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承载着千年人文历史的绍兴,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铺展在世人眼前。而安昌、斗门、东浦、柯桥四大古镇,则是这幅画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又一次走进安昌古镇和斗门古镇,观赏它们千年的底蕴风采,聆听它们人文历史的低吟浅唱,感受它们不同的悠长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漫游安昌:腊味飘香的水乡烟火</b></p><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巳有千年历史,虽历经战乱,却在明清时期重建后保留了古朴秀美的江南水乡风貌。</p><p class="ql-block"> 古镇以安昌河为轴,北岸为鳞次栉比的商市;南岸是白墙黛瓦,明清风格的民居,两岸通过一座座古石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 “碧水贯街干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沿看穿越镇中心的安昌河石板河道前行,从东至西,横跨安昌老街南北的有十七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有拱桥、板桥、廊桥、洞桥……每座桥都有古老而美丽的故事,每座桥都是古镇历史的见证者。任意登上一座桥,就能见到桥旁有桥,桥外有桥,真是“水乡古镇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水乡风光别有一番韵味。安昌河悠悠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黑瓦。乌篷船在河面上摇曳,船夫们手脚齐动,“吱呀吱呀”地划船,带着游客穿梭在河上观景,河面泛起层层涟漪。妇女们在河埠头洗衣洗菜,孩子们在岸边嬉笑玩耍,游客人来人往,宛如一幅灵动的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穿过北岸的清风第一廊,来到长长的古街市。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有饭店、小吃店,有售卖乌毡帽、布鞋等特色手工艺品的杂货铺;有卖手工黄酒、梅干菜,传统糕点的小店;还有如今鲜见的老手艺人现场展示安昌独有的扯白糖和箍桶、扎竹篮等非遗技艺。每一家店铺都蕴藏着古镇的记忆与风情。</p> <p class="ql-block"> 然而,安昌最让人陶醉的,当属临河古街市的蜡味长廊。</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1700多米的蜡味长廊,好似走进了蜡味世界,各种各样的腊味跃入眼帘:一串串枣红色的腊肠、一条条红白油亮的腊肉,一个个琥珀色的酱鸭,一排排暗红色的鱼干,整齐地摆在各家店铺前,悬挂在长廊屋檐下,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犹如葡萄架下挂满了串串硕果。微风吹来,酱香浮动,撩人肠胃。</p><p class="ql-block"> 看着看着,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观赏这些垂涎欲滴的腊味,想象着它们被端上餐桌时的美味。于是,我们在蜡味长廊中找了家饭店午餐,品尝了蜡肠、酱鸭、鱼干等安昌特色佳肴。</p> <p class="ql-block"> 千年腊味,非遗传承。安昌腊味始于7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各种腊味选用新鲜食材,加绍兴黄酒、酱油腌制,再自然风干的传统工序制成,是安昌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蜡味醇厚的底味,来自南岸仁昌酱园的手工“母子酱油”。怀着好奇心,我们走进这家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百年老字号酱园。只见晒场上整齐地排列看一口口巨大的酱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发酵香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市部里展示着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各种酱油,供顾客选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一滴滴馥郁香醇、暗红色的酱油,</span>是时间与自然共同酿造的味道,凝聚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安昌古镇还有不少值得一游的地方。石雕馆收藏了从唐代至近代的200余件石雕石碑,包括墓志铭、碑记等。这里的每一件石雕人物、动物、花卉都栩栩如生。工匠们用手中的刻刀,赋予了石头生命和灵魂。这些石雕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古镇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绍兴师爷声名远扬,安昌则是师爷的故乡。师爷源于周代“幕人”职掌,汉代初成幕僚制度。他们凭借深厚的法律、经济知识、政治智慧和谋略,在官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走进安昌绍兴师爷博物馆,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绍兴师爷的起源和生活、工作场景,使人们了解了安昌独有的师爷文化。</p> <p class="ql-block"> 明黄色外墙的城隍殿始建于明朝,供奉着明代治水英雄、工部侍郎李颙的神像。殿内香烟袅袅,庄严肃穆。城隍殿的文史馆内有许多古籍和文物。它承载着古镇百姓期望“永镇侯”,守护生活平安昌盛的永恒希望。</p> <p class="ql-block"> 漫游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昌古镇,古桥、安昌河、乌篷船、蜡味长廊、明清老宅、仁昌酱园,以及石雕馆、师爷馆、城隍殿,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乡画卷。而蜡香飘溢的蜡味,则是这幅画中最独特、最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探秘斗门:青石深锁的时光之旅</b></p><p class="ql-block"> 又到岳父岳母的故乡绍兴斗门,第二天清晨便随舅岳父穿过纵横阡陌,走进青石深锁的斗门古镇。</p> <p class="ql-block"> 斗门古镇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因水闸而兴起和发展,距今已1200多年。镇口的千年古刹宝积禅寺香火鼎盛,梵音如缕,背依玉山,前临外官塘河(萧绍运河支流,杭甬运河西段组成部分),是斗门重要的历史标记与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斗门老街始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古镇的核心地带。三里长的老街由东街、西街、南街、月弯街等街弄构成,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走在老街错缝铺就的青石板路上,跨过古桥和河埠头的台阶,被岁月磨砺的青石光滑而又圆润,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年岁的痕迹。街两旁的民居前门是街,后门枕河或背山。台门屋舍多是明清时期的老房,虽白墙变灰,门窗斑剝褪色,墙脚长着青苔,但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增添了一份岁月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老街数西街最有名。我们踏着青板路,走进幽深狭长、高墙耸立,屋檐相接的西街。这里五步一弯,三步一折,只容二三人并肩,人行其间,像是穿行于青石高墙的峡谷之中,有种空间被包裹、被“深锁”,与外界隔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老街原住民不多,年轻人尤少,偶尔见老人坐在门口喝茶、聊天,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宁静与悠闲。老街店铺不多,几家小店售卖常用的生活用品。河埠头有妇人洗涤锅盆,石桥的栏杆上晾晒着制作梅干菜的雪里蕻。偶尔看到老房炊烟袅袅,飘来阵阵熟悉的梅干菜蒸肉香味,充满了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斗门没有被商业开发所浸染,显得有些冷清和闭锁。在老街逛逛,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看到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双层房、古石桥、老民宅,看到古镇人民的真实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古韵和难得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走出西街,跨过杭甬运河大桥,来到南街。古代这里曾商贾集聚,店铺林立,以“两爿油车、七支盐舍、八爿当”而著称。而今,街上仍有永安桥、登瀛桥和三江闸桥三座古石桥,有古代盐业生产和运输的遗址,有前店后场售卖竹篮等竹器品的店铺,还有点心店和小饭店。</p> <p class="ql-block"> 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路走到河边一排长长的老廊房。门窗紧闭,青砖缝里隐隐渗出盐霜,地上青石台阶一级级伸向河中,护堤的石头棱角己经磨圆。原来这里是古时斗门食盐交易运输的盐埠头。</p><p class="ql-block"> 从越王勾践起到民国末年的2500多年,斗门一直是绍兴重要的食盐产地。那时,古人取海水存入石池,用石槽存盐卤和晒盐的办法制盐。离南街不远的盐仓溇便是古代盐业生产的中心,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盐池和盐仓遗址。</p> <p class="ql-block"> 到宋代,斗门已是浙江重要的产盐区和盐业集散地。官方在斗门设有盐库和“三江场”盐官衙署。那时,各地盐商云集于此,仓库盐包堆积如山,运盐船穿梭不绝,为古镇带来了繁荣和财富。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此留下“船前落樱堆雪色”的诗句。站在盐埠头遗址上,望着始凿于春秋时期的杭甬运河,恍惚间耳边仿佛传来盐贩吆喝声,独轮车在石板路上轱辘声;眼前似乎出现脚夫们肩扛沉重的盐包,盐船昼夜不停地从这里运往各地的繁忙情景……</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曾经兴盛的盐业己被深锁在这些盐仓溇、盐埠头的青石之中,留下的是宁静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 斗门是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共有27处历史遗址,留下了丰富的水利、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历史印记。斗门名人辈出,现代就涌现了俞正声、曾培炎等政界领导和科学家俞大光、作家柯灵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 斗门三江通海,地势低洼,古时常遭水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造了2孔木闸的玉山斗门闸;唐贞元二年(786年)扩为8孔石闸,北宋嘉祐年(1056年)闸体以巨石重构,提高了抗咸排涝、蓄淡灌溉能力,使百姓免受水害。而今遗存的玉山斗门闸的几根巨大的石柱和石板,默默地诉说着古人治水的历史。这是玉山斗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用巨石建成三江闸,取代玉山斗门闸。闸长108米,顶宽9米多,设有27个梭墩,共28孔,闸槽设三道闸板,闸身以千斤条石榫卯衔接,如一条石龙横卧水道,“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庇护着萧绍平原80万亩良田。三江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历经400余年风雨潮汐,仍然坚固如初。</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1981年新三江闸建成,老三江闸功成身退,三江闸面被改造成公路,承担着交通功能。</p> <p class="ql-block"> 离三江闸不远,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坚石垒砌成的抗倭军事要塞三江所城。其城墙高、厚均一丈八尺,设水门一、陆门四,四门之上建有城楼。附近建瞭望台一座、烽火台六座。“明嘉靖三十五年,倭贼攻突,官兵败却之。”</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过去,三江所城只留下残破的东城门,成为绍兴唯一的明代抗倭军事防御设施遗存。抚摸冰冷的城墙石壁,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绍兴军民抗倭的决心和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华民族抗寇的热血永远代代流淌。</p> <p class="ql-block"> 青石深锁的斗门,虽然如一颗蒙尘的明珠而被人遗忘,但它却依旧保持着古朴淳厚的本质,依然默默地散发着光芒。</p><p class="ql-block"> 这里先后成为《围城》、《少年周恩来》、《鉴湖女侠》等影视剧的取景地。这里的每一条街路、每一座桥梁、每一道水闸、每一处遗址,都用当地的青石材筑成;每一块青石上的每一道凿痕,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斗门千年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游毕斗门,打道回府。此时忽然明白:青石深锁的斗门,锁住的不是眼前的风景,也不是封闭与停滞,而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一种坚韧的精神,一段尘封的故事,一丝需要用心感受历史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斗门古镇,有待通过“修旧如故“的改造,拂去尘埃,解开那千年时光的锁钥,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乐:《梁祝 化蝶》</p>