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智慧篇】,(原创散文)日日皆相同,日日又不同,事事皆美好,事事又不同。

潇肃

<p class="ql-block">【不踩与不捧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北宋司马光身居要职时,门庭若市。后来,司马光因反对变法,惹怒了神宗皇帝被贬了官,“树倒猢狲散”,以前经常走动的旧交唯恐避之不及。只有好友刘器之还像往常一样,隔三差五带上好酒好菜找司马光谈天说地。</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神宗皇帝去世,新法被废,司马光又当上宰相,曾经疏远他的人又来巴结,唯独刘器之不去。所以,你有权有钱发达时,人人巴结你,你落魄潦倒时连亲人也瞧不起你。</p><p class="ql-block"> 《风俗通义》记载有:“杀君马者路旁儿也。”意思马跑得很快,路旁的看客不停地称赞,马主嘻格格(沪语)不停地加速,结果把马累死了。所以,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忘形就会出错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世界上像刘器之这样的人太少:对失意的人不踩,对得意的人不捧,以平和的心态处事待人,才是不令人生厌的智慧人生。</p> <p class="ql-block">【砍树治懒】</p><p class="ql-block">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学者对管仲治国思想总结的著作。其中“砍树治懒”的故事凸显了管仲治理国家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齐恒公向管仲抱怨道:“齐国百姓穷得叮当响,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办?”管仲说:“好办,把人行道的边的树枝全部砍掉。”齐恒公令人砍掉了国内人行道上的树枝,一年后,齐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涨了。</p><p class="ql-block"> 齐恒公问管仲怎么做到的?管仲说道:“齐国穷,是因为人懒不愿干活。之所以懒,是因为绿化太好,树太大,树荫太多,壮年人在树下用弹弓打鸟取乐,老年人在树下聊大天,男女青年在树下搂搂抱抱。工农业生产还怎么搞?把大树一砍,艳阳直射,找不到树荫偷懒,只能下田干活了。”</p><p class="ql-block"> 听了管仲的一番话,齐恒公感叹:“没想到树荫这么伟大!这个就命名为树荫经济学吧。”</p> <p class="ql-block">【穿衣适度之事】</p><p class="ql-block"> 宋代杨亿的笔记中有《太祖不许公主服翠襦》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据说,宋太祖的魏国长公主穿着锦绣翠鸟羽毛短袄拜见老爹。见大女儿这种打扮,宋太祖一脸不悦说:“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以后不要用翠鸟的羽毛做装饰了。”女儿回答道:“这一件小上衣用不了多少翠鸟的羽毛啊!”太祖教导女儿道:“你穿皮草,整个皇宫里都会仿效,商人为逐利,就会上涨翠羽的价格,就会伤害更多的动物。你生在富贵人家,不能成为制造祸事的源头啊。”公主惭愧地说:“我记住您的教导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建议太祖坐一顶黄金轿子时,太祖笑着说:“我只有替天下守住财富的权利,如果我只顾自己享受,天下百姓会如何看我呢?”</p><p class="ql-block"> 太祖对长公主的教育及自己以身作则的事例,让后人知道了:一人治天下是上天或者历史赋予的责任,但不可以为所欲为的,凡是天下奉一人的,都不会长久的。</p> <p class="ql-block">【“怒”之说】</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生气发怒的时候最难看了!纵然他平素面似莲花,一旦发怒脸色就会变青变白,甚至会面色如土,满脸筋肉扭曲,面目可憎极了。</p><p class="ql-block"> 有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生气发怒会血压升高手冰凉,对身体无益,不卫生,于人于己都不相宜。</p><p class="ql-block"> 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p> <p class="ql-block">【恩怨要有分寸】</p><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魏国游说之士范睢周游列国无人赏识。回魏国后随须贾出使齐国,使命并未完成。</p><p class="ql-block"> 齐襄王知道范睢有辩才,送给他十斤黄金及牛肉美酒。须贾知道后,恼怒嫉妒,疑心丛生,回国就打小报告给魏相魏齐,说范睢出卖情报换取黄金。魏齐闻讯出了间谍,便不分青红皂白,下令用板子荆条打得范睢肋折齿断,还不给他申辩机会。魏齐还命人用席子把范睢卷上扔到厕所,让宾客轮番往范睢身上撒尿。范睢眼看小命不保了,便装死求脱身。魏齐鼓动众人辱“尸”的流氓酷吏举动,便埋下了他日后走投无路自取灭亡的祸根。</p><p class="ql-block"> 范睢忍着羞辱用一番花言巧语,让看守放了他。看守得到魏齐同意放了装“死尸”的范睢。之后,范睢历尽艰辛逃至秦国,说动秦昭王,当上秦相。有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为了报仇,范睢逼迫前来魏国的说客须贾:“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魏国。”须贾把范睢的话传给魏齐后,魏齐无奈只得亡命外逃,最终被迫刎颈自杀了。</p><p class="ql-block"> 当权者若任性地施以严刑峻法,种下的都是恶因。可见,疑罪从来不是救人的法理。</p> <p class="ql-block">【龙仲房学画】</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水田居全集》里有一件事这样描述:龙仲房年轻时为了要画牛,曾经光着身子追着牛群,学着牛以角相斗和磨痒的样子,学着牛吃草和在白云下躺卧的姿势,很像是一只牛。</p><p class="ql-block"> 他要画梅,就去吴越一带寻找《梅谱》 ,吴地人错把他找《梅谱》当成让媒婆“画眉”给他说媒了。最后,龙仲房在庭院里邂逅梅花刚刚开放,雪光和月光交相辉映,花的影子映在地上,梅花清白高傲,横着、斜着、倾倒、倒伏的样子,活像一幅画。龙仲房铺开纸挥动笔,一挥而就画了好几幅。</p><p class="ql-block"> 龙仲房学画两件事,让我们领悟到:艺术创作不是苦苦追求学习别人的方法,不是从纸上得来的,而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只有坚持住自己的那个信念,坚持不懈,终究会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p> <p class="ql-block">【有舍就有得】</p><p class="ql-block"> 18世纪瑞典著名化学家舍勒,发现了许多新元素,一时在欧洲化学界名声大噪。瑞典国王决定授予勋章嘉奖他。他知道后,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做实验,也没有收到勋章。后来得知,糊涂的国王竟把勋章颁发给了一个跟他同名同姓的人。</p><p class="ql-block"> 为此,同事们想找国王替他要回勋章,被他阻止后说:“不就是一枚不值钱的勋章吗,何必去计较?”之后,一些国家发来的学术邀请,他也转交给那人代劳。他则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上,并在32岁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国王前来祝贺他,并且声称要惩罚那个冒领者。他笑着说:“正是因为他替我领了勋章,才让我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科学研究,国王陛下应该代我感谢他才对!”</p><p class="ql-block"> 贾平凹说过:“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星云大师说得更彻底:“舍,与人是慈悲,于己得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p> <p class="ql-block">【蔡邕闻琴】</p><p class="ql-block"> 东汉文学家《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讲了“蔡邕闻琴”这样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蔡邕的邻居请他赴酒宴。里面的人饮酒正酣时,屏风后面有人在弹琴助兴。蔡邕还没有进门时,就在门后偷偷倾听后说:“呀!用音乐叫我来而琴声中却有杀心,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返回去了。主人闻知赶紧追上他,问到底是什么缘故。蔡邕把原因告诉主人后,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不惊讶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见到有一只螳螂面对一只鸣叫的蝉,蝉将飞未飞,螳螂为此一会儿进一会儿退。我心里惊动,只怕螳螂失手。难不成这就表现为琴音的杀心了?”蔡邕微笑着说:“这足够称得上杀心了!”</p><p class="ql-block"> “蔡邕闻琴”一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种自信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只有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会对琴的材料及琴声的意蕴熟悉到这样的程度吧?!</p> <p class="ql-block">【编者感概的话】</p><p class="ql-block"> 牛顿说过:“我似乎一直只是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偶尔发现一块比平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便欢欣不已,而眼前却是那浩渺的真理海洋,远远未经探索。”我直觉:在鹅卵石光滑的外表之下,我们也可以一窥海浪击石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去日似露,来日如歌。走过的是经历,留下的是文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原创散文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感谢朋友们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