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的最后结局

蓝调

<p class="ql-block">  1930年蒋阎冯李爆发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派兵入关,助蒋获胜。到1931年张学良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军关内总兵力近20万人。计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同时约10万人留驻东北。</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部分原驻东北的部队进入关内,西安事变时东北军约有25万人。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拘南京,东北军内部人心浮动。1937年2月2日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人枪杀张学良委以重托的王以哲,史称“二二事变”,此时的东北军已濒于分崩离析。</p><p class="ql-block"> 1937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改编东北军,明确提出要纠正过去东北军封建观念,使之成为国家武装力量。东北军由甲种军缩编为乙种军,把每个军4个师、每师3团的甲种军,缩编成每个军两个师、每师两旅、每旅两团的乙种军二二编制,只有骑兵第2军保留3个师。</p><p class="ql-block"> 撤销原属东北军的8个师的番号(其中的第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被分配给了整编为八路军的红军部队)。改编后的原东北军共组成6个军:</p><p class="ql-block"> 第49军:军长刘多荃,下辖第105师(师长高鹏云)和第109师(师长赵毅)</p><p class="ql-block"> 第51军:军长于学忠,下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和第114师(师长牟中珩)</p><p class="ql-block"> 第53军:军长万福麟,下辖第116师(师长周福成)和130师(师长朱鸿勋)</p><p class="ql-block"> 第57军:军长缪澄流,下辖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和第112师(师长霍守义)</p><p class="ql-block"> 第67军:军长吴克仁,下辖第107师(师长金奎壁)和第108师(师长张文清)</p><p class="ql-block"> 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下辖骑兵第3师(师长徐梁)、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和骑兵第6师(师长刘桂五)</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后,东北军被分割肢解,使用于各个战场,不相统属。49军奔赴河南南阳,51军调往安徽蚌埠,53军开赴河北保定,57军和骑兵军暂留陕西高陵和咸阳,67军前往安徽阜阳。</p><p class="ql-block"> 刘多荃任军长的49军,先后参加了津浦路战役、淞沪会战、南昌会战。淞沪会战中109师与数倍日军苦战,四个团长中三名团长阵亡,原本完整编制的109师基本打光。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团长一级的军官已全部由黄埔学生担任,中央系完全控制了该军。后第49军被派往东北参加内战,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1948年年底刘多荃举家迁往香港,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香港通电起义。1949年12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刘多荃返回北京,后任政务院参事、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 于学忠任军长的51军,抗战期间参加了津浦路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几次重要战役。于学忠1938年1月升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又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在东北军的高级将领中,于学忠的战功最著,职务最高,军衔也最高(陆军一级上将)。1944年3月于学忠卸任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主席等职等职,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从此失去对部队的掌控。解放战争时期,第51军被缩编为第51师,1947年1月,该师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中将师长周毓英、少将副师长韩世儒以下11000多人被俘。这是解放战争中被全歼的第一支原东北军部队,陈毅还于2月2日接见了周毓英等五位原东北军将领。1949年初蒋介石力邀于学忠去台湾,他隐居乡间未应。 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p><p class="ql-block"> 万福麟任军长的53军,在抗战中转战多地,损失最大,先后参加负责平汉线及豫北、豫东的对日作战。武汉会战后,万福麟赴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长由周福成接任。因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优异,1943年国民政府将这支部队编入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后还承担了入越受降和接收越北防务之任务。1948年11月周福成在沈阳被解放军俘虏,1953年病逝于哈尔滨。53军余部则在副军长赵镇藩的领导下放下武器,就地遣散。而万福麟则在沈阳解放前去了台湾,任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 缪澂流任军长的57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1939年缪澂流与日军勾结,57军番号被撤销。1942年该军的111师在师长常恩多和333旅旅长万毅的率领下起义。1944年10月这支起义部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1945年8月,滨海支队与其他的八路军部队组成“东北挺进队”,跨海挺进东北。1946年东北挺进纵队奉命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1946年8月3日,第七纵队和第一、第二师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万毅任司令员,1948年11月,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原57军军长缪澄流后来投靠胡宗南,1949年随国民党残部退往台湾,1990年12月病逝于台北。原111师师长万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7年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 吴克仁任军长的67军,参加了津浦路战役、淞沪会战,吴克仁血溅苏州河,壮烈殉国,时年43岁,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第一个为国捐躯的中将军长。南京政府后取消了67军番号,原有的107、108两个师被缩编为108一个师,师长张文清,拨归中央军第25军。108师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全歼。而张文清则在1950年被捕,1951年在长沙被处决。</p><p class="ql-block"> 何柱国任军长的骑兵第2军,参加了太原会战、豫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豫中会战等。几经改编变迁。解放战争期间,开赴济南。1946年骑兵第2军改为第96军,骑兵第2军的番号不复存在。1941年5月,何柱国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何柱国任东北行辕参谋长,因双目突然失明未能就职。1948年5月退为预备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85年9月3日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东北军将领67军军长吴克仁、53军副军长兼第130师师长朱鸿勋、67军参谋长吴桐岗、骑兵第2军6师师长刘桂五、51军第114师师长方叔洪、继任51军114师师长黄德兴、67军108师322旅旅长刘启文、51军114师340旅旅长扈先梅,以及约10万的东北军官兵阵亡。</p><p class="ql-block"> 抗战之后,不少东北军将领弃暗投明,奔向中共阵营。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出身于东北军的将领有25人被授予将衔,其中上将一人:吕正操(原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中将一人:万毅(原东北军第57军第111师第333旅旅长);少将23人:陈锐霆、解方、沙克、贾陶、赵东寰、封永顺、高存信、于权伸、赵承金、徐明、李觉、金振钟、宋学飞、杨有山、张志毅、罗文、张加洛、纪亭榭、管松涛、王振乾、郭维城、张学思、江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