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习惯相当于“培养”肾结石

晨曦路漫

<p class="ql-block">肾结石病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会经历其困扰。小小的肾结石,发作时却可能让人痛不欲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些人更容易长肾结石?不疼的肾结石需要治疗吗?</p><p class="ql-block">7个习惯相当于“培养”肾结石</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肾结石是晶体在肾脏中异常聚集而成。尿液中的钙盐、尿酸、胱氨酸等过度饱和时,会结晶成为固体,形成肾结石。</p><p class="ql-block">这种疾病跟饮食密切相关,以下7个习惯会提高肾结石风险。</p><p class="ql-block">1喝水少 —— 结石形成的 “温床”</p><p class="ql-block">身体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尿液会不断浓缩,原本溶解在尿液中的物质因浓度过高而无法继续溶解,就可能沉淀下来,逐渐在肾脏形成结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 1500~1700 毫升,充足的水分能稀释尿液,减少结晶沉淀的机会。2常喝含糖饮料 —— 结石的 “加速器”</p><p class="ql-block">流行病学研究早已发现,肾结石的发病率与糖的摄入量密切相关。糖会促使尿液中钙、草酸和尿酸的排泄量增加,这些物质正是构成结石的主要成分,大大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建议,成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约 6 茶匙)以下。此外,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也会促进钙的排泄,同样需要限量饮用。3</p><p class="ql-block">钙摄入不足 —— 结石的 “帮凶”</p><p class="ql-block">一提到草酸钙结石,很多人会误以为吃高钙食物会导致肾结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多项研究表明,高钙饮食反而有助于减少肾结石的风险。因为充足的钙能在肠道中与食物里的草酸结合,形成不被吸收的草酸钙,从而减少草酸的吸收以及在尿液中的排泄,降低尿液中草酸与钙的比值,进而降低结石发生的可能性。建议日常多吃牛奶、酸奶等奶制品,豆腐、豆皮等豆制品,芥菜、小白菜等绿叶菜以及坚果等含钙量高的食物,但要注意不建议盲目补充钙剂。4</p><p class="ql-block">草酸摄入过多 —— 结石的 “原料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量摄入草酸会使人体尿液中草酸盐的浓度升高,当草酸盐与钙结合,就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增加结石的发生风险。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选择西兰花、胡萝卜、黄瓜、番茄等低草酸食物,它们不仅草酸含量低,还富含多种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对于菠菜、苋菜等草酸含量较高的蔬菜,烹饪时可以先用水焯一下,这样能去除大量的草酸。5</p><p class="ql-block">维生素 C 过量 —— 结石的 “隐形推手”</p><p class="ql-block">维生素 C 进入人体后,有一部分会代谢成为草酸,并随尿液排出。正常剂量的维生素 C 不会大幅增加尿液中草酸的浓度,但如果过量补充,就会使草酸的生成量增多,从而增加肾结石的风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健康成年人每天维生素 C 的推荐摄入量为 100 毫克。不建议长期通过泡腾片补充维生素 C,因为泡腾片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钠,过量摄入钠同样是肾结石的风险因素。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常高盐饮食 —— 结石的 “催化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摄入过多时,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钠,会同时增加尿钙的排出量,尿钙增多就更容易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肾结石。此外,高钠膳食还会降低肾脏对钙的吸收率,进一步加剧结石形成的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 5 克。在烹饪时,可以通过放一些醋、柠檬汁、番茄汁等酸性调味品来减少盐的使用,同时要少吃咸菜、腊肉、火腿、果脯蜜饯等高钠食物。7</p><p class="ql-block">吃肉太多 —— 结石的 “加速器”</p><p class="ql-block">肉类,尤其是红肉和动物内脏,富含嘌呤。当人体摄入过多嘌呤时,会在体内代谢生成尿酸,尿酸过高会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形成尿酸结石。而且,大量吃肉还会使尿液呈酸性,不利于尿酸的溶解,进一步促进结石的形成。因此,日常饮食应注意荤素搭配,控制肉类的摄入量,避免过量食用。不疼的肾结石要治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肾结石之所以不疼,可能是因为结石位置相对固定,没有刺激到肾脏的敏感神经,或者结石体积较小,尚未引起尿路梗阻。但即便不疼,结石也可能在肾脏内逐渐增大,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随着体积增长,它可能会堵塞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而长期肾积水会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另外,结石在肾脏内长期存在,还可能反复刺激肾脏黏膜,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反复感染不仅会让人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还可能加速结石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少数情况下,长期存在的结石可能会诱发肾脏的慢性炎症,甚至增加患肾脏肿瘤的风险。这些情况,哪怕不疼也得治1.结石直径超过 0.6 厘米:这类结石自然排出的可能性较小,长期留在体内容易引发梗阻或感染,建议及时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方式治疗。2.结石导致肾积水:无论结石大小,只要引起肾积水,就说明尿路已经出现梗阻,若不及时处理,会持续损伤肾功能,需尽快干预。结石数量较多或呈鹿角形:多发性结石或鹿角形结石(形状类似鹿角,占据肾脏的多个盏区)容易堵塞多个肾盏,影响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通常需要积极治疗。3.合并感染:即使结石不疼,但如果引发了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等,也需要先控制感染,再根据情况处理结石,避免感染扩散。小而稳定的结石,可暂时观察但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直径小于 0.6 厘米、位置稳定、没有引起肾积水和感染的肾结石,虽然可以暂时不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定期复查(一般每 3~6 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监测结石的大小和位置变化,以及肾脏是否出现异常。同时,要坚持做好生活调理,比如多喝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 1500~2000 毫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如跳绳、慢跑等,有助于结石排出),努力阻止结石增大或新发。总之,“不疼” 不等于 “无害”,发现肾结石后,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或观察方案。忽视不疼的肾结石,可能会付出损伤肾功能的沉重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了肾结石,注意5个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如果得了肾结石,除了避免上文中的饮食习惯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p><p class="ql-block">限制酒精摄入最好不要饮酒,以减少酒精对尿液成分和浓度的影响,从而降低结石的风险。如果无法完全避免,饮酒前可先吃一些淀粉类食物,以减缓酒精的吸收。</p><p class="ql-block">不要憋尿憋尿本身不直接导致肾结石的形成,但频繁憋尿或长期处在憋尿状态,可能会造成尿路感染,尤其是上尿路感染,慢性或反复的尿路感染会增加肾结石的发病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增加体育活动建议多做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最好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尽量持续30分钟以上。</p><p class="ql-block">对症止痛治疗针对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多饮水,配合解除痉挛药物,有利于小结石的排出。如果疼痛仍然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用药止痛,进行止痛治疗。</p><p class="ql-block">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尿常规、B超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结石的变化情况,包括大小、位置、数量等,以及是否有疼痛、尿频等症状,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