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竹稻、多年生稻

黄大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科学家突破传统的水稻种植限制,提升粮食安全的韧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水稻、竹稻和多年生稻三者从不同维度解决了水稻生产的关键问题。</span></p> 海水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的水稻品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海稻86”。2017年,袁隆平领衔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2020年,全国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多地测产亩产超千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水稻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水稻生长在淮海平原的低洼涝区、渤海海岸线上新沉积的海滩、西北内陆的干旱盆地,味道逊于普通的大米,经济价值并不高,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研究和推广呢?因为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保住我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干旱和洪水灾害的更加频繁,粮食安全愈发严峻。我国有2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潜力,按照亩产300公斤计算,可以养活1.6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育种技术的持续优化,海水稻的市场价值会逐渐提升,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比如米粉、米酒。海水稻比普通大米硬,原因是其直链淀粉含量更高,目籽粒结构更紧密,这是它适应盐碱地高渗透压环境的生理特性之一。高直链淀粉含量能让米粉煮熟后更筋道、口感更爽滑,符合优质米粉对“耐煮性”和“弹性”的需求。大米酿酒的关键是淀粉转化为糖的效率,海水稻直链淀粉高,酶解速度慢,可能会延长发酵周期,但通过优化酶的用量、发酵温度参数,可改善出酒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水稻已在迪拜沙漠试种成功,凭借抗盐碱、抗涝、抗病虫害的优势,海水稻可以成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避灾作物,缓解粮食供应的压力。</span></p> 竹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竹稻是一种由水稻和竹子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而来的非转基因水稻新品种。1969年,广东梅州农科所研究员钟章美提出“以竹育稻”设想,历经40年超千次实验,利用竹子开花和水稻开花相互授粉,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稳定遗传的竹稻品种中华竹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竹稻结合竹子的强抗逆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旱)和水稻的产粮属性,在多雨、大风地区等恶劣环境中的存活率更高,减少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竹稻的稻杆更有韧性,可抗倒伏,叶片更厚实,大幅度减少了害虫的啃咬,不需要打农药。其米粒细长、米香浓郁、富含竹黄酮、蛋白质、锌、硒、钙、铁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一般肥力水平田块每亩产量在500~600公斤,高产田可达800公斤。部分品种还可以作为青贮饲料。</span></p> 多年生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年生稻由云南大学胡凤仪教授团队历经20多年,利用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与一年生亚洲栽培稻进行杂交技术培育而成。该品种种下去后,地下茎会不断长出新苗,最长可连续收割7年。每年能省去60%人工成本,产量与普通水稻相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2月,多年生水瑶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并荣登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如今多年生水稻已在中国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建立了100多个示范点,还走出了国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年生稻一次播种可连续收获3~5年,无需每年翻耕、育秧、插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节省了农民的时间和劳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免耕和少耕的种植方式能减少土壤侵蚀,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符合可持续农业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守护者。中国科技人员用技术创新打破了粮食产量的天花板,用坚守与奉献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影响深远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