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有一个以全真教名庵命名的村庄,就是高官寨东安村。<br> 东安村位于高官寨街道驻地西约 4 公里。现全村 500 多户人家。古时,在宋金元时期,这里可是全真教的兴盛之地。据村中《三教寺重修碑》记载:该村原名邢周寨。因师(郭太师)出生于此,修行于此,后圆寂于此,遂改村名为郭太师庵。建国后分为东西二村,村行政机构设在东村,故名东庵村。<br> 清代该村设有大集,据清光绪三十三年《章丘乡土志》记载:乡之设集者三十⋯⋯郭太师庵,五、十。后二村合并为一,仍名东庵村。后改名东安村。 清光绪三十三年《章丘乡土志》记载的郭太师庵大集 <font color="#ed2308"><b> 一、全真龙门宗之兴盛地</b></font><div><br> 在金元时期,高官寨,尤其在东庵、魏化林(现位化林)一带,全真教十分兴盛,是章丘诸多文化的汇聚之地。<br> 自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始,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近一百五十年间,章丘一直归金朝管辖,属金国山东路济南府。这段时间内,全真教传入章丘,并在章丘境内迅速传播。<br> 全真教是综合了道家、释家、儒家三教而创,初名三教平等会,以《孝经》、《道德经》、《清净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必修经典,极类南宋朱熹、二程、周敦颐的心性理学。凡儒家十三经、道藏经典,佛教大藏无不涉猎,以正心诚意,独全其真为宗旨。全真教的开创,使金人统治下的汉族士俗纷纷入教,“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访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授,牢不可破”,形成强大的势力,使金国的历代皇帝又畏又惧,屡屡诏见全真的领袖人物,并赐以封号金冠,从此“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div> 当时,章丘的全真教领袖人物姓郭,名志空,字超然,是全真七子中丘处机的弟子,道号长春真人。清康熙《章丘县志》载:“秘受真法,遂长坐不卧,善运气,有时化为灵风通透关节,有时化为玉液灌溉骨骼,神幻变化,不一而足,闻于朝,赐以金冠锦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按《山东通志》:郭志空,字超然,章丘人,号长春真人。尝遇异人,秘传真法。遂长坐不卧,善运气或化为灵风,或化为玉液。闻于朝,赐金冠锦服。按《青州府志》:志空正隆中,游于蒙山,斜山之壑。会世宗闻其仙风,召至阙,问道。乃属其徒道安子曰:尔之缘契在齐鲁山中。道安与王伯和之斜山,开刱云庵一所。世宗赐额曰:栖真观。”<br> 郭志空的家在今章丘高官寨街道东庵村,当时叫邢周寨,因为郭志空受到了金代帝王的封赐,声名大震,远近全真,无不恭奉若师长。郭志空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修行的全真庵——郭太师庵替代了原来的庄名邢周寨。并在其墓侧庵址上建了座三教寺。从此之后,三教寺(寺奉孔子、老子、佛)遍及章丘,如危山三教殿、摩诃峰、胡山、青龙山等处,全真教徒在章丘占了绝对优势。因为郭志空所传是邱处机的一支全真,被称为全真教龙门宗。所以,章丘全真教徒的辈谱便按邱处机临终之颂次第来序。云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远明。”<br> 在“太”字辈中,章丘的全真教人物是顺治、康熙年间胡山道士毕太和,其后一直流传到民国“宗”字辈而终。<br> 除郭志空外,章丘金代著名道士还有葆光子。葆光子亦俗姓郭(明代县志云其为郭志空之师,郭志空道号明德真人)。隐栖于女郎山三阳洞,日夕不辍,鲜与世人往来,后在三阳洞仙解而去。金代县令刘温,为了纪念葆光子,在洞旁建甘澍亭。 康熙《章丘县志》记载的郭志空、 葆光子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郭志空、 葆光子 <font color="#ed2308"><b> 二、郭太师二弟子“高官”、“魏化”也演变成村名</b></font><div><br> 到了元代,由于元太祖忽必烈对邱处机的敬重,全真教大兴,章丘全真教龙门宗继续发展流播,遍及各乡村邑镇,并渗入到民俗中去,人们营造宫观,乐之不疲。元代时,在郭志空的家乡,全真教十分兴盛,人才济济,其中还有两位事迹最显:一位名叫高官;一位名叫魏化。两位都是得道的全真传人,影响很大。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二位,便把高官成道的村子叫做高官寨;把魏化成道的村子叫做魏化林,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又按:古魏化林镇又名魏郭林镇,可证其与郭志空之关系。<br> 到了明代,章丘道教渐渐发达起来,尤其全真教龙门宗是章丘道教的主力,占据了章丘绝大多数寺院庵观。其余道门如天师道、正一道,散布于各地山水之间,难以与全真教阵容相伯仲。章丘全真教的道场主要在危山、女郎山、胡山、长白山、鸣羊山、青龙山等,全章丘各乡里的三教寺,极盛一时。</div>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和描绘的郭志空 郭志空画像 郭太师大殿 <font color="#ed2308"><b>三、郭太师殿依旧在,逸闻故事广流传</b></font><div><br> 郭太师大殿,位于村中心,创建于明天启年(1627)(《三教寺重修碑》载),经过多年维修,到现在仍然保持完整。数百年来,高官、魏化、郭太师,“五里三仙”的盛名传遍四方。<br> 每年的四月十五为郭太师庵村民俗文化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摆上贡品,燃放鞭炮庆贺“郭太师爷生日”, 祈祷风调雨顺,家家平安,村民幸福,国泰民安。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已经传承了近千年。<br> 在民间还有许多郭太师的传说故事。前面说到,到元代时,在郭志空的家乡,全真教兴盛,人才济济,其中还有两位事迹最显要,传说故事也多。一位名叫高官,一位名叫魏化。两位都是得道的全真传人,影响很大。先说魏化,他与郭太师邻村。一次魏化在路上拾粪,郭仙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并对他讲,你拾粪得拜我为师,不然我叫你拾不着。魏不信,连拾了三天,真的没拾着。这时他登门 拜访,讲了实情。郭先师对他讲,你再拾三天,保你粪堆如山。魏化又拾了三天,果真如此。魏化发自内心佩服,于是拜郭志空为师,开始修道练法。<br>再说高官,他家离仙师不足 5 里。有一次仙师专程到他家 做客,点名要吃他家的狗肉。高官虽然视狗如宝,但又深知他 不是一般客人,不好违言,只能忍痛割爱,命家人将狗杀了,上锅煮肉,当狗肉煮到半个时辰,香飘 5 里,家人馋得直流口水,但不敢偷吃,只用筷子沾了点汤品尝滋味。当他将狗肉端 到席上时,仙师笑着对高官说,你们的狗没有死,不信咱到大门外瞧瞧。高官心怀疑团,随仙师出门,果见他的狗从西南方向一瘸一拐地走来。高官不解地问,狗怎么瘸了?先师说那是你的家人,在煮狗肉时沾了点汤所致。问及家人果真如此,高官深感郭志空仙师道法玄妙,当面拜师,离家修道去了。郭志空仙师对两个徒弟很器重,徒弟也挺出息,不几年也得道成仙。羽化后,人们为了纪念二位,便把高官成道的村子叫作高官寨;把魏化成道的村子叫作魏化林,现改名为位化林。<br>郭志空仙师和两位徒弟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名扬出去,很快传到了京城。朝廷召郭志空进京,受到金朝皇帝最高礼遇,赐以“金冠锦服”。<br> 相传,郭太师云游四海,医治百姓疾苦,为报答郭太师救治之恩,在郭太师建造大庙时,四方百姓自发为郭太师提供建庙材料,遂从各处将木料投入海中,木料就从庙内一口上窄下宽的井内浮出,后来村民从中取水防病治病,此井现存于郭太师庙内。庵内塑有太师像,逢年过节前来烧香祭拜,祈求保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郭太师庵修了又修,香火不断,已有近千年历史。<br> 现在古庙已成为济南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上述郭太师、魏化、高官三位仙人相距五里,故称 “五里三仙”。</div> 村委会 村貌 村一角 笔者编著的《读村说史》封面 内文页 (<b><font color="#ed2308">文/图:翟伯成)</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