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

<p class="ql-block">  2025年盛夏的7月,我坐上了高铁南下福建。高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产物,是国家一张享誉全球的名片。坐在飞速的列车上,望着窗外快速掠过的城市建筑物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让我回想起五十九年前我们一家离开福建迁往河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下半年,因我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除我大姐留在福州读书外)从福建省东山县迁往河南。先是从东山坐长途汽车到达漳州市,然后坐火车到福州市,转车到上海市,然后从上海坐火车到达江苏南京市,再转车到河南省郑州市。当时文革已经开始,已经有很多学生出来串联,所以列车出现晚点和人员拥挤的现象。购票和乘车都很困难了,所以才采取分段购票乘车,买上那趟就乘那趟车,上了列车有时还要在卧铺与其他乘客共享座位,卧铺上下都坐满了人……</p><p class="ql-block"> 8个小时过得很快,转眼就到福州了。我大姐的三儿子和媳妇接上我,第二天就驱车走高速公路三个小时就到达漳州市,简短停留后连夜又驱车赶往我此行的目的地~东山县。第二天上午拜会了我哥哥的同学王兄、谢兄和我二姐的同学杨兄。王兄、杨兄的的父亲和我父亲,都是1949年初从河南老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到东山县的干部。在他俩的陪同下瞻仰了谷文昌烈士陵园,参观了谷文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东山县铜陵镇,见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儿时的邻居发小杨老弟(在来东山之前通过王兄帮我联系上的)。第二天又通过杨老弟联系上另外两个邻居发小韩兄和刘兄。这是我们分别59年后的重逢相见,此时我们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最小的69周岁,最大的71周岁)。看见他们让我回想起儿时的一些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左到右:刘兄、韩兄、杨老弟、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我出生在东山县西埔(县城所在地)。县城原来是设在城关镇(现在的铜陵镇),1953年东山保卫战以后,县委、县政府等机关陆续迁到西埔。我们家就住在银行办公院里一楼(因我父亲在银行工作)。刘兄家住在三楼,他爸妈忙于工作,常把他们兄、妹、弟三人锁在屋里,我要找刘兄玩就只能隔窗相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工商银行大楼是原来银行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银行办公院里有一口水井,有一大片空地,有机关食堂和餐厅,还有几棵高大挺拔的木麻黄树,这在当时的东山是很难见到的。</p><p class="ql-block"> 东山县在当时是对敌斗争的前线,53年的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在大陆上打的最后一仗。因此,当时是全民皆兵,银行职工干部都是民兵,每周在院子里能见到大家都在擦枪保养武器装备。银行对面就是防空洞,建成一座小山,我们小时候经常跑到防空洞里面和小山上玩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已有1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span></p> <p class="ql-block">  银行的北边是一块空场地,有两棵大榕树(目前树龄已有100多年),是当地百姓乘凉、摆摊的地方,也是我们小孩子常在哪里玩耍的地方。两棵榕树高大茂密,一棵还长了很多胡须,我们都称其为“老爷爷树”。(目前的这两棵榕树,只有一棵是当年的,另一棵树被大风刮倒夭折,后来补种了一棵。大树也被后来盖的楼房挤压的没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可惜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滚铁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跳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子最常玩的项目就是推铁环,跳房子,甩陀螺,投橄榄核等。这些都是既简便易行又取材方便,成本极低。只有陀螺需要大人或大点孩子帮你制作。东山玩陀螺和北方不一样。北方陀螺比较大,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让陀螺稳稳地旋转,而东山玩的陀螺相对较小,一般都是用一只手掌可以握住,先把绳子从陀螺尖部向上排列缠绕到陀螺中部,绳子末端打个大结,用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握在手中向地上甩去,让陀螺在地上稳稳地旋转。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取决于陀螺制作的工艺。小孩子一般都是比看谁的旋转时间长,大点孩子有玩斗陀螺,你的陀螺正在旋转,我把陀螺甩向你的陀螺,把你的陀螺挤走让我的陀螺落地旋转。这种玩法带有一定的破坏性。</p> <p class="ql-block">农民给稻田浇水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东山是个鱼米之乡,到处都是稻田和水塘。儿时经常看到农民脚踏水车给稻田灌水。也有两人手拉两根纤绳,纤绳中间固定一个戽斗,靠臂力和腰力从池塘汲水给稻田灌溉,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哦。那个年代工业不发达,生产力还比较原始,但这些生产工具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想起这些劳动的场景,让人内心充满了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7岁了,开始走进了西埔中心小学读书。现在的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就是西埔中心小学。那时的学校建筑就像一个放大的四合院,是个内圈带走廊的正方形平房,院子大门正南开,中间放了个兵乓球桌,东南、东北、西北角各有一个进出的小门。院子中间是连接教室的十字型路,路把院子分成四等分,东南一块空地有一个秋千架子和一口井,学校的厨房就在东南角。西南的空地有一个大大的木滑梯,还有一个攀爬玩耍的木架子,北边的两块空地种的都是花草。班级从东南角向西环形排起分别是:1-1班、1-2班、2-1班、2-2班……。教师都集中在北边中间的大办公室办公。教学建筑正门外是一个大的操场,是上体育课和集体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上学的头两天,我跟着哥哥到学校后,不去教室上课,就在哥哥的教室外走廊上玩耍,后来被老师(好像是教导主任)把我带到班上,这才开始了正常的上学读书。开始我被分到1-1班(1班都是五年制教学),课程进展比较快,由于几天没上课,跟不上,就把我调到六年制的1-2班。</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刚走出教室没多远,被一个女老师叫住,看了看我然后问我,愿不愿意参加学校的腰鼓队,我当时有点懵,既没同意也没反对,就稀里糊涂被老师带到腰鼓队,见有些同学在哪里敲打摆弄腰鼓,我觉得好玩就上了“贼船”。经常下午放学不能回家,在操场上练习打腰鼓。打腰鼓分男女生两队,我排在男生队的第一名,每次都是首当其冲。学校组织游行队伍活动,我们腰鼓队排在靠前,最前面是少先队大队旗,我哥哥是大队旗手,其次是少先队鼓手,然后就是腰鼓队。我们腰鼓队男队员头上还要扎一条“羊肚白毛巾”,在南方这地方打扮成这样,从我内心是有抵触的,但也没办法,还得去做。好像参加了一年多就不参加了。升到二年级,我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被评为过优秀学生,学校奖励我一件,胸前印有“东山县西埔中心小学优秀学生”字样的浅黄色汗衫,穿上后走起路来都显得格外不一样,哈哈……</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收稻子季节,学校组织我们到已收割的农田捡拾稻谷,大家都积极参与。拿着自带的小篮子,认真捡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经过几天的捡拾,各个班级把捡拾的稻谷统一交到学校,足足有好几大箩筐。学校把这些捡拾的稻谷送交到人民公社。通过这件事,既锻炼了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也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p> <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政府号召大家搞卫生、除四害。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这类宣传漫画和口号。一场搞好环境卫生,消灭四害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在搞好个人卫生的同时,拿起“武器”参加到除四害的活动中去,人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起苍蝇拍消灭苍蝇。</span>班里经常检查个人卫生,看看手脏不脏,指甲长不长。把消灭的苍蝇用火柴盒装好,满一盒就交到班里,看谁消灭的多。</p> <p class="ql-block">  东山是个海岛,有些地方植被少,海上的大风多,风沙也就大,土地也贫瘠,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当年从北方南下的长江支队干部,以谷文昌等人为代表,号召并组织动员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中,我们小学生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自带干粮、工具到一些山上挖坑栽树。我们负责按要求挖树坑,挖好后有人验收,如果宽度、深度不达标还要返工。我们小时候也为东山的绿化出过力,做过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俯瞰老盐场办公楼与当年我们居住的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来平房宿舍拆了后,盖了这个宿舍楼,目前已成危房。</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银行在老盐场办公楼后面,盖了一排宿舍房,拐角是两层楼。我们家搬了过去,杨老弟、刘兄、韩兄的家也搬了过去。我们家住在宿舍的南边,杨老弟、刘兄住北边一楼,韩兄家住二楼。宿舍的前后都有池塘和稻田,妥妥的田园景象。院中靠南边挖了口水井,解决了我们吃水、用水的问题。东山县城是1954年以后,在西埔镇发展建起来的。当时的城市环境还没形成规模,城市与农村犬牙交错,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没有自来水,电力也很紧张。但作为我们小孩子,只专注于吃饱、上学、玩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稻田边、小水塘、小沟渠是我们抓鱼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背上小背篓,拿起竹筢子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  搬到新的地方后,我们这些小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还跑到稻田旁的小水沟里抓鱼。抓的鱼有些就投放到井里喂养。有一种热带鱼,个头不大,小的有2-3厘米长,大的有4-5厘米长,黑灰色身上有红色竖条纹,小鱼放在一起会打架,有时我们会抓几条放到大瓶子或盆里看它们打架。</p><p class="ql-block"> 杨老弟的父母去上班,有时会出现把他和妹妹、弟弟锁在屋里,我们只能隔窗相望。</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家里做饭烧的都是购买的柴草,没有煤更不会有天然气。韩兄、刘兄经常背上箩筐手拿竹筢子去耙草叶,贴补家里烧火做饭使用。看到这种情景,我也让母亲给我弄个箩筐和竹筢子,跟他们去耙草叶。我没有他们有经验,动作没他们快。我获得的成果总比他们少很多。不管怎样我也算为我们家出了点力。</p> <p class="ql-block">  每到节假日,政府部门会在繁华的街道上,搭建彩门,插满松枝,街头的广播会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意志斗志昂扬……”,“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首首嘹亮的歌声,给人一种催人奋进、心潮澎湃的感觉,激励人们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一首歌曲的创作,是一个时代的音符。激励着一代人的前行,滋润着一代人的成长。我们小时在学校学的一些歌曲,如:“戴上红领巾心里喜盈盈,今天走上革命第一程……”,“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月亮在白莲花云朵里穿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这一首首时代的音符,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1966年下半年,我要随父母、哥姐迁往北方了,要离开我出生和童年成长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五十九年后的今天重返东山,时光抹去了我童年的印象,但却让我的回忆源源流出。童年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快乐,有了快乐就会带给你幸福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天东山县城的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铜陵镇(原城关镇)的南门湾</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24年的经济总量已突破了300亿,还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由于产业的调整,传统的种植水稻变成了芦笋等产物。不种水稻了,因此池塘也就消失了。东山是个岛屿,海岛的风光十分美丽,旅游发展的很快,很多景点已成为了旅游热点。东山的海湾多,一个连一个,很适合水产养殖,目前已形成了很大的规模,是东山经济的重要支柱。环岛的公路交通和绿色屏障也为东山增添了美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县铜陵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县金銮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县苏峰山环山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县澳角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山湾红树林栈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于东山县马銮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