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三、于漪悖论</b></p><p class="ql-block"> “于漪悖论”并不是某个人的悖论;是一位教育家揭示并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一种语文教育教学(包括但不限于)悖论现象。亦涉及业界相关议题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多次获赣省语言学教研成果一等奖,相关学科省级研究带头人新传教授、同窗,将语文教学研究,分为“语文定位”和“落实定位”两大部分五个环节。</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界唯一的全国100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于漪,是少有的两大部分各环节贡献兼具,第一线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她关于语文教育定位的理念,1990年代就纳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个中过程,有益启示。</p><p class="ql-block"> ——2000多堂公开课,600余万字论文专著,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及各地上百位青年教学才俊培养;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改教材审查、主持教参编写贡献创见和经验,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于漪语文教育教学教改活动,堪称当代业态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到中学,受教于当地和全国名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专业。1960年代课堂教学改革扬名上海语文教育界。文革中被批斗打伤,养了两年腿伤,扫了两年厕所。重返教坛,语文教改,初心不改。</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带教的全校调皮有名且底子薄的两个毕业班,悉数录取。有个班后来还成为研究生班(全考上读研)。</p><p class="ql-block"> 在师范学校校长任上,开展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协作。与美英著名大学合作青年教师职初培养项目。退休后一直主持上海语文学科实训基地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牛津大学。1992年,于漪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展青年教师职初培养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相当一段时间,业界对语文有着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于漪对语文教育定位的研究,具问题导向,反思立新,实践教学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一是对文革时期语文课的反思。1977年,文化教育系统拨乱反正,于漪受邀上电视公开课,上海“万人空巷”。过去被扭曲的语文课该有的样子,展现在公众面前。</p><p class="ql-block"> 1979年,发表《既教文,又教人》(载《语文学习》)一文,提出语文教育定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揭示了文革“搞所谓政治挂帅,搅乱人们的思想,成为扼杀语文训练的杀手锏”,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非好恶辨别力受影响”。指出语文“不同于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政治学科,亦不是贴标签,喊口号,穿靴戴帽加浇头”,而是“有机地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把寄寓文中的思想情操传送给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得到提高”。</p> <p class="ql-block"> 二是对工具性把握的反思。1970年代后期。叶圣陶、吕叔湘为代表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以区别于特殊年代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曾一度为“语录课”)。然在教学实务中,出现把握出偏情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来自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生甲:是水。老师:对;学生乙:是春天。老师:错)</span></p> <p class="ql-block"> 于漪指出,“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思潮广泛支配着群体教学行为”,甚至出现“工具论”倾向。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并提出了纠正意见。这些问题如,肢解知识的系统性成分数考点,机械地固定答案习题训练限制学生思维,作文量少一学期甚至只写一两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妨碍语文知情意系统性学习、思考等。</p> <p class="ql-block"> 三是基于语言思维特性的反思。“给语文定位先得给语言定位”。1990年代中期,以重要论文《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为标志,在语言是思维外壳、直接现实,交际工具传统认知上,融入信息的载体、文化代码、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开启文化起源发展奥秘的钥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新元素,拓展为“人文性”主张。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对立,“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p> <p class="ql-block"> 四是对传统“思想性”提法反思。1990年代中后期,于漪在《语文学习》编辑部的采访中回顾,起初“是倾向于语文教学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到了80年代中期,感到 ‘思想性’提法对语文教学有局限,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性(除思想性外,还有道德、情操、审美等特征);且容易给极‘左’思想可乘之机,直到90年代,我才明确地提出人文性。” </p><p class="ql-block"> 至此,1950年代语文工具性思想性的述求,更改为工具性人文性。</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若观旧案语过时,此见经典蕴新思。</span>为落实语文定位,“教好真正的语文课”,付出的心血,从一些案例可知一二。</p><p class="ql-block"> 早在1980年代初期,于漪的《学海探珠录》在《语文教学通讯》连载(引赞业界大佬)。</p><p class="ql-block"><b> “曳白”由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3年全国短暂恢复高考,一张姓考生,交了张白卷。得到赏识,加官进爵,“白卷英雄”成打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代也有个白卷“状元”。唐玄宗天宝二年,科举考试逾万人,64人登第(录取率0.64%),主考官为讨好宠臣御史中丞的张倚,将其子张奭位列甲科第一(状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奭素无学被举报,唐玄宗亲主复试。张竟“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交白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海探珠录》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白卷”史事,作了分析思考;道出“白卷英雄”事件的要害:“四人帮”并非要手下人交白卷,而是要求揣摩、配合其意图交黑卷。并赋讽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鬼域争奇不肯降,能无史笔细平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难兄百步输难弟,“曳白”而今亦是张。</span></p><p class="ql-block"> 为师者揭示的交白卷黑卷之弊害,给出语文教学的启示——不能培养学生交白卷、黑卷。</p> <p class="ql-block"><b> 裹脚之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初中《木兰诗》一课,有女生质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真实性:只要鞋子一脱,观裹后小脚辨雌雄,“洋相就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解全班学生“古代女子何时开始裹脚”之谜,于漪课后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正史未见查野史,赵翼《陔余丛考》有《弓足》:南唐后主令官嫔窅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漪据此还写成文章发表,感慨到:学生也成就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关于《木兰诗》一课,多地学生也有“裹脚之问”,老师多采“三不”政策:不是重点,不会考试,不必细究。</span></p><p class="ql-block"> “裹脚”也许与考试无关,然多重教学效果,不似考试胜似考试——裹脚布裹不住开放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探究质疑精神,化解思维定势定见(“古代女性都裹脚”),了解裹脚历史社会个人之殇;激励教师增进传道授业解惑之能,维护学生求知欲开明之识。</p> <p class="ql-block"><b> 爱鱼及“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语文性质争论正炽时,于漪在重要文章《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揭示,某地高考作文题《尝试》,不少学生写了尝试学说话、骑车、洗衣做饭,甚至尝试当小偷等。立意低窄,内容贫乏,价值观出偏,反映了时下高中生的知识技能人文视野之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漪在文中展示了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有位学生,很讨厌语文课及写作文。老师见他鞋上有泥,发现他喜欢抓鱼,便让把鱼抓到老师办公室脸盆里观察,给予指导。最后“写出了老师都写不出的观鱼范文,后爱上语文考上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 不是低层面“爱屋及乌”的心理迁移;对“鱼性”的观察,把握,提炼,满满的人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抓鱼——读鱼——写鱼——爱语(文)——鱼跃(鱼跃龙门,考上大学)”,前后变化及教学过程,爱鱼及“语”的亮丽腾跃,语文教育在差生变优生中的魅力——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技能工具性的掌握,亦是思维力、学习精神之人文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将此教学案例纳入《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足见为师者“人文观”理念的开阔。</span></p> <p class="ql-block"><b> “最好能难住老师”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漪上公开课不搞预演,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争取提出“最好能难住老师”的问题。有次,一学生在《变色龙》公开课上指出,老师的板书“没有波澜,不能体现文章内容”。于漪反让该生“当老师”上黑板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 一改完,听课者齐鼓掌——为学生的主见创见,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 而在一些地方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三个问题:怕学生提问题,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恰说明教学有问题——学生的高度,是教学高度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落实语文定位”,亦非倾一人之力所能毕其功。</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中期,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等重要文章揭示了一种亟待破解的悖论:</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大家诟病“不见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如海洋”, “为应付考试机械式的训练消磨学生青春”。一方面又感叹“升学考试从来就是指挥棒”,并指出,时下“语文教学质量不如人意几乎是众口一词,高考指挥棒,甚至影响到了小学低年级”。</p> <p class="ql-block"> 粤地大学同窗国心教授,近期推出的一个小学低年级教学案例,证实了这种“影响”的延续。教授基于语言思维的特性,主张语文是开放性的语言课,在此原理上,落实好语文工具性及人文性。</p><p class="ql-block"><b> “倒垃圾”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8年,一对作家、大学语言文学博士教授夫妇,女儿在上海读小学三年级。一次做作业,在父母指导下解释“矜持”一词,给出本义“庄重严肃”,被老师打X。学完《智烧敌舰》课文,回答“三国时期谁最足智多谋”;读过《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答“孔明和庞统”,却不符合标准答案“诸葛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夫妇俩不得不每天对女儿在校所学过筛、“倒垃圾”。女儿喜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林格伦文集》、四大名著彩图本等,对同学的《优秀作文选》等“作文套餐”没有兴趣。然阅读面广思维活泼的女儿语文考试成绩却不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 两种教育方式,家校教育未形成合力,出现相对的“低分高能”,考试评价出偏。而学校作业答案封闭学生思考;阅读量不足致人文熏陶不够。此案例尚有“学校不足家庭补”,如何让工具性人文性教学到位,或许还有长长的路要走。</p> <p class="ql-block"> 年近八十岁,一直在主持上海市语文学科实训基地工作的于漪老师,在接受采访中,延续了对前述悖论未解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 很多老师是不愿意的,但是不得不为之。教师忙着造分,家长忙着逼分,学生忙着追分,为分而忙”。于漪发出“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不是为考而教”的呼声)</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年秋,96岁高龄的教育家于漪老师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些不应该的无序竞争放在孩子身上,教育理念、价值观取向,有很多是不到位的,包括扭曲的。因此家长焦虑,孩子焦虑”——<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2025年7月8日澎湃新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访人民教育家、大先生于漪 | 居平》</span></p><p class="ql-block"> 看来,在育分还是育人上,如何走出悖论,体现语文课(包括但不限于)的定位,遇到挑战。</p> <p class="ql-block">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窗南铁,早在1999年,就感受到了这种悖论的压力。 “我坚决反对小学里的大小考试以分数排队的做法,认为它使孩子在追逐分数之时丧失了创造力。但是我可以在报刊上大声疾呼,却又不敢教育自己的儿子藐视分数。这种说与做的矛盾、宏观与微观的矛盾不断增添着做父亲的心理负担。”<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做父亲太沉重》羊城晚报·1999年6月19日)</span> </p><p class="ql-block"> 具中学和大学语文教学经历的李娟教授分析到:“考试分数不能没有,然而一有,就会不断畸形发展,悖论,这是高考的指挥棒和高考的残酷竞争导致的”。</p> <p class="ql-block"> 指导过中学语文教育的国心教授,道出了一种“双刃剑”尴尬:“现有的高考模式有明显的两重性,既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凶手,也是平民子弟跳跃龙门时相对公平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鹏城一素质教育全国知名的中学高级教师凌君,曾在接受媒体多次采访中,感慨“学生的青春被这种机械式的基础教育摧毁,没有体会到做一个语文教师的尊严”,“教育在扼杀青春,我想把学校占据的灵魂释放,找回语文老师的尊严。”亦感叹:“发句牢骚,喝两杯黄酒,什么也改变不了,该押题的继续押题,该忙分的继续忙分”。</p> <p class="ql-block"> 鹏城一著名中学的高级教师晓源,称此为“几十年积重难返的顽疾”,近乎自嘲地感叹到:“对现在的教育,我确实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形势。尽管这些年做过一些支教的公益活动,但仍然感觉有所欠缺。”尽管如此,仍对治理顽疾倾注了热情。近年来,他带领鹏城资深教师赴西部支教,体现了这种热情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这正如2018年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凌君在受访时所言:语文教育改革有很多挑战和机遇,每一个语文老师参与历史,参与改革,就会有所进步。</p> <p class="ql-block"> 于漪坚持“以德施教、以文化人”。主张“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能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该主张提出时的1995年,应试教育+“停更一年” 叠加的现象已有端倪。</p><p class="ql-block"> 没有必要追溯当时的“停更”是否达到了一年的具体数据,但看“学生已陷入习题海洋消磨青春”。</p> <p class="ql-block"> 解决悖论,走出困境的诉求,持续热搜,再摆面前。</p><p class="ql-block"> 正如此间业界教学与管理同窗,评论区有识之士所言,一是要改变教法,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教学不断进步,在育人还是育分上不本末倒置;二是要改变考法,建立与素质教育配套,且相对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促长而不是消磨学生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语文教改前辈以及业界内外的期望,如何在悖论中落实到位,应了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p><p class="ql-block"> 有诗曰:</p><p class="ql-block"> 语文定位实不易,到位更须再发力。</p><p class="ql-block"> 书声朗朗忽不见,追分急急忙应试。</p><p class="ql-block"> 少年读书好时机,忧将青春付押题。</p><p class="ql-block"> 孰使自嘲叹无奈,总盼鱼跃出困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