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蓉的美篇

白蓉

<p class="ql-block">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帝年间,因供奉有佛祖释迦摩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于世,自古就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美誉。法门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朝时更名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下诏钦定为法门寺。法门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核心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法门寺博物馆,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园区等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意在彰显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2007年3月,景区开始扩建。2009年5月9号,景区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11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佛文化景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严格评审,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陕西省第六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山门广场区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及圆融门4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山门广场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北接佛光大道,寓意着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的第一道山门~佛光门,寓意‌佛光普照,万物安康‌。该门作为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进入清净佛国,接受佛光的庇佑。 ‌</p><p class="ql-block">佛光门,其名称和寓意均体现了对信徒的祝福。门上“佛光”的匾额直接点明了这一主题,强调进入此门即意味着接受佛的加持与庇护。 ‌</p><p class="ql-block">佛光门象征着佛光的神圣与庄严。门内设有静心池和喷泉,通过水雾营造祥云氛围,帮助参拜者平心静气。 </p> <p class="ql-block">般若门是法门寺文化景区的第二道山门,位于佛光门之后,菩提门之前,象征佛教中的“智慧之门”。</p><p class="ql-block">门前两侧为莲花净水池,池中雕刻14朵莲花,象征清净无染‌。</p><p class="ql-block">池旁分立佛家神兽青狮与白象,青狮代表护法辟邪,白象象征降伏邪念‌。</p><p class="ql-block">门顶悬挂“般若”二字,字体源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的菩提门是景区内的第三道门,位于佛光大道尽头,寓意“觉悟”,象征通过智慧和修行获得解脱。 ‌</p><p class="ql-block">菩提门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与前三道门(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共同构成景区入口序列。穿过菩提门即到达合十舍利塔区域,标志着由世俗向修行境界的过渡完成。</p> <p class="ql-block">圆融门位于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内,是进入景区的第四道门。设计特色:圆融门只有门柱,没有横梁,造型独特。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因此被称作圆融门。同时,由于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所以圆融门也被称作“空门”。</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p> <p class="ql-block">《大唐迎佛图》为法门寺博物馆邀傅伯星等专家创作的壁画。该作品以唐代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历史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再现大唐王朝八位皇帝六次迎佛骨的盛况,属历史题材宗教艺术陈列。壁画以唐懿宗、唐僖宗父子诏送佛骨归藏法门寺为核心场景,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信息,采用宏大构图展现皇家仪仗、僧俗信众及佛教法器等元素。画作通过细腻笔触勾勒唐代佛教文化与皇室信仰的紧密关联,作为法门寺博物馆重要展陈,强化了其以佛教艺术为特色的馆藏体系。</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寺院位于佛光大道偏北段的东侧,整个寺院面积约3万平方米。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真身宝塔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内,是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历史上多次重建,现为八角十三层砖塔结构,高约47米,是法门寺的核心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百科</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因供养佛指舍利而建塔,因塔而成寺,从1800年前“圣冢”到隋唐修建木塔,至明隆庆三年(1569年)木塔倒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棱八角十三级砖塔。1981年阴雨连绵,宝塔半壁坍塌,经报请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四枚佛指舍利与2499件大唐国宝重现世间;1988年依明塔原样真身宝塔复建落成,法门寺对外开放,同年举办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暨真身宝塔重建落成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众、信众云集法会,共襄盛举。</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4877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8平方米,展区面积总计4000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宗教遗址博物馆。1987年,法门寺博物馆建成,藏品来源是法门寺地宫出土;馆内藏品类别有金银器、琉璃器、瓷器等。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943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5件/套。</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历史文化、以法门寺地宫文物为载体,通过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及所反映出的大唐文化、佛教文化,展示了法门寺文化文物的内涵,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千年之前大唐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设于东展厅,主要展出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分别展出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丝绸、唐皇室系列茶具等文物,再现了大唐王朝的辉煌气象。</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一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所谓“秘色瓷”是专供皇帝使用的瓷,民间不得制作与使用,因而高贵神秘。一般推测秘色瓷的烧制始于五代。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使困扰考古界的千古疑案——从宋代开始人们每提及“秘色瓷”只言是五代钱越小王朝的秘瓷被揭开,有了明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铜浮屠。</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设于珍宝阁,主要展出法门寺佛教文物,包括盛装四枚佛指舍利的宝函、棺椁,体现了佛指舍利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不二地位。</p> <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7年5月5日发现于宝鸡法门寺地宫,收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壶门座玉棺是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家佛教文物,以整块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由盖、室、座三部分构成,通长6.5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长达196厘米的鎏金四股十二环迎真身银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银龟盒是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塔下地宫的唐代文物,通体錾刻龟甲纹与锦纹,其功能曾长期被学界认定为茶具,2018年经实验研究与文献比对,确认为熏香器具,揭示了唐代香具设计的智慧。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银龟盒于2021年首次大规模外展,成为“地宫宝藏——法门寺唐代文物精粹特展”重要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法门寺博物馆出来,要走一段路去往合十舍利塔,大殿很壮观,初一十五和节假日,合十舍利塔会展出真身指骨舍利,很遗憾我们当天去的时候合十舍利塔闭馆没能看到佛祖的真身舍利。</p> <p class="ql-block">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造型为双手合十。合十舍利塔分地面及地宫部分,地面部分内设佛教三身佛(即:法、报、化三身)各方菩萨、四大天王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而佛祖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舍利是梵文音译,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p><p class="ql-block">舍利塔成为法门文化景区的新地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膜拜法门寺,宛如穿越千年时光,步入历史的深邃长河。飞檐斗拱诉说往昔,悠悠梵音洗涤心灵,漫步佛光大道,看雕像静静讲述轮回故事,合十舍利塔下,双手合十,祈愿未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信仰的力量 ,值得一生铭记。</p>

法门寺

佛光

舍利

真身

景区

舍利塔

合十

地宫

文物

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