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妈妈引荐的新街坊

瓦土西

<p class="ql-block">  我们搬到后院四福子家后,接替我们住进三姐家的新街坊李大妈一家,是妈妈引荐来的。李大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从没见她真正笑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字绣”纸样</span></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与李大妈是一起做手工活的“工友”。六、七十年代的北京,有种可增加收入的民间手工艺“挑花”和“补花”,也称“挑活”和“补活”。“挑花”就是“十字绣”,有参照的纸样:标明彩线不同颜色及所秀针数。“补花”则是在纯色的服装、桌布、窗帘及床上用品上,粘贴已设计好的图案,实操工艺就是“锁边”。即将每个花瓣、花叶等缝合在底布上。“挑花”与“补花”的成品,一般用于出口及外事部门。当时从事这项手工活的多是家庭妇女及无固定工作的女性。到我上中学时,还听说有同学通过做“挑花”来增加些许收入,我也曾偶尔帮忙做一点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补花”的成品</span></p> (一)李 大 妈 和 二 姑 娘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手工活多数都以街道干部家为集散地,记得那天妈妈从赵大妈家取活回来就跟我说:“下午咱们买东西得早点儿走,你赵大妈让我给人带点儿活儿去。”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日常购物的商场记得叫“十二店”,位于西外大街路南,大概在目前德宝社区对面。副食、百货、粮油、理发等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十二店”继续向东,不久拐进一个有过堂的大门。过堂并不高,进去后见院子不小,院正中有间棚子改成的小屋。平顶,迎面只一门,没窗,墙壁都是用油毡、木板等钉死的。</p> <p class="ql-block">  妈妈领我来到棚屋门口,敲敲门说:“李姐在家吗?”“进来吧!门儿没关。”我跟着进去,瞬间觉得进入黑洞!稍立片刻,才看到对面高处一小窗口射进的光线中,有个满头白发的身影。就在我拽紧妈妈衣角,努力想看清东西时,听妈妈说:“您是李姐吧!赵姐让我给您带活儿过来,还特意说您手快,先把活儿赶出一套来,好把花样儿让给别人,说这回花样儿少。”“行!没问题。麻烦您特意给我送活儿来!这是您女儿吧!”“是,来,叫李大妈!”我边叫边看过去,此时眼睛已适应了昏暗的环境。见李大妈那头全白的短发用黑发卡别在耳后,一丝不乱。虽身显单薄,却腰板儿挺直。衣裤上尽管有补丁,但干净平整。略显苍白的脸上,平静如水。手下做活儿飞针走线,可说话轻声慢语,走路平稳无声,像生怕惊醒了睡觉的人。</p> <p class="ql-block">  我看屋内很空旷,除了对门的那张床铺,右手靠墙用砖头支着几块木板算是桌子,前面遮着块碎花布,上面用小闹钟和几个刷牙缸压着。好像门口有个小水缸,左侧床边有两个柳条筐,其他地方就没有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要走时,一位穿着枣红色灯芯绒上衣、梳着两条长粗辫的高个姑娘拉门进来。“这是我二姑娘,快,叫大婶儿!”二姑娘两颊绯红,微笑着叫了声“大婶儿!”声音并不高。“呦!这新衣裳都穿上了,是学校有什么活动吧!”“没有!”二姑娘轻声说。在当时,除了过年、走亲戚或参加什么活动,一般人家是不穿新衣服的。“做好了,她想穿,就穿呗!也不一定要等到过年。”李大妈平静地说。因为妈妈自己会做衣服,所以对新衣服是很关注的。我也是第一次见那么漂亮颜色的新衣服,以至我心心念念了好几年,也想要件那样的灯芯绒上衣。当然,等上中学后真穿上时,已改成紫红色的,那时觉得枣红色太颜啦!</p> <p class="ql-block">  当时妈妈边说边顺手提起二姑娘的衣角细看,夸赞针脚细密,材质上乘。我瞥见二姑娘微笑的脸上有点尴尬,似乎想后退又不便躲开,一只手下意识地想把衣角拉下。就在那一刻,我看到新衣服底下,短了一截的碎花棉袄边上,露着棉花!</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见到二姑娘,是她们搬家那天。就见二姑娘双手用绳子拉着一辆不大的贴地平板车,车上用绳子固定着一个大框,里面有许多杂物。从南向北桄榔桄榔地走来,微笑着,两颊绯红。而她当时的形象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以至多年后当我也拉着小板车往家运蜂窝煤,不愿见熟人、又不得不穿街过巷、内心纠结时,我想起了二姑娘!是她那微笑的样子激励我完成一次次拉煤活,我想二姑娘自己肯定不会想到,她像一束光,曾鼓舞我战胜自己,走出了青春期过度自尊、要面子的心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姑娘用绳子拖拉的就是类似的小板车</span></p> <p class="ql-block">  搬过来后得知,二姑娘已经上了高中,偶尔她会跟我们一起跳几下皮筋,但显得很拘谨:上身挺得笔直,几乎不动,两手抱在胸前。所以跳不了几下就坏,只得站一边看我们跳。</p> (二)李 大 妈 的 大 姑 娘 <p class="ql-block">  李大妈家搬来那天傍晚,才知道她家还有位大姑娘,刚毕业,在一小学当老师。她说话声音不大,笑容满面,也是一笑就双颊绯红。个头比二姑娘还高,匀称的身材透着利索。齐耳短发的一侧别着个花发卡。</p> <p class="ql-block">  对大姑娘的记忆不多,能记起来的,一是她曾在小院南墙下开辟了一小块花生地。有时见她坐在小板凳上给地松土,大腿上放着一本书,松完土就看书。每次我去三姐家玩时,也会凑过去看看长了几棵花生苗。</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是大姑娘生病。应该是在她家搬来不久。记得那天我刚从北边拐进胡同,就见几个人在三姐家院门口站着说话。一般上午闲聊的人不多,应该是有什么事。于是我没回家,直接奔了过去。见是李大妈、赵大妈和王大妈神情严肃地正说着什么。就听李大妈说:“以前每次她肚子也疼,可没这么厉害过!”“是着凉了吧?”“也许吧!让她穿袜子睡觉,半夜她贪凉,总脱了。个儿又高,一伸直了腿就踹到墙了!”我问了句:“谁呀?怎么啦?”“你大姐,肚子疼!”我一步迈进院子,透过敞开的屋门,见大姑娘蜷缩在床铺上,双手按着肚子,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又翻过去,轻轻地呻吟着。记得后来有人推来了三轮板车,拉着大姑娘去了医院。至于是谁蹬车、谁陪着,记不清了。只清楚地记得,李大妈虽急,但表情依然平静,微皱眉头,不停地道谢;还有赵大妈高声说:“回头我给你拿点儿黑糖来,姜糖水多少管点儿用!”</p> (三)李 大 妈 的 儿 子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个深秋的下午,我跑去三姐家玩。见李大妈一家全在院门口站着,个个面朝南。“来啦!来啦!”随着喊声我也朝南看去,见一位双手各提着旅行包的小伙子迎面走来。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微笑的双颊泛着红晕,猛看很像电影演员达式常!大姑娘、二姑娘边喊着“哥!”边急步迎上去。我站在李大妈身旁惊喜地说:“哦!她们还有个大哥呀!”“是啊!他一直在上海工作。”李大妈带着喜色平静地说。</p> <p class="ql-block">  其实刚才我已经注意到了,在小伙子身后十来步处,跟着位娇小玲珑的长细辫姑娘,也双手提着大包小包。此时都来到跟前,李大妈说:“这姑娘是——?”小伙子介绍:“这是我女朋友,想给您个惊喜!”“阿姨好!”声音温婉,细如流水,粉白的面庞已泛满红霞。我看她细眉细眼小嘴巴,透着那么精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上海人,以至给我形成了固定模式,以为所有上海姑娘都长得那样!</p> <p class="ql-block">  我回到家不久,李大妈就来找妈妈,那还是李大妈第一次来我家,记得也是唯一一次。“他大婶儿,得求您点儿事。也不熟悉其他人,只能麻烦您了!”“您说什么事儿?只要我能帮上的!”“听您说过,你们他爸常在单位值班。我就想,能不能让我儿子的女朋友在您这住一宿?我那儿子也没提前说,这大晚上的。您知道我那屋太小,就是能住下,也不能住啊!好说不好听的!人姑娘还没过门呢!”我头一回听李大妈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话!妈妈爽快地说:“行!回头吃了饭,就让我们他爸回单位住去。到时您让姑娘过来就行了!我这有现成的新被褥,您放心!”说着妈妈让我帮忙,从被垛最底下拽出一床被褥,翻出里面几小包卫生球,一股独特的香味充满了房间。</p> <p class="ql-block">  我十分佩服我老妈一贯未雨绸缪的持家方略:总有一套新被褥以备突访来客;每人必有一身新衣以备迎来送往;小柜里总有一袋面以备不时之需。那时没有电话、手机,家里来客一般都或是惊喜,或是尴尬。当然对我来说,喜欢家里来人,也就永远是惊喜!</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弟弟已经睡下。那位精致的上海姑娘来到后,与妈妈聊天,听着嘤嘤袅袅的。在我头顶的地下洗脸后,边擦脸擦脖子,边朝我微笑的样子,至今还时时飘浮在我的脑际。</p> <p class="ql-block">  之后一两天,我又去三姐家玩,发现李大妈家新添置了木制大床、三屉书桌和一把椅子。我站在他家门口,惊喜地说:“哇!买了这么多新东西,你们家要办喜事儿吗?”正坐在椅子上的大哥笑着说:“不办喜事就不能买新东西吗?”我想了想说:“嗯——好像也不是。”但在我的认知里,除了办喜事,还真没见过谁家买新东西,尤其是大件家具的。李大妈家焕然一新,全家人都喜气洋洋的,唯独李大妈脸上虽有喜色,可依然很平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大妈家与我们院的佟大妈家一样,有个谜一直困扰着我:他们两家都没出现过爸爸!直到我家搬走。 </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二姑娘去山西插队了;儿子儿媳早回上海;到三姐插队回京,李大妈家也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李大妈能像普通人一样,放松、开心地笑就好了! </p><p class="ql-block"> 真心感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注:图片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