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股 票 认 购 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九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了第一批股票认购证,每张三十元。发行认购完毕后摇号决定是否中签,一旦中签,每张认购证可买进五百股新股,而如果未能中签,认购证作废,三十元就打水漂了。</b></p><p class="ql-block"><b> 认购证就是下面这样的一沓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谁拥有了这一沓纸,就得于掌握了财富密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这得从新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说起。</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岀,中国的金融改革也迫切需要一个市场来规范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以此来适应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b></p><p class="ql-block"><b> 而就在此前不久,上海与深圳相继各自尝试发行了第一张股票,它们是这样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飞乐音响(小飞乐)股票</p> <p class="ql-block"> 深宝安股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早期的证券交易市场在这里,是在柜台上填单子进行买卖。</b></p><p class="ql-block"> 静安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b> 浦江饭店--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里诞生。</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成立前,各类允许上市交易的有价证券,其转让交易基本上都是在西康路101号静安体馆内的柜台上进行,柜台交易主要是以国库券及各种债劵为主,也有一些股票转让,但由于品种不多以及大都是些袖珍小公司,能流通交易的股票很少所以基本上是有行无市,成交量寥寥。</b></p><p class="ql-block"><b> 直至1990年12月19日,随着浦江饭店里的一声锣响,代表着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张了。从此,中国的证券市场走向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但在起初的市场上, 由于投资者众多,股票又少,总共只有象豫园商场等八家公司掛排上市,俗称老八股,而且大部分股票拥有者惜售,结果成交量稀少,市场效率很低。而社会上大批企业要谋求发展,资金的短缺恰恰是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b></p><p class="ql-block"><b> 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审时度势,决定加大股票供给力度,一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来也可缓解市场对股票的饥渴。由于当时股票大热,投资者都处于亢奋状态。如何有序地发行又不致于冲击市场的稳定,有关部门作了相当多的调查研究,最后,一种既能保证股票顺利发行,又能体现市场公平,还能为众多投资者接受的方案浮出水面。股票认购证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诞生的。</b></p><p class="ql-block"><b> 围绕着股票认购证的发行,其间的各种故事充斥着市场并影响着社会,喜怒哀乐乃至悲欢离合。有人事后作过粗略统计,三十元一张的认购证你要是买上一百张,并在上市后将中签的股票在第一时间逢高抛出(那时炒新股是常态,股价高的离谱),总计获利约在五十~一百万左右,这在九十年代初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钱财永远是人们孜孜以求并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在认购证上有的破釜沉舟殊死一搏,倾尽家财终成最大赢家。有的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将要存款的钱错换成了认购证,终也破涕为笑。也有临阵退缩与财富失之交臂而捶胸顿足。</b></p><p class="ql-block"><b> 自己当时在要不要去购买认购证的问题上也是纠结不定,因为三十元一张并不便宜,在九十年代初,人们的月工资也才区区几百来元,而一旦中不了签,这钱就打水漂了。考虑再三,既不想错过机会(因为国家每推出新举措,一般都孕含着较大的机会),又不想担更多的风险,就与爱人的外甥合买了一百张。而我们厂几百号人在我极力鼓动下只有寥寥几人象征性地买了几张碰碰运气,只有财务科的一个会计眼睛一闭,买了五十张。事后证明,那才是真正的赢家,而我们那一百张仅在一周后就被“黄牛”加价一万元给收走了,没有笑到最后。</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用认购证发行股票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管理层于是再接再厉,在第二年以后又接着发行了几批,由于股票的供给增加,加上第二批起的发行量大幅增加,所以收益率较之第一批大幅下降,而且二级市场随着供给的增加其表现已差強人意,再也不是买到股票稳赚的时候了。从此,股票认购证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