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十年:从甲板到陆地,在坚守中书写责任

骑游天下汪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的海风,于我而言不再是自由的象征,反倒成了日复一日的束缚。那时的我,在船上已待了近二十年,从青涩的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工,可漂泊不定的日子却渐渐磨掉了最初的热忱。甲板上的日出再壮阔,抵不过对家人的思念;轮机舱的轰鸣再熟悉,也填补不了无法日日归家的空缺。每次靠岸只有短短几天团聚,孩子怯生生凑过来、又不敢轻易拉我手的模样,妻子站在码头目送我离开时泛红的眼眶,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我心底只有一个念头:回到陆地,找一份能朝出晚归、守着家人的工作。这份对陪伴的渴望,成了我职业生涯转折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老同事口中得知思多而特集装罐有限公司正在招聘技术人员。这家外资企业专注于化工液体运输、食品液体运输,还有集装罐的清洗与维护,恰好需要有设备维修经验的人。而我在船上摸爬滚打多年,从轮机设备的日常保养到台风天里的紧急抢修,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大到发动机故障排查,小到零部件精度校准,只要上手摸一摸、听一听,就能大致判断问题所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了简历,没想到面试时,负责人翻着我厚厚的工作记录,指着其中一次海上抢修的记录说:“我们需要能沉下心钻研设备、扛得起责任的人,你在恶劣环境下还能稳住阵脚解决问题,这份经历很符合我们的需求。”就这样,我告别了相伴多年的甲板与海浪,脱下穿了二十年的船员制服,踏入了全新的领域,也开启了1995年至2015年这段重塑自我的职业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入公司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终于能每天按时回家,推开家门就能闻到妻子炖的排骨汤香,晚上能坐在床边给孩子讲航海故事;忐忑的是,船上的工作模式与陆地截然不同。在船上,我只需根据轮机长的指令布置工作,按部就班完成维修任务,不用过多考虑全局——材料有专人申领,流程有固定规范,甚至连维修时间都有明确安排。可到了新岗位,一切都要“自己独当一面”:小到一台集装罐清洗设备的螺丝松紧度,大到整个清洗的机械设备月度检修计划;从采购维修零件的型号核对,到协调工人的工作排班,都需要我独立规划、统筹安排。第一次拿到设备清单时,密密麻麻的型号、参数和行业标准让我犯了难——化工运输罐要符合耐腐蚀的国际标准,食品运输罐必须达到无菌要求,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我,像个刚入学的学生,白天在车间里摸设备、记流程。我逐一认识清洗机的喷淋系统、检测设备的传感器,判断集装罐内壁的磨损程度,我手里的笔记本很快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连设备上的每一个阀门位置都画了简图。晚上回家,我把说明书摊在餐桌上,一边对照图纸琢磨原理,一边看书资料教专业术语,有时妻子端来的饭菜凉了都没察觉。她总调侃我“比当年考船员证还认真”,我却不敢懈怠——既然选择了新方向,就必须扛住这份压力,不能辜负家人的期待,更不能辜负公司的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刚接手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一批用于运输果汁的食品级集装罐,在清洗后检测时发现内壁糖分残留超标,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延误后续运输订单,还可能影响客户对公司的信任。我立刻召集维修团队在车间开现场会,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人觉得是工人清洗时不够细致,有人怀疑是清洗剂配比不当,还有人猜测是检测仪器出了偏差。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决定跟着工人一起重新走一遍清洗流程——从预冲洗、碱洗、酸洗到无菌水冲洗,每一步都亲自盯着。连续两天,我泡在车间里,手上沾着清洗剂的泡沫,衣服被蒸汽熏得湿透,连吃饭都捧着图纸在车间角落对付。晚上回家,我对着清洗机的结构图反复推演,突然想到会不会是过滤装置出了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工人拆解清洗机的过滤系统,果然发现滤网上积满了杂质,导致清洗液循环不畅,部分区域的残留无法彻底清除。我们立刻更换过滤芯,重新调整喷淋压力和清洗时间,再进行检测时,残留指标终于达标。当看到检测报告上“合格”两个字时,我才松了口气,后背的衣服早已被冷汗浸湿。那天我才真正明白,“独当一面”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扛事的耐心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任务”,更要想到“如何做好任务”,如何为团队、为公司守住信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公司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在南汇新建分公司,业务范围不仅保留原有集装罐清洗,还新增了集装罐翻新项目。这个消息传来时,我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能参与全新业务,给职业生涯添一份新成绩;紧张的是,翻新项目从框架搭建到具体流程,我几乎一无所知。从集装罐的喷砂除锈、喷漆防腐,到保温层的铺设安装,再到内胆的修复加固,每一个环节都是全新的领域,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公司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时,负责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能啃下清洗的硬骨头,翻新这块新领域,我们相信你也能拿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我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新项目。白天,我和工人一起泡在工地,跟着设备厂家的技术员学习喷砂设备的操作参数,记录不同材质集装罐的喷漆厚度标准;晚上,我抱着厚厚的行业资料和国外技术手册啃到深夜,遇到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就打电话向同行请教,甚至专门跑到其他有翻新经验的企业“取经”。刚开始试工时,喷砂环节总出现除锈不彻底的问题,喷漆后还会出现气泡,团队士气一度低落。我没有气馁,带着大家反复调整喷砂压力和角度,对比不同品牌油漆的附着力,光是试验记录就写满了三个笔记本。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调试,终于摸索出一套稳定的流程。最棘手的是内胆修理,由于涉及食品级和化工级不同标准,内胆的焊接精度、密封性要求极高,我特意邀请行业专家来现场指导,带着团队成员一遍遍练习焊接技术,直到每一次焊接都能通过严格检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年时间里,我们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建立起标准化的翻新流程,甚至在部分环节优化了技术参数,让翻新效率提升了近30%。当公司总部传来消息,我们南汇分公司的集装罐翻新项目,尤其是内胆修理质量,达到了思多而特全球分公司中的第一水平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那天,我看着车间里整齐排列的翻新完成的集装罐,心里满是自豪——原来只要肯下功夫,再大的挑战也能变成成长的阶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也逐渐从单纯的技术操作,向综合管理过渡。除了管理机械设备、布置日常维修任务慢慢地,团队氛围越来越融洽,遇到问题时,大家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主动凑到一起商量对策。有一次,公司引进一批新型化工液体运输罐,说明书全是英文,年轻同事主动加班翻译,老同事则拿着翻译稿,结合多年经验琢磨操作细节——哪些部件容易磨损、哪些参数需要重点监控,都一一标注出来。我们只用了一周就掌握了新设备的维护要点,还整理出一份图文并茂的中文操作手册,后来这份手册成了公司新人培训的教材。这件事让我明白,好的管理从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形成1+1&gt;2的合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出技术支持,是这段职业生涯里最难忘的部分,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由于公司的客户遍布周边省市,有时客户的集装罐在运输途中突发故障,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我都得第一时间赶过去。有一年冬天,凌晨两点突然接到电话,外地客户的一辆运输罐车在高速上抛锚,罐内装的是需要恒温保存的乳制品原料,一旦温度低于标准,整罐原料都会变质,损失近十万元。挂了电话,我顾不上穿厚衣服,裹紧外套、装上工具包就往门口冲。妻子不放心,非要开车送我,路上还反复叮嘱“慢点开,实在不行就等天亮”,可我知道,原料多耽误一分钟,客户的风险就多一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现场时,天还没亮,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手刚伸出来就冻得发麻。我趴在车底检修,雪花落在脖子里化成水,顺着衣领往下流,很快衣服就结了一层薄冰。我一边用扳手拧螺丝,一边借着手机灯光查看线路,手指僵硬得几乎握不住工具,只能时不时哈口气暖一暖。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故障点——温控系统的传感器松动了。重新固定传感器、调试温度,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慢慢回升到标准范围,我才松了口气,站起身时腰都直不起来。客户握着我冻得发紫的手连连道谢:“太感谢了,要是原料坏了,我们这半年的努力就白费了!”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寒冷都烟消云散。我知道,我的工作不只是维护一台台冰冷的设备,更是守护客户的信任,守护身后团队的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在岗位上坚守了近二十年。从1995年初入职场时连设备清单都看不懂的懵懂,到2014年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故障的沉稳;从只会埋头维修的技术工,到能统筹管理、协调团队的负责人,思多而特不仅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这二十年里,我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几间厂房,到后来的标准化车间;到形成覆盖华东地区全国的运输网络。我也见证了团队的成长,不少年轻人从学徒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了我的“得力助手”,遇到难题时会主动跟我商量解决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我也有过愧疚。为了赶工期,我曾在车间里连续加班一周,每天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熟,床头总放着他画的“爸爸和机器”;妻子发烧到39度时,我却因为外地客户的紧急故障,只能拜托邻居帮忙送她去医院,在高速上开车时,想到妻子虚弱的样子,忍不住偷偷抹眼泪。但家人从未抱怨,妻子总说“你把工作做好,家里有我”,孩子长大后也懂事地说“爸爸的工作是守护大家的安全”。这份理解,成了我一路坚持的最大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彻底打乱了我的工作节奏。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浑身乏力,连爬几层楼梯都气喘吁吁,起初以为是加班太累,想着扛一扛就过去,直到一次在车间检修时突然头晕目眩,被同事送到医院,才查出身体出了严重问题。医生拿着诊断报告严肃地说:“必须立即停止高强度工作,安心住院治疗,后续也得长期休养,绝对不能再劳累。”躺在病床上,看着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滴落下,我心里满是无奈——一边是还没完成的检修计划、等着我协调的团队,一边是医生的警告和家人担忧的眼神。我知道,我不得不放下这份干了近二十年、早已融入骨血的工作,提前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公司那天,我坐着轮椅让同事推我绕车间走了一圈。看着那些熟悉的清洗机、运输罐,想起和团队一起熬夜抢修的日日夜夜,想起第一次成功解决故障时的兴奋,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同事们围在我身边,有人塞给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说里面记着大家整理的设备维修要点,“等你身体好点,随时回来看看”。我攥着笔记本,想说些什么,却只能一遍遍点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退休在家,经过几年调理,身体好了不少,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早上陪妻子去菜市场买菜,听她絮叨哪家的蔬菜新鲜、哪家的肉实惠;下午在阳台摆弄花草,偶尔给老同事打个电话,问问公司的新设备、团队的新动态。晚上和孩子视频聊天时,他会跟我分享工作上的趣事,还会“请教”我一些机械维修的小问题,每次聊起这些,我都觉得格外亲切。有时翻看以前的工作笔记,那些在车间里钻研的夜晚、在高速路上奔波的寒冬、和团队一起欢呼的瞬间,都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问我,二十年做同一份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我总是笑着说:“每一台设备都有它的‘脾气’,每一次维修都是新的挑战,哪里会枯燥?”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我既能坚守热爱的技术领域,又能在忙碌中守住对家人的牵挂,即便因为大病提前离开岗位,也没有留下太多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这段从甲板到陆地的旅程,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但正是这份坚守,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价值,也让我读懂了责任的意义——对工作的责任,是把每一台设备维护好,不辜负客户的信任;对家人的责任,是把每一份陪伴都珍惜好,不留下错过的遗憾。这些年的经历教会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坚持,都算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游天下汪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写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9.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