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十载春秋流转,窗外的老香樟树叶落了一茬又抽新绿,我也从最初握笔时手心沁汗的青涩新人,蜕变为能在文件堆与会议室间从容穿行的“老秘书”。回望那段与文字共舞、与服务同行的岁月,那些伏案疾书的深夜、奔走车间的午后、逐字推敲词语的反复斟酌,让我渐渐读懂:真正的秘书之道,从不在纸上的华丽辞章,而在沾满基层泥土的踏实里;从不在炫目的文字技巧,而在心入实际、情贴群众、智近领导的质朴中;最终,都沉淀为“实诚”二字的千钧分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调研之道:脚沾泥土,文字才有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那方水土真正的“家底”。江阴,这座以工业制造业为脊梁的县级市,城市的脉搏始终跳动在车间与流水线之间。起初我并不懂。写相关报告时,满脑子都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这类术语,直到跟着老科长走进工厂车间、蹲守生产一线,才恍然醒悟:纸上得来的,终究隔了一层,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我们去开发区做改革专题调研,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靶向聚焦”。时值盛夏,机械厂车间像个蒸笼,噪音大得面对面都得喊。电子厂老板指着停转的流水线苦笑,说七个章、五个部门全部跑完,订单早飞了。而在隔壁的工厂,年轻技术员拍着新进的设备直摇头,坦言安评、环评材料交了三箱还没完成审核。这些沾着机油与汗水的真话,后来都化作我们报告中“一窗通办”“流程再造”最硬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始终聚焦工业主阵地,把调研重心放在规上企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上,细致了解企业的生产进度、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情况,耐心倾听他们在要素保障、政策落实、审批流程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我由此明白:调研不是均匀洒水,而是精准滴灌。对于江阴这样的工业强市,只有把根扎在企业、扎进车间,双脚踩准制造业的“泥土”,文字才能往下扎根,提出的对策建议才能真正帮到企业、服务企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稿之道:心贴实际,政策才能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独立撰写领导讲话稿,我堆砌了大量“金句”,比如“擘画蓝图”“谱写新篇”,自觉气势如虹。交到老主任手里,他却只圈了开头,说我写得很漂亮,但基层的同志可能听不懂、不想听。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带我去参加在一乡镇召开的座谈会。一位副镇长掰着指头吐槽,这周有十几个会、十多套表,有些数据村报镇、镇报市,转一圈又回到村里重新核。回单位的车上,老主任淡淡地说:“写稿子不是搞文学创作,首先要学会听,然后才是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受益的是有一年筹备作风建设大会。初稿中“力戒形式主义”写得铿锵有力,领导却问:“会能减多少?表能砍几张?我要具体数。”我们连夜重整,将“精简会议”明确为每月减少非必要会议30%,“优化服务”细化为窗口午间不间断、企业诉求24小时响应。写到“减轻基层负担”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那次调研见到的场景,某镇领导桌上台账堆得高过电脑显示器,于是添上一句:“同类表格只报一次,数据共享,不重复索要。”终于定稿时,墨香氤氲中我顿悟:好的文稿,从来不是辞藻的炫耀,而是将政策炖成一碗基层端得稳、群众喝得下的热汤。正如老主任传授的“三清单”:领导关心的重点、基层实践的亮点、群众期盼的痛点,三味真料齐全,熬出的稿子才入味、才对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服务之道:细处见诚,分寸见责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秘书科工作后,我的第一堂课是跟老科长学“备会”。那次书记要在一个镇里开调研座谈会,提前半小时他就带我开始“巡场”,把空调调到26℃,说这个温度不高不低正合适;把讲话稿字号调成三号,方便村里来的老同志看清;甚至特意嘱咐司机,回程要绕开实验小学,因为四点放学必定堵车。这些细节小如芝麻,却粒粒关键,缺一颗,链子就可能松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此我也学着他建“信息杂货铺”,每月更新的基层台账记录着各镇、街道及华西村、长江村等重点村和海澜集团、兴澄特钢等骨干企业的特色要素,每周整理的民情热点清楚地标注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所有信息随用随取、触手可及。有一次领导临时起意去看老旧小区改造,我十分钟内就备好了户数、进度、难点,甚至附了张手绘动线图。这并非因为记忆力超群,不过是把日常的“笨功夫”下到了实处,让每一份积累都成为随时能托底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服务之道,更在懂得分寸。有一回,一位年轻同事发现某部门上报数据不实,想在会上直接指出。我拦住了他,告诉他我们是递材料的,不是断案的,应该把原始记录、群众访谈整理清楚,交给领导研判。后来领导依据我们准备的扎实材料,在会上温和却有力地纠偏,既未越位,又解决了问题。正如一位老前辈所说:“我们是划桨的人,不是掌舵的。桨划得稳、方向准,船才能行得正。”有一年防汛期间,领导吃完晚饭后要去堤坝,我们不仅备齐雨情水情,还附上了各段责任人电话和应急物资分布图。这些看不见的“笨功夫”,恰恰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基础素材和良好支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窗外的老香樟年复一年绽出新绿,我心中的秘书之道也在岁月淘洗中愈发澄澈。文字的价值,从不在辞藻的铺陈与华丽,而在能否真正扎根现实的土壤,生长出解决问题的果实;服务的意义,从不求台前的瞩目与光彩,而在为决策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千家万户踏实前行的日子。对文字存一份实诚,让每段表述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对百姓怀一份真诚,让每份关切都触达民心深处;对职责守一份虔诚,让每桩事务都担起初心重量——这便是最朴素也最厚重的秘书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