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闲话五道口

明天(晓明)

<p class="ql-block">【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 闲话五道口</p><p class="ql-block"> 五道口的月亮,是从楼群中升起来的,在它如水般的光华普照下,13号线高架桥上的地铁照例轰轰隆隆地往来穿梭着。我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只能从夜深人静时传来的铁轨摩擦声里,想象它们一路狂奔的样子,想象被它们搅动得四下里乱晃的树梢。</p><p class="ql-block"> 五道口的风里,有列车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倘若乘上13号线地铁,透过车窗看到的是完整的横跨了半个海淀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它跟地铁一路相伴。不过,把13号线叫做地铁,总是感觉挺别扭的。全程只有一个站点建在地下,绝大部分道轨铺设在地面,而且是高架,这能算是地铁么?于是很多人干脆把它唤做了“城市轻轨”。有意思的是城市轻轨五道口站的进出口和铁路遗址公园的进出口并肩站在一起,不仅“互惠互利”,还自成了一景。这是不常见的,甚至有点儿奇特,大约只有在北京,在寸土寸金的五道口才会有这样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是个巧合,也许就是设计师的本意,赋予铁路遗址现代思维的独特创意才更加有意义。铁路遗址公园的建设本意,是为了纪念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条干线铁路。而这条铁路给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进步和文明。百多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被现代霓虹灯光照亮了的旧遗存里,老北京的生活况味在传统地名覆盖下的地方依然依稀可寻。当今天的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有着明显历史印记的“四道口、五道口、六道口”这些特殊地名上时,一定会发现,铁路带给人间的变化有多么巨大。</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厘清铁路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分界,相对难以弄懂的是这一带的时间,似乎要比外界的时间快很多,能够证明这一点的证据真实确凿,看看地铁口里涌出来的年轻人就会明白,他们全都是急匆匆地奔向了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百多年来,五道口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刚开始,它只是京城远郊的一个或几个普通的村落。后来有了北大,有了清华,有了陆续在这里安营扎寨的许多所大学,这里变的日益繁华起来。再后来,它被有志打天下的中关村创业者们当做了起飞的孵化器。但是,变来变去,都没有改变五道口的历史地位,铁轨和火车,就是五道口变化的主要亲历者和见证者,它们在时间的舞台上一刻也没闲着,登场,谢幕,再登场,再谢幕,延续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地方距离地理位置上的“五道口”大约有百多米,距离保存完好的京张铁路清华站遗址差不多也是百多米。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进驻北京,就是在这个车站下的火车。看着遗址公园里停放的绿色内燃机车和不同功能的绿皮车厢,亲近感油然而生。绿皮火车装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还有我们无法返回的过去。我不止一次琢磨过,如果条件允许,我将放弃飞机和高铁,依然选择乘绿皮车出行,仍由它带着我穿过日光,穿过月色。一杯茶、一本书,透过车窗看外面一晃而过的江河、山脉、荒漠、树木和人家。几年前,我和全家人有过一次特别的旅行,从沈阳到长白山脚下的二道河子,领略过了天池的秀美风光,再从二道河子返回沈阳,乘的就是夕发朝至的绿皮火车。夕阳西下时登上列车,醒来已是次日清晨,睁开眼睛看到的是阳光已经洒满了站台。 </p><p class="ql-block"> 几年过去了,我仍然在怀念那次难忘的旅行,那列绿皮火车时常呼啸在我的梦境中,它在月光下飞奔着穿过原野,穿过大河,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车窗外的灯光一闪一闪如萤火扑面,而醒来时残留眼底的鲜活影像,居然是被年轻人称作宇宙中心的地方——五道口。</p><p class="ql-block"> 记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诗人说:“火车,是青春的行刑队。”初读时没啥感觉,后来懂了。喜欢火车的孩子也会长大,会变老,飞驰而去的背影看着是列车,是轻轨,其实是无数在这里住过和打算继续在这里住下去的人们永不回头的青春。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