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良渚博物院,位于杭州余杭区,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非常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p> <p class="ql-block">前厅照壁画面:由展览主题与良渚文明的重要载体构成。</p> <p class="ql-block">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p> <p class="ql-block">遗址发现者施昕更</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之弟梁思永是考古学家,认可良渚遗址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夏鼐,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正式命名“良渚文化”。</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水乡泽国:第一展厅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更加专门化、体系化,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主要有笔画简单的指事性的抽象符号、象形符号,以及表意性的图画符号三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文明圣地:2007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历程,显示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玉魂国魄: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p> <p class="ql-block">玉琮王,是良渚文化玉琮之首,通高8.9厘米,外方内圆,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纹最精美的一件。其四面琢刻的“神人兽面”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展现了良渚先民对信仰的表达和工艺的巅峰水平。玉琮王被誉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管,出土时一般位于胸腹部或手腕部。玉管一般有圆柱形、琮形、钟形等,器身大小不一,素面,中有对钻圆孔,少数为隧孔。</p> <p class="ql-block">玉璧,特别之处在于其正12点钟位置多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站在祭祀土台上,象征着良渚先民对鸟的崇拜,认为鸟是神明的使者,体现了他们的信仰与图腾文化。</p> <p class="ql-block">象牙权杖,权杖上端为饰满神人兽面像的瑁饰,以圆雕造型表现神人和兽面,充满威严之感。权杖下端为柱形束腰状的镦,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突榫,内部有卯孔。凸榫以下饰满变形鸟纹和兽面像。</p> <p class="ql-block">瑶山玉牌饰,器形平面略呈三角形,底端尖弧。整器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为神兽纹。</p> <p class="ql-block">尾厅,全景展示良渚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良渚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的简洁与实用,同时融入了良渚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建筑外观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少量的木材和石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建筑内部空间开阔,展览区域与公共设施合理分布,确保了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舒适度。</p> <p class="ql-block">建筑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高低错落有致、内部相互联通的空间形态。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空间,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示了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