赠给培田老人食堂。他说,村民自酿的米酒醇香绵长,但是很难走出深山;古宅深巷中的文化故事,也鲜为外界知晓,我做这一切,就是为了提高培田的知名度。美术馆开馆时,画家刘新才“古藤新枝”画展率先亮相,30余幅花鸟作品与古村气质交融,观展游客络绎不绝。项惠斌说,艺术家在此生活创作,作品才接地气,有培田的呼吸。然而多年前,这里却面临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直到村口一座废弃粮仓的蜕变,为古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艺术之窗。很快,杭州艺术研学机构,也组织孩子们走进培田美术馆。这一次,是开展客家夯土建筑主题体验活动,深入感受传统建筑文化魅力。文创,艺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024年7月美术馆开馆后,古村游客结构显著优化,年轻游客占比提升四成。同年12月开始,景区游客量与门票收入同比激增35%。“过去靠农家乐吃吃饭,现在靠美学体验留住客。”百花农家乐女老板说。项惠斌表示,文化艺术,文创空间,旨在点燃年轻人艺术的种子。我们建设“种子图书馆”,不光是展示培田的老种,游客和村民也能在此阅读,保护好这些老种子,是宣传客家文化的好办法,也意味着老一辈传下的东西,在新时代“发出新芽”。目前,培田美术馆陆续吸引优质的主理人,与回乡创业伙伴,收获自己的文创平台,与6个村落形成联动,延伸研学空间。每一个主理人背后可能发展成一个商业品牌或生活品牌,为村庄带来巨大的基础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包括非遗产品、手工艺人作品,一旦融汇到商业品牌的运作当中,就保护和传承了最优质的传统文化。美术馆开馆不到一年,带动了古村旅游收入增长三成。这座粮仓改造的艺术空间,正成为培田递给世界的新名片。展览、演出、传习、文创、艺术交流、研学、休闲、主理人品牌运营,乡村崭新的文化艺术公共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驻足,更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轻奢、网红打卡之地。今年6月19日,高考刚刚结束,“山禾扉梦”空间,就迎来了一群畅歌、曲乐,尽情释放的青年人。此前,“冠豸山水遇见非遗”连城采风团来到连城,仙游、惠安与漳平、连城,结对采风活动,第一站也到了培田。5月底,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策划的“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迎来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与艺术家、作家组成的采风团,来到培田等美丽乡村。市文联主席王永忠说,我们走进培田美术馆等文化新兴产业是第一站,我们还要到漳平东湖村写生基地、漳平农民画乡采风,了解连城连史纸、竹埙、雕版印刷、长汀刻纸龙灯等传统文化技艺,挖掘“艺术点亮乡村”的典型及创新实践,总结各地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6月初,全国政协委员徐里带领全国书画名家一行,走进连城写生,来自全国、省内和高校书画名家等参加了活动。在培田美术馆,画家们兴致勃勃,徐里现场挥毫题写“艺术点亮乡村”,以墨宝寄语。随后与“文艺两新”青年人才座谈。期望通过书画名家们的作品,将连城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宣传出去,让更多人走进龙岩、爱上连城。“老师来到村里了,在老师身边真是美满。”项惠斌说,再一次看老师作画,《培田夏日》在老师的氤氲淋漓中,带来一丝清凉。6月1日,“红土地,蓝海洋”这一延续了30多年文学笔会,第一次来到培田,开展厦龙书画名家采风创作艺术交流,现场集体创作“梅香墨韵”大幅作品。驻村的“老外”也来了,来自美国的布莱恩(Blen Kosh),已经72岁。他本是慕名前来参观游览的,但他看见培田太美了,于是,他留了下来。这些年,受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院士的影响,他一直致力于在美国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鼓掌与欢呼。到中国去,向中国人当面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心头大事。这次他终于梦想成真,来到了中国,以亲身行动感恩中国朋友的帮助。“来到培田村,我仿佛来到天堂!”不仅培田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震撼,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令他流连忘返。他的相机摄入了不少培田的美景:村口的千年古树,古色古香的水车,金色的稻田,如黛的冠豸山和笔架山,精美的古建筑,悠久的耕读传统,这些都令他着迷不已。老外卢安克在培田生活两年后,回到他生活了近30年的广西。网友小红节说,卢安克老师是人间天使,是一个纯粹而高尚的人,是乱世里的一股清流……网友野徒云南说,因为看到你在广西支教,我也决定去丙中洛支教了三年。网友阿沐说,伟大的卢安克老师,通过视频能够看见您真好!中国人亏欠先生啊!真想抱抱您。网友黄侠说,从您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无关乎人种民族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这么纯粹、本真的活着,这是人的原生态……人应该这样活着。培田村口有间美术馆,在左转上坡69米处,讲述的这一个个故事,在这夏日里,给人们带来一缕缕清风。2024年第一季度,培田景区游客1.96万人次,旅游收入76.02万元。而2025年春节的连城县宣和镇培田古村落,游客量同比增长26.8%,创下历史新高。培田美术馆是传统客家文化的品牌孵化基地。未来乡村振兴的进程,品牌运营的思路尤为重要。25年前,时任连城副县长陈日源,上任第9天就发现并保护开发了培田古村落。他说,现在,客家人与培田都已蜚声中外,成为历史的幸运者。培田的辉煌,是历史不经意成就的结果,一举成为研究客家文化的载体。而文创,赋予了古村落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