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戎马一生和凄凉晚年

洛阳才子

<p class="ql-block">山东蓬莱戚继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抗倭英雄戚继光浙江台州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民族影响戚继光的戎马一生</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长期镇守北方,抵御蒙古。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他留下的兵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多有创见和总结,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戚继光出生在山东鲁桥镇(今山东济宁微山县)。戚家原籍山东东牟(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为避元末战乱,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举家迁徙到濠州定远(今属安徽省) 。此后,安徽凤阳定远成为戚继光的祖籍。戚祥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战斗中阵亡。朱元璋称帝后,时追念戚祥开国有功,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自此,戚家一直在登州任职,此地也成为戚继光家的卫籍。</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刚毅好学,有军事才能,先后出任过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大宁(今河北保定)都指挥使及神机营副将等职。戚景通五十六岁时才得一子,故对戚继光要求相当严格。他不仅悉心教导读书识字、传授武艺,还常常灌输一些保国安民、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戚家出身将门,但家境十分清苦。在这种家庭氛围熏陶下,戚继光少年时代即已“通文史经义”。十三岁时即从学于蓬莱名儒。</p> <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故,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父亲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九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经过清理整顿,颇收成效。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题了一首诗,诗中最后两句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出他要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远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  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始的五年中,戚继光每年一次率领登州卫兵家子弟前往蓟州戍边,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考中山东乡试的武举。次年九月到京师会试时,恰逢庚戌之变爆发,蒙古军自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明廷慌忙筹划保卫京师。戚继光于是被任命为守卫京师九门的总旗牌官。尽管没有考中这次会试,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已显露出来。此后,兵科同事看到戚继光的才能,都上疏推荐他。</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深知沿海百姓对此感到十分恐慌,朝廷亦颇为担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东南,任浙江都司佥事。他多次为总督胡宗宪谋划御倭,深得胡宗宪的赏识。在胡宗宪的一再请求下,次年(1556年)明世宗升任戚继光为参将,负责防守倭寇出没频繁的钱塘江以东地区。二十九岁的戚继光得到了实现“海波平”理想的机会。戚继光上任不到一月,就有大批倭寇进犯,明廷调集了数千军士防守。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明军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直到新上任的戚继光奋不顾身地射死了数名倭寇头目时,倭军才后退。</p> <p class="ql-block">  以上几次战斗,加上以前其他将领的抗倭战斗,使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这年冬,戚继光首次向上司提出了创立兵营,选兵、练兵的建议。不久再次向上司递交了《练兵议》。在《练兵议》中,戚继光分析了明军难以与倭匹敌的原因,要求亲行训练。这些建议得到了同僚的支持。如此不出一月,舟山一带倭患大有减轻。</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在抗倭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练兵的计划。以前拨给他的三千军士,经过训练,转战各地,取得了不少战果。但由于选兵这一关并非戚继光亲自把握,士兵多是市井的油滑之徒,在作战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军纪不严,甚至滥杀无辜冒功;一遇到短兵相接的情况,就怯懦不前,或者临阵脱逃。于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戚继光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得到上司及同僚的积极支持,命戚继光招募义乌矿夫。</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一时应募者云集。戚继光认为士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只是乡野老实之人”。他强调选的士兵要胆大,只有胆大,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敌制胜。戚继光在选编士兵时还有“三不用”,即“凡城居者不用,尝败于敌者不用,服从官府者不用”。这样,戚继光在很短时间内即招募到四千经过严格挑选的士兵,前往绍兴进行训练。军队组成之后,戚继光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训练:①“严束伍”,用严密的形式把队伍组织起来,创造了一种被被命名为”鸳鸯阵“的队形,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②加强军纪,严明赏罚。他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③十分重视武艺训练。戚继光指出,学习武艺“不是让你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让你具备立功杀贼的本领。④用卫国保家的思想教育士兵。戚继光一再教导士兵要认识到自己是从百姓中来,为解除百姓祸患而战的。</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沿海各地。大批倭寇由象山海口侵入奉化、宁海之间,派兵直犯台州城。戚继光得报后,挥师南下,先敌一步来至台州城下,以鸳鸯阵猛攻来犯之敌,大败倭寇,追出四十余里,俘斩敌人数百,其余倭寇全部淹死在江中,五千多被掳百姓也得到解救。不久,倭寇后续部队窜至台州东北大田一带,谋袭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侦知敌讯后,在通往处州的必经之地设下埋伏,以少胜多,全歼倭寇二千五百人,充分显示了他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此后,他又在台州一带取得陆战七捷、水战五捷的战果。这是戚家军抗击倭寇的首次大捷。与此同时,总兵们参将又破贼宁波、温州,斩倭寇一千多人。这样,浙江的倭寇基本上肃清了。九月,戚继光因在台州之战中被推为“督战功最”。不久,戚继光再次在义乌募兵,使戚家军的总数增加到六千多人。十月,因闽、广一带的“贼”流入江西一带起事,戚继光又被调来增援,将其击破。十一月,戚继光班师回浙。</p> <p class="ql-block">  浙江倭患终告解除,福建的倭寇活动却愈来愈猖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由于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戚继光又带兵剿倭,秋毫无犯,受到当地民众欢迎。戚家军入闽不到两个月,转战千里,荡平倭巢,名声大噪。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扫清。同年十二月,戚继光升任台州、温州、兴化、福宁中路等处的副总兵。</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离开福建回到浙江后,福建的倭患又趋严重。倭寇在兴化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廷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派遣戚继光再次率军援闽。四月二十日,戚继光在左右两翼配合下,身先士卒。戚家军成功突破平海卫,斩首两千余级,救还被掳男女三千余人。随后又在倭患各地登陆,追歼倭寇,在一个月内奏捷十二次,斩敌三千余。六月,戚继光升任为都督佥事。不久,明廷再誉戚继光为“用兵如神……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升授戚都督同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家军又在王仓坪追上倭寇,斩首百余级,不少倭寇都坠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戚继光分五路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将军李超等出击,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至此,福建境内的倭患暂告平息。此后,戚家军一直驻守在福建境内。</p> <p class="ql-block">  福建倭患平息后,广东倭患渐渐转烈,尤其是潮州倭寇聚众与海盗互相勾结,肆行杀掠,贻害匪浅。驻守在那里的明廷军队多次给予倭寇和海盗以沉重的打击,但不能彻底消灭他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戚家军与官军水陆并进。戚继光将军队分成中、左、右三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亲自督兵渡海,攻进南澳,几乎全歼岛上敌人,戚继光与官军合力直追,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剿灭残贼,这年正月,戚继光因仙游功奉命兼管广东潮州、惠州两府及伸威等营总兵事。到这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p> <p class="ql-block">  东南安定下来之后,明朝北方的边防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当时新继位的明穆宗力图一改嘉靖年间的弊政,而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于是开始经营北方边防了。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戚继光上了《请兵破虏四事疏》,系统陈述了自己对边防问题的看法,要求穆宗授以十万之师,去平定疆场。戚继光被安置到神机营担任副将,这正是三十多年前戚景通担任过的职位。不久,朝廷集中了步兵三万,又从浙江征兵三千,归戚继光专门训练。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穆宗又诏令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事务,专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到隆庆三年(1569年),又进封其为右都督。</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到蓟州赴任后不久,即多次上疏给穆宗,分析边防存在的问题,强调练兵的重要性。他的建议得到了谭纶的赞同和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也得到了神宗的批准。不久,根据戚继光的建议,蓟州防区被划十二路,设立东西协守,分别统领各路,建立七座车营,配合马、步兵进行协同训练。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戚继光以总理衔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亲自督率十二路兵马。他对蓟州等处边防经过仔细观察后,又向穆宗上疏,请求建立三千座空心台。穆宗批准了这一计划,这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到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空心台全部建成,从山海关到镇边(今北京昌平西)的长城防御线上,共计修筑空心台一千零十七座,从而大大增强了长城东段的防御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修长城的同时,戚继光对边军也加强了训练,进行了改革。他除立车营进行车、马、步军协同训练外,还设制了拒马器,用己所长,攻敌所短。他在密云、遵化、建昌三地建立辎重营,作为粮草、器械等军用物资的基地。他还根据军队来源的不同,予以不同的防守任务。隆庆六年(1572年)冬,在戚继光的提议和安排下,边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地点在汤泉(今属河北遵化),车、骑、步三军配合,人数多达十六万,长达二十多天,实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所罕见。演习相当成功,戚继光本人也大为振奋。</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戚继光练兵有方,训练有素,当时董狐狸的几次进攻,都落得一败涂地的结局: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入侵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万历二年(1574年),董狐狸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戚继光决定接受他们的投降,董狐狸将劫掠的边民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再也不敢侵犯蓟门。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蒙古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援师辽东,协助辽东守将击败蒙古军队的进攻。戚继光后来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又晋升少保。</p> <p class="ql-block">  当时明朝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评判边将,每三年派大臣阅边。戚继光的成绩常常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对蓟州防守越来越重视。戚继光镇守蓟州后,一方面由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阁臣的决策有方。另一方面,由于戚继光本人杰出的才能,所以在职十六年,蓟门宴然。另一方面与他擅长同上司、同事相处良好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张居正,每有事即与戚继光商量,想要同戚继光为难的人,都被张居正调离,更为有识之士所乐道。但这种特殊关系在张居正身后也给戚继光带来不利影响。在万历五年(1577年)和万历十年(1582年),谭纶、张居正相继病逝,戚继光失去了在朝中主要的政治靠山。张居正死后,神宗很快开始了对他的清算,作为张居正倚信的大将戚继光也受到了波及。甚至被污为“张党余孽”。这时,由戚继光一手提拔起来的一批人想要整垮戚继光,以取而代之;有人甚至上劾戚继光在蓟镇无功,不如调往南方。神宗却依从这些人的建议,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改戚继光为镇守广东总兵官。戚继光离开不久,一股蒙古军突入黑峪口,有人请留戚继光镇守,也没有得到允许。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戚继光正式赴任广东。戚继光心情郁闷,又因好友们相继离世,更是感到孤单,再加上年老有病,于是一再上疏告退。神宗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同意了戚继光辞职的请求。同年十月,戚继光回到了蓬莱故居。</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为得士心,不惜慷慨解囊,赏赐有功者;到了北方之后,他依然慷慨对待士卒和广交朋友,罢官之后,没有薪俸的戚继光仅靠修立家庙、延师教子以及整理昔日公文打发日子,以至于家中连请医生抓药的钱都没有。妻子王氏也离开了他。而朝廷对他的态度更令人寒心。万历十五年(1587年)九月,河南道御鉴于戚继光战功卓著,才能超群,上疏朝廷,建议再次起用戚继光。结果不但遭到朝廷中某些当权派的严厉拒绝,还将其罚俸两个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贫困的折磨下,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戚继光突然病发,次日病逝,享年六十一岁。直至两年后,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朝廷为戚继光改谥“武毅”。崇祯八年(1635年),朝廷在蓬莱为戚继光建表功祠,春秋祭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