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燕赵大地——冉庄地道·隆兴寺·正定古城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是燕赵之行的收官之日。用过早餐退了房,九点整从保定优谷酒店出发,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战故事片《地道战》的拍摄地冉庄村。我们这个年纪对电影《地道战》都非常熟悉,因而对能亲身体验电影中的场景充满期待。导游说,当年筹拍民兵教学片《地道战》时,八一厂原选在故事发生地的正定县 “抗日先锋村”高平村,后因高平村的地道被洪水破坏,于是才改在临近的冉庄等地作为拍摄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冉庄位于保定市的清苑区,是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抗战年代曾依托复杂的地道网络有效打击日军。大巴沿乐凯南大街、高架路转旅游路驰行,而后从冉庄镇的西辛庄穿过,很快来到了冉庄景区外侧的公路边。在《地道战》主题曲的广播声中下了车,跟随导游步行前往300米外的冉庄地道战纪念展厅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冀中冉庄地道战纪念展厅”由杨成武将军题名。展陈以历史照片、实物和沙盘模型组成,分"抗战背景""地道形成""战斗历程"三个部分。陈列的出土文物包括土制手枪、铁制地雷、油灯、纺车以及挖掘地道的鉄锄等物品,展现了当年军民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不屈精神和战斗意志。陈列的实物、模型还清晰再现了地道网络的结构——主干线、支线、隐蔽洞口、射击孔、防水防毒设施等,让人对地道的功能性有了初步认识。据统计图表,冉庄民兵进行村落地道战72次,配合外地作战85次,共杀伤敌人2100人。我在冉庄烈士名录前伫立许久,依次默念着为国牺牲的37位抗日英雄的姓名,表达此刻我对英雄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地道总长约16公里,以十字街为中心,延伸4条干线及20多条支线,以网状结构连通村内外,内设指挥部、射击孔、陷阱、翻板等。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体验欲,展厅在展览的结语旁开放了一段斜坡往下的地道。10点55分看完展览,团队跟随导游鱼贯进入这段地道,实地体验抗战年代的战斗场景。地道宽约0.8米,高约1.7米,拱形弧顶,有支道,虽为原物,但显然经过了修整翻新。据导游介绍,冉庄地道的雏形,是村民为躲避进村搜掠的鬼子而藏身的自家地窖,后在斗争实践中被村民用地下通道连接起来,形成了既能藏身又能杀敌的地道,成为冀中人民与日寇艰苦卓绝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地道口出来,已身处冉庄街道之中。整个村庄至今还保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环境风貌,20万平方米的地道战遗址被列为保护区,其中3000多米的地道、32个地道口保存完好。走在细雨中的街道上,不时可见抗战时的作战工事和墙壁上的抗日标语,地道战电影中出现的十字街口挂有悬钟的老槐树已经枯死,据说是因根系在整修地道时遭受了重创,但老树虬枝上的弹痕仍依稀可辨。在村中干道旁标为抗战食堂的仙客来饭店用过午餐,团队结束在冉庄的参观游览,前往下一站正定隆兴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1961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冉庄到石家庄正定的隆兴寺约有106公里。大巴沿313乡道上京港澳高速,转新元高速、复兴北大街驰行了近一个半小时,于下午1点50分到达隆兴寺旁旺泉南街的停车场。下车走过停车场,就来到中山东路旁的隆兴寺了。据寺院简介,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同时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摩尼殿、转轮藏阁、五彩悬山倒坐观音、铜铸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和铜铸毗卢佛等六项被称为建筑、造像和艺术之最。我们从作为寺院山门的天王殿进入,与金代遗存的木雕未来佛弥勒打过招呼,便欣然入内,跟随导游小马去逐项观赏隆兴寺的“六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天王殿不远,就遇一座形状方正的高台,导游说这是大觉六师殿的遗址,始建于宋神宗元年,原供奉释迦摩尼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遗址的北面,是面阔与进深均为七间的摩尼殿,该殿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处一山花向前的抱厦,平面布局为十字形,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导游引导我们入内观赏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最美观音的五彩悬山壁塑。在向我们讲解殿内的榫卯结构和殿内的精美壁画时,引来不少蹭听的散客将我们挤到了一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匆匆一瞥牌楼门、戒坛和明朝弘治六年建造的铜铸双面佛像后,来到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木构建筑之杰作”的转轮藏阁。这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建筑结构。内有国内现存最古老转轮藏,直径7米,可旋转诵经,体现了宋代的木构技艺。随后,又跟谁导游欣赏了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被康有为称作“楷书之祖”龙藏寺碑,并来到毗卢殿,观赏明万历御制,高6.42米,1072尊小佛环绕的铜铸毗卢佛。遗憾三层建筑大悲阁正在维修,没能观赏到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分七段建造合成,高21.3米的中国古代最高铜佛千手千眼观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领略了被赞为古代建筑和艺术巅峰的隆兴寺五最,大家前往寺内的“龙腾苑”自由活动。这是隆兴寺于2005年增建的一处集文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寺庙园林。占地面积40亩,内有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画墓、明代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以及古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走进苑内,发现除文物遗存外,还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实在是香客游人休闲养性的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回停车场,已是下午三点一刻。隔着旺泉南街的是正定博物馆,可惜因时间关系无法前往,只能心存一憾了。大巴将我们送达不远处的古城附近停车场。下了车,穿过广惠路,沿燕赵南大街步行前往古城南门。这座筑于明洪武年间的古城,墙体全由青砖砌成,高约10米,宽6至8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我从门右的登城马道走上城墙,先居高临下观赏了内城中的瓮城,而后来到城楼正面,遥看正定城区新貌,并在城墙上自西往东再自东往西走了一段,想象着明清两代的士卒在此日夜守城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眼见预定的集合时间快到了,我与卢兄挥别了古城,反身走向停车场。途中发现左侧园林中有一巨大的花篮似有眼熟,同伴告诉我那花篮曾在央视节目中出现过,于是快步跑向前去,匆匆拍下花篮的倩影。而后穿过广惠路,凭身份证进入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的广惠寺,近距离欣赏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遗存(1161-1789年)的高33.35米,四层结构的华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到停车场,找到连续九天相伴我们的豫EA3822大巴,登车前往石家庄火车站东广场。今晚8点09分,我们将从石家庄站登上开往上海的K371次列车,于次日下午2点45分回到上海火车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