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每年9月,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汇聚胜利,为这里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而在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背井离乡,选择扎根荒原,一待就是一辈子。从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出发,他们奏响了一首胜利版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 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从这张1965年9月5日《勘探》报中,我们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1964年1月,胜利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会战全面展开。油田开发建设需要大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青年力量。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诞生了。这所学校将学习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能满足会战紧缺技术工人的难题。战区半工半读学校于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578名教职员工和学工满怀喜悦,共同迎来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的李桂芝,是学校的第一批教师。她清楚地记得,1965年8月29日,第一批教工和学生全部到了总校。</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桂芝(原半工半读学校教师):“住的房子没有窗户,吃饭没有食堂,就在一个大棚子下面支了两口好大好大的锅,一口做馒头,一口做菜汤。”</p><p class="ql-block"> 周秉凯来自青岛,是学校首批招收的510名新生之一。他们都是在政治思想、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三方面经过严格审查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采访周秉凯(原半工半读学校学生、油气集输总厂原党委书记):“1965年6月,青岛市发布的中专招生简章目录里就有‘石油工业部923厂供读学校’,条件要求比较高,最好是团员。那时非常流行《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大家一听是石油系统的,纷纷报名。路越走越荒凉,到了学校一看,几栋房子、一个大食堂,到处坑坑洼洼、杂草丛生。没有宿舍,临时住在教室里,二三十人一间,上下铺,没门没窗。29号学生到齐后,开始建校劳动,拔草、打扫卫生,干了一个多月,学校才慢慢像样。”</p><p class="ql-block">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当年各地区的招生文件,以及总校和分校的印章共11枚。先后有万名热血青年汇聚这里。李叶山是1965年11月17日,通过日照县组织的考试、体检等层层选拔,才来到半工半读学校的。</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叶山(原胜利石油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东营市政协副主席):“来的时候我17岁,初中毕业。我们日照来了350个人,正好10辆车,一辆车上35个人。从广饶到了这里,一看没水没路,一望无际的是盐碱滩。我们先学的是语文,一人一个小凳子,发一个小黑板。半工半读很辛苦,但是我们心里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尽管学习紧张、环境艰苦,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为国找油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采访宫吉青(原半工半读学校钻井专业学生、黄河钻井总公司退休职工):“有的同学想家会哭,我还没到那个程度。关键是同学们多,很快就适应了。对我来讲,就是一切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我这人很内向,比较谨小慎微,在这个环境里会变得强大一些。三年以后,我们直接分到井队。在学校就对井队环境工作有了解了,心里很踏实,去了从最底层场地工干起一直干到司钻,后来有机会去石油大学学了几年,回来就当了技术员了。变化很大。我一直在黄河钻井总公司退休,觉得这一辈子值。”</p><p class="ql-block"> 会战时期节假日很少,加上交通不便,就算过年也不能回家团聚。李叶山说,两年半的时间,只能把对亲人的挂念埋在心底,通过信件报个平安、相互鼓励。</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叶山:“我们给家里写信,因为保密只能写山东淄博多少号信箱,双方都是报喜不报忧。收到回信就至少半个月以后了,一拿到信太开心了,赶快打开看,家里都很支持。”</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既有理论教学,也有专业顶岗劳动和其他农业劳动。</p><p class="ql-block"> 在专业顶岗劳动期间,学校实行定岗位、定班组、定师傅的制度。学工们来到一线,和老师傅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工人师傅的熏陶,迅速成才。</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桂芝:“总校实习的时候老师带队,分校老师也带队,老师去跟着一起干活,主要起协调作用。书本知识和实际还是有很大区别,一半学文化,一半学技术。尽管我是学物理的,到工厂干活感觉差距还是很大。学电工维修的学生把宿舍墙上都挂上地图那么大的图纸,白天看、晚上看背下来,很快成为车间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采访李叶山:“半工半读这种模式很实用,学工都操作技能很扎实。师傅一对一或一个师傅教2个人,对我们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手把手毫无保留教给我们技能,教我们注意安全,甚至教我们拆洗被子。”</p><p class="ql-block"> 九二三厂半工半读学校设有钻井、采油、电气等多个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文化技术,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虽然只办了一届,但对油田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p><p class="ql-block"> 采访李叶山:“我们来时的350个人分到胜采、运输、供应、钻井。很多工读学生后来响应号召去了江汉、中原、辽河、江苏等油田。半工半读学校为油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非常符合当时的形势。这些人操作能力很强,一年半以后都能顶岗,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采访宫吉青:“尤其是干石油工业,看到东营的变化。因为我们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庄稼都很少。现在成为一个繁华的油城,这里面有我们这一批人的功劳。虽然离开父母远很苦,但是想想这一辈子我们把青春献给这里了,油田发展成这样,感觉很自豪。”</p><p class="ql-block"> 采访周秉凯:“现在每次有同学回来,我都会带他们去原来的校址(现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拍照留念。那里是我们青春的回忆。我们那一代人朴实、真诚,听党的话,为石油事业奉献了青春,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青春,只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最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和姑娘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的青春、热血却汇入这片热土,播洒希望、创造胜利,见证着胜利油田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我们重温历史,是为了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为油田发展和国家富强接续奋斗,贡献更多青春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