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总是感觉,读书就应该像行走。行走是很随性的,且行且看,既无所谓时间、计划,也无所谓路径、目标,随意而行,想往哪里就往哪里,想看啥就看啥,走到哪里算哪里,适意而已。</p> <p class="ql-block"> 近期我读了若干书。从神话学读起,读到宗教学、民俗学,又读到人类学与社会学,胡乱地读,囫囵吞枣。书都是陆续从 “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的。自觉书不错,服务不错,还都便宜。具体如下:</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书,有几本是学者的学术专著,但大部分是高等院校的教科书。虽然都是二手书,有几本却平实如压,根本就是未经有人翻阅的新书。大多当然是旧书,划线、折角随处可见。这不要紧,因为它们并不会影响我阅读理解那些文字的内涵或者承载。不但不会影响,有些反而可以通过琢磨其何以划线、折页,想见这书的前任主人其在读它们时的专注与沉缅,还有赏鉴与品味,从而帮助我正确甚至加深对它们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那用色笔把小标题都涂抹得象着彩裙的洋娃娃的,一定是自己也色彩斑斓、稚气未脱的小女生;整段文字底下都划上粗线,然后在页边或者天头、地角写上大大的“重点”或者“背”,这还不够,浓笔重彩再给画个大圈,可以想见,那一定是个大胳膊粗腿的楞小子。</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写在页面上的笔记。那连篇累牍的,应该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时记录的讲义;要言不烦,提纲挈领的,要不是在图书馆用功时从哪一本参考书上抄录的语句,就是临考不知躲在哪里复习时本人豁然开朗所得的体悟。</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读这些记在教科书上的笔记,老实说,我总有一种梦回青葱的愰惚,所以对它们有大喜欢。每当读它们,我总会以一种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感觉去欣赏它们,情不自禁地会去指认:这是平远,这是高远,这是深远。但无论平远还是高远、深远,它们都是画中之景,知道是画家由心及手而描慕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知识是窗口,通过它可以观看外面的世界。学科是观看时的立足点以及视角,通过它的高度和方位,相应的可以看到世界的一种情景。各种不同的学科提供人以各种不同的立足点与视角,以使人可以从各种不同的高度以及方位看到世界的许许多多情景,使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或许比别人所看到的更加具体、深入而且丰富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