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胡,作为民族乐器,它的知名度,普及程度都是相当高的。随便到哪个公园转转,都能发现拉二胡的身影。它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喜爱,大约是声音柔和动听,携带方便等等因素吧。可以说,它是一个大众化的乐器。许多退休老人,拿把二胡,到公园拉拉,和琴友聊聊,不失为修身养性,安度晚年的优雅简约方式。</p><p class="ql-block">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使我受到震撼。那是一条一位专业的二胡教授讲自己学习二胡过程的视频。她讲,从开始学习二胡到音乐学院毕业,她花费了将近二百万元。一把练习用的二胡两万来元,演出用的二胡十多万元。上一节课要四五百元,高级点的课程每节一两千元。天呐!拉一拉二胡,竟有如此高的投入!当然,这样培养出来的是高级的音乐人才,和我们一般人自娱自乐拉拉二胡不能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也有不少人喜欢乐器,二胡也颇受欢迎。但那时家长们对此是不重视的,认为那是旁门左道,你去拉它,不如到地里割把草捡把柴有用。更有甚者,我的一个发小拉二胡,开始水平有限,声音难听,其家长将二胡一脚踏断,扔进炉灶烧成了灰。</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也对乐器情有独钟,笛子,口琴,二胡都想学,那时,最便宜的二胡是一块三毛五分钱一把,也不敢让大人买。因为太想学了,只好自己动手去做。找来竹筒,木杆等原材料,缺少蛇皮,也不敢抓蛇,只好用青蛙皮代替。没有马尾做弓毛,就找了一段尼龙绳拆开绷在竹棍上制成了弓子。找一段电话线里的纲丝当琴弦,外弦单根就成,内弦是低音,就用两根绞在一起用。这样的二胡,音色可想而知,不用说悦耳动听了,能不惹人烦就烧高香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上了初中,那是一九六三年。毛主席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有看法,认为学生光是死读书,读死书损坏了身体,要改变现状,大搞文体活动。学生们从家里带了乐器到学校,但不会用。有的拿了笛子连吹响都办不到。相比之下,我可以吹个《东方红》了,《北风吹》了一些简单歌曲。当时这种雕虫小技竟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学校一位管财务的老师有一把很不错的二胡,我和另一位同学便跑去借用,利用午休时间躲个偏僻地方去练习,日积月累,竟也拉得有点门道了,不能说动听,至少是能听了。后来参军卫国戍边,还被抽调到团文艺宣传队从事演出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拉二胡的经历可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拜过老师,几乎没有投入什么经费,完全是土生土长起来的。当然和专业的二胡演奏水平相差甚远。作为自娱自乐,或为一般业余演出者伴奏,还是能跟上趟的。对于没有过高要求的我,这也就夠了。</p><p class="ql-block"> 人家投资一二百万元,我是白手起家,能比吗!再想想,真正能拿出百万元学一门乐器的家庭能有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