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集主要介绍了《西西弗神话》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人生面临很多的无奈和抉择。</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创作于二战那个特殊时期,法国已被纳粹德国占领,与侵略者合作还是抵抗,是生与死的问题,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必须面临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奥地利犹太裔著名作家茨威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老人与海》作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都死于自杀,他们选择加缪说的第三种做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富足年代,不需要做这样大是大非的抉择,这个话题也没有那么严肃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们是为党为国家奔事业,为家庭为孩子为房子操心,一切都是为社会为家人而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六十年代花甲大叔大婶,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过去时光不能倒流,如何过好接下去的生活,还是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觉得人生最精彩已经过去,至多只是发挥余热,照顾孙辈,过一天算一天,身边不少同学朋友都担当起照料孙辈责任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带孙辈这个话题,这里多说几句,有人说愿意为子女搭个手出点力,或者跟孙辈有感情离不开,隔代亲。</p><p class="ql-block"> 其一,这里要看子女是否愿意,有些是儿子没意见,可能儿媳妇不愿意,儿女成家有自己生活,介入他们的生活是否合适。</p><p class="ql-block"> 其二,带孙辈是否好,隔代教育孩子存在轻不得重不得,对孙辈独立成长不见得是好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照顾孙辈事揽下来,带出感情有依赖,基本就脱不了身,等孙辈上高中大学,我们差不多七十多,想动身体又不允许了。</p><p class="ql-block"> 近距离观察过美国社会,很少有老外老人照顾孙辈的情况,街头公园看到老人带小孩,十有八九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像这种中国老人去美国,帮助带孙辈可能会被认定是工作,存在违反美国法律被遣返的风险,因为带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爷辈的事。</p><p class="ql-block"> 奥巴马总统夫人米歇尔出过个人传记,书名叫《成为》,里面有个情节,当时奥巴马在芝加哥做参议员,平时不在家,米歇尔只能自己辞职照顾孩子。</p><p class="ql-block"> 米歇尔想找个非全职工作,需要面试无奈只能抱着几个月大孩子去。她在面试过程一直担心孩子会哭闹,她没有提到让她母亲搭个手。</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带孙辈可能是东方人的文化传统,我特别留意近邻日本是否有类似情况。</p><p class="ql-block"> 日本社会实际情况也是孩子父母自己照顾,一般家庭有孩子后妻子就不再工作,做起专职主妇照顾家庭和孩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跟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关,中国实际情况是全家只有一人上班,可能经济状况不允许,会导致家庭生活水平下降。</p><p class="ql-block"> 关于带孙辈的话题,深入探讨下去可以作为社会学科一篇博士论文来研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退休年龄是我们一生最好时光,不再为别人活,为自己而活,特别是身体状态还不错,开始新的人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自由了,不再受约束,不过多年经历形成固定思维,让我们趋于保守,打破惯常习惯需要勇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都是吃过苦的,过贯紧日子,到这个年龄仍然不舍得花钱,总想攒点钱给孩子多留点。</p><p class="ql-block"> 儿孙自有儿孙福,把子女培养出来已经尽到责任,他们日子靠自己过,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p><p class="ql-block"> 孩子成器,多留那点钱算不了啥,不成器留再多也白搭。化在自己身上钱才是自己的钱,自身快乐比物质的保有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过往我们习惯跟别人比,自己有没有人家有钱,有没有人家官大。到了这个阶段,可能有些人还在比,比什么呢,比谁家孩子有出息。 </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比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怎么把自己生活做得更好,更开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当然有个前提,你的开心不是给别人带来不开心都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有一种信仰,可以让自己心平静下来,过得非常心安理得,不失一种好办法。</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全世界信教人数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三,说明大多数人是信教的,有信仰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信要真信,不能带着功利去信,“临时抱佛脚”不起作用,口念佛经心想世俗事,仍然无法让自己内心真正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人生更多是一种态度,一种认知,想通了是一张纸,一捅就破,想不通就是一堵墙,怎么也过不去。</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一对年逾八十老夫妻开车自驾游,穿行在海拔五千米的云藏高原,着实让人羡慕。不是没可能,只是看自己想不想去做。</p><p class="ql-block"> 瑞士网球天王费德勒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如何走出单一赛道,去感受更大的世界,这里可以理解成换一个活法。</p><p class="ql-block"> 尝试没有做过的事,做成做不成机会各半,不去做就是零,所以做总比不做好,试试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有首很火的歌曲《李白》,其歌词很有趣,“人生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何况我们剩下日子可能不足一万天。</p><p class="ql-block"> 按照每个人自己身体状态,把接下去日子分阶段规划,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喜欢和适合的事。</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情只要去做,永远都不晚,等意识到要做却做不了,那才是晚。</p><p class="ql-block"> 看书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成本很低,收益很大,不管你什么年龄,喜欢什么,闲书,浓书,总有找到一本适合你的书。</p><p class="ql-block">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人类随身携带的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多出去走走,发现外面美好的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尝试新鲜事物,发现身边的美:美景,美食,美好的人。</p><p class="ql-block"> 努力做没有做过的事,关注当下,发现当下美好,心中有美,随处是美。甚至到了这个年龄不叫“做”事,叫“玩”,做个“老顽童”,越玩越年轻。</p><p class="ql-block"> 玩不需要什么条件,看蚂蚁搬家可以看个半天,养条便宜金鱼,种盆不值钱的花,看到路边一朵小花小桥小水,随手一拍,都可以玩得嗨。</p><p class="ql-block"> 像香港美食家蔡澜所言:吃得好点,睡得好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积累人生经验,死而无憾。</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只是行动自由,思想更自由,无拘无束。</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生活哲学就是:不如任性过日子,开心每好一天,怎么开心怎么过。</p><p class="ql-block"> 人为什么活着?玩出花来,玩出精彩,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特别说明一下,本文说到的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能说这个意见就是对的,更不是做教师爷,让别人接受这个观点。</p><p class="ql-block"> 人的思想是变化的,前几年我没太想这些问题,再过几年可能想法又变了。说不准哪天有了孙子,叫一声“爷爷”心就酥了,屁颠屁颠的跟着献殷勤呢。</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个性爱好千差万别,家庭情况更复杂,只要不是被逼无奈,自己觉得舒服和开心就好。看不看书,带与不带孙辈,攒不攒钱,怎么过日子都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